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3-17
/ 2

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策略

桂斌

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乌沙中心学校 247105

摘要: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学科是一项重点教学内容,不仅要求学生对学生课程中的基础知识进行学习,同时对知识的应用应具备一定能力。因此,本文建议在小学数学课程中针对趣味应用题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创设教学情境、对现实生活进行结合以及在教学中实行开放式模式等有效帮助学生将自身的应用题解题能力进行提升,调动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应用题;教学策略

引言

在小学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教学非常重要,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其中,数学课程中应用题知识点的教学对学生的探索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培养更是有着益处,在培养学生的思维方面更是有众多好处。但是,应用题的传统教学方式,并未使学生得到明显提升,甚至在数学课程中产生了厌学心理。在数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对趣味应用题进行有效的开展,是学生对应用题学好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数学课程中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分析

1应用题较为枯燥乏味

教学的不断改革和发展,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使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越发重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注意力的吸引,促进学生对学习进行积极的参与。在数学课程传统式应用题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题目设计的较为枯燥无趣,和学生的实际呈现出脱离状态,并未注意对学生的现实生活进行联系。小学生不具备较高的学习水平和较强的逻辑能力,对于应用题多数无法理解,使学生的分析以及解题方面的能力无法提高。因此,降低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

2教学方式较为陈旧

在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让学生数学课程中的基础性知识做到梳理掌握,而且需要培养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学习以及应用能力,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性素养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对于教学方式的运用存在传统化,较为陈旧,并未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做到正确认识,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对于应用题的概念只能处在被动位置进行记忆以及分析,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并未形成多元化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浓厚兴趣有着不利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大大降低了教师在数学课程中的教学效率,使学生无法提高自身的逻辑以及思维的能力。

3教师存在严重的主体化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相关习题进行讲解时往往会选择学生对知识完成学习之后进行,部分教师会沉迷于自己的小天地中,在对应用题讲解过程中会在黑板上一下子展示出所有的知识点,同时只是简单化的讲解答案,接着展开新环节的讲解。这种模式中最为重要的问题就是存在一定的程序化,教师依据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展开教学,看上去是和学生共同协调的完成了,但是,教师在朝着领导者的方向发展着,对于问题的讲解只立足于自己在数学知识中的理解,一步步的施命发号,学生在进行学习时,只是一味的随着教师的步伐走,在课堂中并未将自己作为主人进行问题的理解。由此可见,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很难对学生进行解题能力的培养。

二、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对趣味应用题教学进行运用的具体策略

1创建生活化应用题

依据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个性特征,学生只拥有较浅的见识和经历。教师在对应用题展开教学活动时,要立足于生活层面,将生活中真实案例进行创设,进而使学生得到兴趣上的激发。数学课程的生活化情境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理解做到快速且准确,能够在数学课程的应用题中留出充足的时间以及精力进行解答,并非只苦于思考,这是怎样的情境,这个情境可能有什么发生等众多的走神事情出现。此外,较为熟悉的生活化形式的问题,有助于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较好的解决,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同时可以使学生得到主动性学习的能力激发。例如,学生和父母一起到户外游玩时,学生可以对半价优惠有着享受权利,成人每人50元一张门票,问学生和父母共同出去游玩,一共需要多少门票费?这种真实案例和生活有着密切联系,学生在计算中可以较好的使用数学知识来完成,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同时在对学生培养数学思维中有着重大帮助。

2)构建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中的知识具备了较强的抽象性以及复杂性,对于学习和深入理解学生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同时学生不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很难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教学的顺利开展产生了不利影响。对此,教师可以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融入相应的教学情境当中,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例如,教师在针对“有余数的除法”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将动画片《熊出没》为学生进行展示,然后为学生进行应用题的设计:在森林中熊大摘了13个苹果,它想平分给熊二,熊大和熊二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个苹果呢?首先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性展示,使学生融入了所设计的情境中。《熊出没》动画片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学生非常熟练熊大和熊二的人物形象,对这种情境的有效创设,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以及探索欲望最大化激发。接着教师可以将13个苹果作为教学道具为学生演示,在分给熊大一个苹果,熊二一个苹果时,还剩下11个苹果,以此类推,当每个人分有6个苹果时,只剩下1个苹果。要想将1个苹果进行平分,只有一人一半。在教师的演示过程中,学生可以深刻的认识到当余数和除数进行比较,余数较大时,两个人可以继续平分,余数比除数小时,便有小数的出现。这种教学方式,学生可以融入情境当中进行学习,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兴趣的激发,同时可以对学生的注意力做到抓住,使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教学思路展开思考以及学习,进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3对题目进行开放性的设计

针对应用题展开的教学活动,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中一项重要的方式。教师在针对教学题目进行设计时,不仅要深刻考虑到学生在问题进行解答过程中能力的有效培养,而且需要重视培养学生个人的数学思维。一成不变的数学题目,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禁锢,阻碍了学生转换思维。在设计数学课程的题目时,需要对教学大纲有着深刻考虑,除了要设计出具有合理性的教学题目以外,同时要设计出具有开放性质的应用题目,从而可以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导,使学生得到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例如,小丽和小强约好一起去图书馆,小丽需要40分钟才能到图书馆,小强去图书馆需要20分钟,问小丽和小强分别需要在什么时间出发,可以在图书馆刚好遇见?教师对于补充条件可以让学生自行完成,并将解题的全过程详细写出。此时,不同的小学生对于条件的补充也有所不同,使问题呈现出不同的解答。学生可以将例子设定为自己,计算到图书馆的具体时间,不仅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中也有着帮助,同时使学生得到了思维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增加了其中的趣味性。

三、结语

对数学课程中的应用题进行趣味性的提高,能够使学生得到学习主动性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应用题知识点的课堂教学顺利开展。数学问题大部分来源于现实生活,在进行应用题目的设计中,教师应站在生活角度,有效引导学生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深度思考,进而培养学生在数学课程中的解题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瑞萍.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趣味性的几点做法[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5(20).

[2]王君.浅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J].数学大世界旬刊,2017(9).

[3]郭建川.小学数学开展趣味应用题教学的策略[J].家长,2020,000(002):P,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