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及实施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6
/ 2

高职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及实施路径

王琨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技能培训中心基础教学部


摘要:当前,大部分高职都在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与此同时,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课程思政无论在实施理念还是行动路径上,都还存在着一些需要思考与理清的问题。因此,对高职课程思政存在问题及实施路径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课程思政”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利用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最终在潜移默化中实现高职立德树人目标的教学理念。“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推动高职“课程思政”的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笔者阐述了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实施路径。

一、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是当前高职思政教育工作一个重要的环节,为了避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出现“孤军奋战”的情况,高职院校加快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迫在眉睫。当前,在课程思政实施中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必要的制度支撑和统一的建设标准,使得课程思政建设进度缓慢,不能有效发挥课程思政育人实效。具体表现如下:

1、缺乏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理念,思想意识存在偏差

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由于起步晚,有的教师还没有高度认同课程思政,缺少主动融入的意识。对于课程的规划、实施计划、教学方式等环节的管理制度等学校规划的不够系统,对于课程思政建设的了解不够深入全面,大多数专业课教师教学时中仍以讲授专业知识为主,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也采取随机的形式。学生是单独的个体,他们的发展受其教育背景、家庭环境等的影响,因此,每个人的发展目标都不相同,加上他们思维活跃,易受各种思想的影响,这也给课程思政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力。

2、缺乏有效的教学创新手段和方法

高职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基本遵循一般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模式:教师满堂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特别是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的整合方面,大多数高职还没有建立人文学科的双向整合模式,缺乏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缺乏教学和研究相结合。专业教师基本复制了思政课的概念,缺乏规范性的教学方法。在各学科的教学中,课程思政呈现出边缘化和孤立化的明显趋势,专业课教师重专业轻教育,割裂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的联系。同时,一些专业课程授课中采用课堂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并未与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没有挖掘课程和社会中的思政元素。

3、课程思政建设体制不健全

首先,由于繁重的教学任务和有限的课堂时间,教师只能选择专业教学为先,甚至忽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导致在后期评价时没有支撑材料。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评价环节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专业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的积极性,抑制了课程思政发展的进度。再次,许多高职院校缺乏专业考核机制,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专业课教师既没有被列入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这就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积极性。因此,在评价和激励机制方面,高职院校需要制定权威性的文件,明确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范围,在职称晋升时考虑一个衡量指标一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贡献,对课程思政建设中的优秀教师给予一定的奖励,促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二、高职课程思政实施路径

1、加强教师的认知,加强理念学习

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都是开展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理论源泉。具体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加强相关理论的全面学习。上述相关理论都是完整且严谨的理论体系,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充分的反映了客观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我们应该加强相关理论的全面学习,提升自己在认识事物、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水平,用于指导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活动。第二,加强研究探讨交流学习。学习研究不能孤立进行,否则对于指导实践则会引致不利的结果,应该加强研究探讨次数和交流学习的机会。从学习次数来看,高职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应该在建设方案中明确学习频数,在选定合理的学习团队之后,统筹思政专业管理人员、一线教师人员工作时间,增加学习次数,使得高职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筑牢课程思政教育信念。从学习方式来看,通过研讨会、交流会等形式学习各个学习者对于高职课程思政建设的不同理解和分析,特别是在实践中存在问题、存在问题的原因、实践路径的交流学习。

2、拓展教师思维水平,开拓教学新方式

新媒体时代,教师要不断探索、创新、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强化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从教学内容层面引入跟时代接轨的新话题,不断提高网络运用技能和网络思维能力,根据学生比较关注的事件作为讨论课,在讨论中提升自我,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及时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了实现全面覆盖和完善,有必要弄清每门课的相应价值内容,制定准确的教学指导方针。首先,每门课程都有其固有的学科属性,并且所有课程都包含丰富的教育资源。因此,各学科、每种课程都必须以“课程思政”为指导制定清晰明确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指南,结合不同学科和专业的特点,确定承担任务的教育价值和内容,梳理和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服从学科建设,服务学科教育,共同建设学科教育系统。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育方法,专业课教师可以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方式要多样化,教学内容应融入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日常生活中的常见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

3、改变教学方式,推进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

教与学的方式也对“课程思政”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而改变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则要求教师和学生双方和谐相处,共同促进课程的发展。其中,教师就应该多走下讲台、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在状态,公正客观地分析、评估和回答他们的想法和疑虑,并逐渐激发他们的接受思想政治的热情,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学生作为己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人,在学习中同样需要尊重、谦虚、诚实地向教师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就能清楚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双方亲切的交流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更重要的前提,学生不应排斥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抵触。

4、依托学校平台,优化教育教学评价

推动高职课程思政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的另外一个重点是推动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搭建。一方面通过对涉及思政内容的教育教学评价可以对教师灵活变通能力、政治觉悟水平进行考核摸底;另一方面需要构造合理的评价体系来对教师形成正向激励作用,推动高职教师积极认真的开展高职思政建设工作。具体来看,建议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完善,将课程思政成效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强调把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法治意识、社会责任、人文精神与教师绩效考核挂钩,通过绩效指标向教师传递学院课程思政的要求与导向,引导教师实现观念与行动的双重转变。

结束语

总之,新时期高职院校必须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围绕学院培养目标,针对学生的认知能为和兴趣点,对教材、教学进行精准化设计,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把学生培养为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唐海风. 课程思政:高职专业课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路径[J]. 科技风. 2018(35)

[2] 赵继伟. “课程思政”:涵义、理念、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02)

[3] 聂迎娉,傅安洲. 课程思政: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新视角[J].大学教育科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