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4-29
/ 3

关于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

张斌

阳光学院 350015

摘要: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核心,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则是文化表达传播的一种媒介,能够有效地促进高校特色校园文化的传播发展,有助于高校打造出独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提高社会知名度。本文将系统化研究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意义与现状,探索完整的开发流程与科学的设计创新方法,为今后的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提供可参考的依据。

关键词:高校、文化创意产品、文化产业、产品开发、开发流程、设计

引言: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与推进,文化创意产业也逐渐受到全国人民的重视,正式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阶段。文化创意产品本身承载着难以取代的文化精神,同时还具有强大的传播力,能够使世界各地的人们了解并感受到地域特色文化的魅力。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已经成为当前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优秀的文化形象设计能够吸引大量的社会人员,增强高校知名度与信誉度,对高校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

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意义

文化是一种无形的财富与力量,对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都有着难以估计的影响。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五千年历史文化,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等待被开发推广,如:城市文化、古建筑文化、博物馆文化和非文化遗产等。不同的高校都有不同的校园文化,值得人们深入了解学习。高校文化以创意产品为媒介载体,向学生和人民群众传达正确健康的三观理念以及本校的校风、校训和校史,将传统文化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植入到师生心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高校宣传、建立口碑的重要方式之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会把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带向各个城市地区,使用者在看到这些小产品时会第一时间想起相应学校的精神文化和教学理念,无形中帮助了高校传播校园文化,建立品牌形象。同时文化创意产品还是一种极为高效但成本很低的宣传手段。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能激发师生对学校文化的探索欲望,在设计开发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氛围、教学环境和教学质量。

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现状

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要晚于西方国家,目前还正处于摸索阶段。早在2005年哈佛大学就已经开始开发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例如当时风靡一时的学校logo棒球服,发展到如今已经成立一个专门售卖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店铺,里面包含了一系列特色文化创意产品。我国高校也曾效仿西方国家,开发出众多文化创意产品,但都未真正体现出高校文化的精神内涵。为了深入分析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现状,笔者对全国各高校进行了调研,发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并开发校园文化创意产品,中国人民大学开设了“人大文创”产品店,清华大学举办了“清华礼物”文化创意产品大赛。经过调查分析得出现阶段仍有很多高校不够重视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设计水平也参差不齐,产品从设计、开发到推广仍处于散沙状态,没有形成一种完整的开发体系。产生这个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高校对校园文化认知不够,产品设计理念缺乏创意感;设计想法与现实产品无法顺利接轨,导致质量粗糙;产品设计开发出来后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无法建立品牌,后继无力直至消失在市场当中。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流程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流程主要有三方面,这三方面是层层递进的关系。首先需要了解学校历史文化,收集不同时期的文化故素材,进行整理分析;然后对整理的文化素材进行筛选,选出有意义的进行文化符号和设计语言提取,根据当前用户人群的需求进行产品定位划分;最后把提取出来的符号语言完美的融合到产品当中,设计出系列产品,真正做到传播高校文化精神。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策略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不同于常规产品,其目标是传播大学校园文化。高校文化创意产品是基于大学文化的创意设计。产品创造力从根本上决定了文化创意产品的文化价值以及传播的重要性。因此,创意设计是大学文化和创意产品开发的核心环节。只有创造出满足观众需求以及大学校园文化内涵的文化创意产品,才能赢得观众的接受和传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水平也在不断发展,但大学现有的文化创意产品已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因此,提高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需要以下相关策略。

(一)明确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定位及创意属性

首先,设计开发人员需要明确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定位以及创意属性,通常文化创意产品都具有文化传播属性和商业经济属性,不同的产品属性会带来不同的效益,主要分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主要职能是为社会培养出具有优秀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的专业人才,并非如企业一般盈利,所以通常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属性定位是文化传播属性,传播途径是以纪念品形式赠送给游客或者毕业生们为主。文化创意产品设计也是一种文化,适当的文化符号,产品形式语义,产品颜色语义,材料机制语义和其他设计元素,以准确地表示文化形象,传达产品的内部文化并创建设计。在文化创意产品设计领域,创意设计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二)合理完善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开发流程

