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胎出生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的调节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07
/ 2

二胎出生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影响:父母教养能力感的调节作用

蒋翠艳

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张家庄镇张家庄小学 050800



摘 要:自从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人口的大幅增长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社会教育水平和国民经济都得到了良好的提升。但是,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太久的时间内,独生子女的问题逐渐的被爆露出来,独生子女作为家中唯一的孩子,被宠溺的成长,很多的孩子在成长以后会有性格上的不完善,没有与人为善、相处的能力,这对于进入社会后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当前,我国的二胎政策已经开放,很多的家庭也纷纷加入二胎的脚步,本文就二胎出生对于头胎的影响以及和父母的关系展开说明。

关键词:头胎儿童;二胎;父母教养能力感;共情能力。



二胎家庭在当今社会是非常普遍存在的,对于二胎的教育,面临的不仅仅是经济教育问题,更是有着情感教育的问题。二胎的出身和头胎影响是非常大的,很多的二胎出身对于头胎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在“二胎时代”新形势下,对于家庭教育的指导,提升教养对于孩子的终身影响是非常长远的。二胎的出身,一个家庭应该要考虑清楚,对于教育方面和情感教育都应该重视。充分做好头胎和二胎的相处,教会头胎对于情感的分享。在和二胎的相处过程中让头胎能够掌握很多道理。



一、存在问题

很多家庭中,对于二胎的出身,并没有做好头胎的工作。等到二胎出身后,很多问题就爆露出来,二胎出生后,头胎的心理变化和环境变化要被树立起积极的一面,要教会头胎在和二胎相处的过程中能够学会感恩、分享,让头胎孩子能够明白,二胎的出身并不是争夺头胎的爱,和头胎抢夺属于他们的东西,要明白兄妹之间的血浓于水关系,懂得亲人的重要性,明白二胎是亲人,并不是敌人,即使有了二胎,父母和家人对于自己的爱仍然不会减少。

父母应该意识到大孩对安全感的需求,这份需求正是来自于家长,当他们担心这份安全感被夺走时,会本能的产生自我保护意识。生或者不生,不是取决于"老大,而是取决于大人教育引导孩子的方法,这不但需要父母平衡的爱,更需要父母引导孩子学会分享和照顾。

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就有很多的生活案例,因为二胎的出身,因为家庭没有做好头胎的工作,二胎的突然来临让头胎没有心里准备,就这样闯进原本属于自己独有的世界,和自己分享分享父母的爱以及其他东西,觉得自己不再是唯一,家人的关注点也不在自己身上,更多的是给予自己的弟弟妹妹,这种突然被忽视的感觉有时候让很多的孩子无法安然接受,再加上很多的父母对于头胎的心理变化没有关注起来,认为孩子有一点小脾气是正常的现象。久而久之,问题越积越深,矛盾更加激化,头胎的内心世界逐渐低落。最后造成悲剧事件的发生。

例如2016年4月2日的一个令人熊目惊心的案件,映西省一名十二三岁的女初中生放学后从一小区楼顶坠下身亡。后来在楼顶发现了孩子的遗书,遗书的大致内容是嫌自己的父母打算生二胎,自己无法接受,于是选择了这种方式来"反抗。还有2009年12月,重庆一名14岁的孩子给同学留了一封遗书,打算结束自己宝贵的生命,原因竟然是听说父母打算要二胎,想要以死来表示自己的抗议。诸如此类的案件不胜枚举,一件件令人胆战心惊。

二、有效措施

2.1做好头胎的心理工作

二胎家庭有很多,而且很多的家庭中,头胎和二胎的相处是非常融洽的,对于弟弟妹妹有很强的保护欲望,愿意让二胎融入自己的世界,在头胎的认知里面,不认为二胎的出身是对于自身的危害,更不是和自己抢夺爱,而是认为多了一个人,和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来一起感知世界的美好。之所有有这样的好现状,和父母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在二胎降临之前他们会和头胎好好的沟通,做好他们的想法,让部门有充足的准备。因此,二胎的出身对于头胎的共情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和父母教养能力的形成、认知也是分不开的。随着我国二孩政策的普遍实施,二胎出生将改变个体的家庭系统,家庭成员会面临生活的重大改变。对于儿童而言,这既是挑战,同时也是加速个体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家庭中二胎出生为儿童提供了“儿童集体”的社会化环境,创造更多情绪共享的机会,能够促进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作用。

当父母已经有想要二宝的想法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给我们的大宝,做一年左右的准备父母一定要让大宝知道,有了弟弟妹妹不是多了个竞争对手,而是多了一个爱他的亲人。二胎的来临,对于大多数长期独自享受父母长辈的关爱和保护的孩子会产生一定的危机感,遭遇“父母对我不会像以前那么好”的心理落差,许多孩子会认定有了弟弟妹妹后爸爸妈妈就不会那么爱我了"。这是许多老大不愿父母生二胎的主要原因,他们很多担心父母有了弟弟妹妹后就不爱自己了,内心会有一种恐慌和不安全感,如果父母不考感老大的感受,甚至强迫他们接受老二,就有可能发生自杀事件。

2.2提升父母共情教养能力

共情,既包含认知成分又包含情感成分,指能够准确地感知和识别他人的情绪状态,产生与他人相似的情绪体验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共情在人际交往中扮演着积极的作用,它作为人际间情感连接的纽带,能有效促进个体的道德行为和亲社会行为。良好的共情能力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具有更积极的体验和幸福感,能够促进个体的社会交往。反之,共情能力的缺失常常与个体的不良结果联系在一起,如攻击行为、消极情绪等。情绪共享理论认为,共情产生的基础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情绪共享,个体感知到他人的情绪信息时,会自动同步进行模仿,从而产生情绪共享,情绪二胎共享能力强的个体,其共情能力也较强。

孩子刚出生,肯定全家人注意力都在小的身上了,而这时候是老大最容易失落的时候,即使妈妈有心照顾老大也脱不开身,自然的老大会产生一种失宠的感觉。为了谨防孩子的比较心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当小宝睡着时,爸爸妈妈可以抽空多陪陪老大。

(2如果两个宝宝同时哭澜,妈妈可以先把小的交给别人来抱,先去应对一下大宝,因为有时候老大的反常都是因为他觉得爸爸妈妈不爱他了,他看到妈妈先去照顾自己,不去管弟能妹妹,她就会觉得很有安全感,爸爸妈妈始终把他放在心里,慢慢的,老大以后看到弟弟妹妹哭就会让妈妈去喂奶,因为孩子都是善良的。

三、结束语

父母的教养能力感不同,二胎出生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发展的作用也可能不同。已有研究表明,父母的教养能力感与二胎出生的交互作用能够对头胎儿童共情能力的发展产生影响,并且高教养能力感的父母具有较高的同理心,通过采用宽容和积极的育儿策略促进儿童的移情,有助于提升儿童的共情能力。

参考文献:

[1]陈斌斌,施泽艺.(2017).二胎家庭的父母养育.心理科学进展,25(7),1172–1181.

[2]陈武英,卢家楣,刘连启,林文毅.(2014).共情的性别差异.心理科学进展,22(9),1423–1434.

[3]寇娟,刘洋,宋洪文,邹枝玲.(2015).中学生共情能力与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研究.心理学进展,5(3),134–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