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劳动之精神,育美好之品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13
/ 2

扬劳动之精神,育美好之品德

钟文盈

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西海小学 广东省佛山市 528311

【摘要】曾几何时,“劳”被“德智体美”所抛弃,很多学生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劳”被淡化和弱化,“德”也随之开始出走了,恕不知“劳”正是“德智体美”的源泉。只有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从汗水中体验劳动的艰辛,发挥“劳”之育人功能,才能更好地育学生美好之品德。

【关键词】 劳动 品德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而辉煌,外国文化丰富而绮丽,历史告诉我们:几乎一切美好事物都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劳动,创造了文明、推动了科技、沉淀了文化、增加了财富,缔造了奇迹。一年级语文就有这样一首小诗:“人有两件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以劳动育人,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美好的品德。然而不知从何时起,劳动开始被人们所抛弃,无力、无为的劳动教育开始大行其道,不会劳动、不想劳动、不爱惜劳动成果、甚至以劳动为耻的人,比比皆是,尤其以青少年为甚,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青少年严重地制约着国家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热爱劳动并掌握技劳动技能,只有动手又动脑,有以劳动为荣的一代,有美好品德的一代,有专业劳动技能的一代,才有祖国美好的未来。“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不从汗水中体验劳动的艰苦,怎能理解劳动的真正内涵?只有加强劳动教育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积极上进、吃苦耐劳、开拓创新、乐观自信、勤俭奉献的劳动精神,在劳动中抗压能力也会加强,在劳动中播种健全人格和美好品德的种子,使其在一次次劳动教育的浇灌中茁壮成长。

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把劳动教育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劳”之回归,为“德智体美”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劳立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美美与共。在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时,应为青少年创造条件,实施劳动教育途径的多样化,多元化,以学校为基地、以家庭为堡垒、以社会为舞台,多管齐下形成合力。

一、以学校为基地,培养劳动意识 

学校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地方,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可以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以学校为阵地,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掌握劳动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养成美好的品德。通过学生劳动技能的系统培养,既增强学生劳动的信心,又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取新知;既体会劳动的艰辛,又享受劳动的快乐,学生的美好品德就是在这一次次的劳动中得到提升。 

1. 从班务做起,培养自我服务的劳动意识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单位。每个班级都有相应的班务,学生作为班级的主人翁,应当共同承担与肩负起班务的工作,并在班级中要营造一种“我为班级劳动,我光荣”的氛围。把班务工作细分到每一个点,如“擦黑板、扫教室、扫走廊、清楼梯、倒垃圾、浇花……还要分早上、中午、下午;单周、双周,就像工厂排班一样,然后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岗位,再由每天的劳动负责人进行全面管理,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劳动开始之前,要对相应的劳动岗位进行培训,让学生掌握该岗位的劳动技能,做起事来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对学生来说,劳动就不是一种负担了。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之感,自我服务的劳动意思就开始萌芽。只有亲身付出的劳动,才会深刻体会干净整洁的美好,劳动成果才显得弥足珍贵。学生在劳动中学会了认真、懂得了负责,明白到珍惜,更培养了团队团结协作的精神。 

2. 巧用学校的天台,培养珍惜劳动成果的意识 

学校的天台,一直以来都被闲置,巧用起来,甚是妙哉。当今,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学生很难有机会接触到土地,更不说体验耕种,体验劳作。每班分一块自留地,种玉米、种番茄、种青菜……各班根据各自的喜欢而种植,翻地的翻地、播种的播种、浇水的浇水、施肥的施肥、除草的除草,分工合作,各施其职,共同感受劳动的乐与苦。只有参与过劳动,才能切身体会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艰辛,才会明白粮食的珍贵,才会懂得珍惜和守护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以浪费粮食为耻、杜绝浪费现象、养成勤俭节约的美德。在集体劳动中学习与他人团结协作,完成班级交给的任务,在劳动中团结有爱、享受幸福快乐。劳动中,学生既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还可以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磨刀不误砍柴工,劳动可以促进学习,以劳增智,助力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 

3. 德育处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而其有效的捷径就是开展形式多样、新奇有趣的校园活动,在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起到最有效的育人效果。态度决定一切!德育处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活动,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加上观念的更新,内容的创新,劳动教育途径实施的多样化,充分发挥各种校园劳动活动的作用。如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节日中,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长辈的感恩之情。如给亲自动手做礼物;为父母捶捶背、端杯茶、洗洗脚;跟父母合力做一顿丰盛的美食……通过这些劳动活动,端正学生的劳动态度,在学生心中播下爱的种子,学会体贴和关心父母,立孝德表孝心行孝行。 

二、以家庭为堡垒,强化劳动技能

家庭是孩子启蒙的地方,劳动教育可以从教孩子爱个人卫生入手,如洗脸,刷牙,洗澡、换衣,整理书包房间,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从小处入手,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一次次貌似微不足道的劳动教育足可以影响人的一辈子。为了更好地让学生体会父母劳动的艰辛,以家庭为堡垒,强化劳动技能,定期布置家庭作业,每星期做一次家务劳动:如洗一次碗,洗一次衣服,扫一次地,炒一个菜等,通过照片或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定期进行劳动分享会。家长以身作则,树劳动之榜样,开展亲子劳动教育活动,家校共育,强化劳动技能,树劳动新风。摒弃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崇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美好风尚。

三、以社区为舞台,提升劳动荣誉感

劳动教育不应只是局限于学校与家庭,社区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在劳动中认识自身的社会角色,履行自己的责任,提升劳动荣誉感。例如重阳节来临之际,社区开展以“爱在重阳,金秋敬老”为主题的活动。由义工带领学生走进每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中,学生身穿志愿服务者的衣服,齐动手,帮老人们扫扫地、擦擦桌子、拖拖地,亲身感受他们的生活。通过劳动,奉献爱心,弘扬中华美德。

联合社区开展“爱我村居 美化家园,倡导文明”活动,在全村定期开展全面清洁美化家园行动,作为社会的一员,有义务与责任,而作为“行动”的主力军和“行动”的受益人,我们更应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积极投身这项活动。活动中学生积极行动,绿化庭院,美化村居,做到房前屋后清扫干净,整洁卫生。为了更进一步营造“文明美好村居”,学生主动充当宣传员,更好地倡导卫生意识和文明意识。

在公益劳动中培养学生不怕脏不怕累的奉献精神,克服困难的勇气,提升学生劳动荣誉感,明白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与担当,履行自己的公民职责。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以劳动为美,以劳动为荣,尊重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开启成功之路。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劳动教育形式,正三观,扬劳动之精神,育美好之品德,有担当,敢担当,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立民族伟大复兴之志,行民族复兴伟大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