明确了产品属性后才能更加专注于表现文化内涵本身。然后根据上文提到的文化创意产品设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第一步:收集分析校园不同时间段的文化素材,提取相应的文化符号、设计语言以及产品载体,通过矩阵法选取耦合性最高的文化符号和产品载体进行有机的结合设计,确保设计开发出来的产品功能完整,还可以保证以最快速的时间达成目标,减少成本。第二步:对提取出的文化符号和设计符号进行象征意义的延伸,丰富其文化内涵,建立系列产品的DNA因子库,为以后的设计开发提供基础。第三步:对用户群体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其需求和偏好,根据具体的需求来调整产品语言。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主要适用场合是校际交流、校友聚会以及游客来访等,所以用户人群主要分为五大类:学校官方、学校职工、在校学生、往届校友和游客。不同的消费人群有着不同的需求和开发目的,学校官方的需求主要是宣传高校形象文化和教学特色,内在文化内涵与外在精美程度为主要需求,其实用价值并不是很重要;学校职工群体的主要需求是实用功能,更喜爱功能全面的办公用品类文化创意产品;在校学生群体尤为庞大,年级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需求,开发者可以根据年级划分设计不同主题的学习用品,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往届校友主要的需求是纪念母校,因此高校文化产品要体现出高校文化情感,实现情感化设计;游客则是需要快速了解好像环境和文化特色,所以为他们设计的文化创意产品需要极强的展示性和指引性。第四步:组织设计实践活动,把总结提取出来的设计符号运用到实践当中,给用户传递出特定的文化语言和内涵,与高校形象系统相结合,提高文化创意产品的辨识度,为高校建立良好的教学口碑与形象,增强高校间的竞争力。

(三)融入新型的产品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创新改革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明确产品设计方向,选取主要的设计开发风格,形成系列主题,提出高校文化特色。高校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开发也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潮流的发展改革创新,把新型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融入到产品当中,吸引更多的用户人群,宣传高校特色文化,建立特色品牌。在设计文化创意产品之前,做足功课以积累用于产品设计的创意材料。首先,根据系统思考的原则完善和分析校园的特色元素。它们描述了学校发展的历史,学校的特点以及优秀学科的优势。为了理解文化的本质,消除其残骸,必须探索和体验对校园文化的理解和分析,尊重文化的内在面,并认真对待。对于文化而言,寻找突破以增强交流效率以确定文化主题和核心内容,并对大学文化进行主题整合,帮助提升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理念。例如,浙江大学开发的“冰箱贴纸系列产品”使用了浙江大学六个校区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浙江大学的文化。

(四)有效整合高校各个部门的相关资源

大学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人力资源,有效地整合了大学各个部门的相关资源,这些资源是文化创作产业发展的基础,并提高了各方的创造性研究开发和市场传播意识。高校依靠丰富的人才储备从设计,营销和传播等领域学习,吸引人才,形成一支充满活力的师生团队,并针对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创意产品与服务。品牌定位是大学文化的基础,需要提高品牌知名度,产品是文化创意产品作为传播事业,文化创意产品对大学校园文化具有充分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分析,并合理地运用了文化要素,创造出具有高度文化认可度的作品,以满足观众的需求。 首先,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和共同参与。大学的师生是校园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我们需要进一步利用师生团体的力量,并鼓励老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文化和创意产品的开发和市场传播活动。创造和传播产品还可以丰富学生的创业精神,并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他们的知识。大学生是在大学消费文化和创意产品的新鲜能源。简而言之,教师和学生的积极参与文化和创意产品的开发和传播活动,对促进校园文化和增强大学影响力具有很大的好处。最后,大学的文化和创意产品应融入具有文化背景的“故事”中。一方面,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传播功能需要特定的背景,以增强传播效果。另一方面,我国高校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在现阶段普遍存在问题,如缺乏资金,高度相似性和单一的发展渠道。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充分利用了大学的历史和文化资源,并包装在一个“故事”中,可以很容易地引起观众共鸣。

总结:总而言之,高校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是校园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化创意产品开发能够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和良好的品德观念,对人们的个人成长有着极强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京花,崔佐卿. 校园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探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8):147-149.

[2] 张搏,吴筱. 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下我国高校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 大众文艺,2016,(3):242-243.

[3] 池向晖. 对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思考[J]. 文艺生活·下旬刊,2017,(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