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语法理论的“很N”的识解方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0
/ 3

基于认知语法理论的“很 N ” 的识解方式

樊亚丽

河南大学外语学院


摘要:本文基于认知语法理论从详略度、聚焦、视角和突显四个维度分析了“很N”的识解方式,发现对该结构的认识存在(1)由粗略到详细的过程;(2)由名词指称义到属性特征义聚焦的过程;(3)由“很N”到其他句子成分视角转移的过程;(4)以“名词”包含所有内容为基体侧显某一属性特征义,以及以“很N”描述对象为界标,突显属性特征义的过程。本文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名词的其他非常规语义结构解读。


关键词:很N;详略度;聚焦;视角;突显


一 引言


“很+名词”结构(以下简称“很N”)中程度副词“很”的句法语义用法是修饰形容词、动词或小句表程度高;“名词”则常常做主语或宾语指称某类事物。两者搭配并不符合常规,会有一定的认知障碍。但事实上,近年来“很中国、很内涵、很女人、很凡尔赛”等语言现象的层出不穷,揭示了“名词”进入“很N”结构的蓬勃生命力。学界对该现象的研究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次谈到副名搭配现象(胡裕树 1962,张静 1961)到九十年代一大批学者争论该结构是否合乎语法(桂诗春 1995,邢福义 1997)、是否是名词变类为形容词(储泽祥、刘街生1997),再到本世纪学者从范畴化(崔刚、刘正光2005)、构式压制(王寅2009、陈亚萍、于善志 2014)、模因论(吴骏良 2019)、认知隐喻转喻(黄洁 2009)、名词形化机制(张谊生 2019)等理论研究该结构存在的理据和语义内涵。前人主要研究了“很N”的搭配合法性、名词是否为形容词、名词为什么可以进入该构式、该构式义如何理解等问题,并没有系统提及该结构的具体识解过程。本文参照Langacker(2008)提出的认知语法理论从详略度(specificity)、聚焦(focusing)、视角(perspective)和突显(prominence)四个维度的识解方式来探究“很N”结构的认知操作过程。


二 认知识解理论


一个表达式的意义不仅仅是它所唤起的概念性内容,同样重要的是这些内容是如何识解的。每一个符号结构都以一定的方式解释其内容,这是其规约化语义价值的一部分。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我们经常用到视觉隐喻,即将内容比作一个场景,将识解方式比作观察它的特定方式。重要的是,认知语法并没有声称所有的意义都是基于空间或视觉感知的,但是视觉隐喻确实提出了一种对识解的许多方面进行分类的方法。在观看一个场景时,我们真正看到的是什么取决于我们如何仔细地检查它、我们选择看什么、我们最关注的元素以及我们从哪里观看它。对于解释现象的广泛类别,将使用相应的标签:详略度、聚焦、视角和突显四个维度(Langacker 2008)。它们适用于任何领域的概念,体现了人类以不同方式认识经验或概念内容的认知能力。国内外不少学者用识解理论分析词汇、句法、修辞、机器翻译语言特征 (Croft & Cruse 2004;卢卫中2018;刘玉梅 2020;江露 2020)。但应用于“很N”结构的认知机制尚未有研究。


三 “很N”的识解方式

3.1详略度识解方式

识解的一个维度是详略度,用来描述一种情况的精确程度和细节(Langacker 2008)。比如我们可以通过说“天很冷”来描述温度,但也可以通过说“天零下几度”、“大约零下3度”、“确切地说是零下3.5度”来详细描述冬天某天的温度。同样,“伯母”比“亲戚”更有特异性,“大豪猪”比“啮齿动物”更有特异性。一个精化关系由一个实心箭头表示:A→B,表达式通常可以被安排在精化的层次结构中如词汇项、短语、句子等表达式,如(1)中每个表达式都是相对于后面的表达式的粗略性表达。

(1) (a)东西→物体→家具→床→婴儿床(高位范畴到低位范畴)

(b)哺乳动物→大猪→大黑猪→有口臭的大黑猪(事物属性由少到多)

(c)冷→零下几度→大约零下3度→正好3.5度(描述由约数到精确数)

(d)发生了一件事。→一个人看见一只啮齿动物。→一个女孩看见一只豪猪。→一个戴眼镜的机警小女孩瞥见一只长着尖刺的凶猛豪猪。(句子描写由概括到详细)

我们可以使表达式随心所欲地具体化,因为它可以是任意长度的。相反,我们也可以粗略性地表达,以达到某种特殊新奇的语用目标。我们假定在同一语言场景下可以有例(2)这四种表达,其中箭头表示粗略化过程(Y→X):

(2)(a)他那娇羞的样子很像个女人。→(b)他那娇羞的样子很女人。→(c)他很女人。→(d)这很女人。

在(2)(a)中,具体提到了人物“他”,情状特征“娇羞的样子”,程度“很”,比拟特点“像个女人”,句义为“他那娇羞的样子像女人娇羞的样子一样”。在(2)(b)中省去了表示比拟的介词“像”,比拟的表述直接简化为表性质特点的评价表达“很女人”。但似乎并不影响语义表达,在同样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依然可以理解描述对象“他”表现出“娇羞样子很像女人那样”。在(2)(c)中并没有出现“那娇羞的样子”这一情状特征的描述,但这一情状特征可能蕴含在语境中,说话人可以看到或从上下文感知到,所以这一简略表达并不影响核心语义传达。在(2)(d)中描述对象的人称代词也省去了,表近指的指示代词“这”作为话题,指代语境中的事物的特点,话题说明部分为对此做的评价“很女人”。这在特定的上下文语境或者交际环境中,交际双方享有共同的经验或享有共同的语境,交际的核心语义依然可以表达。

总的来说,从(2)(a)到(2)(d)这个过程是表达由详细到粗略的过程,在真实语境中,这四种表达之所以能够发生且有效交际,取决于对语境的依赖程度。这里的语境是广义的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会话发生的场景、会话双方的共享背景知识或信息。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越简略的表达省略部分的内容越需要在语境中突出,这样即使不说出来,双方也能会意。而省略的部分则蕴含在这简略的表达中,即简略的表达以简洁的形式代表了更详细的与之相关联的内容。例如在(2)(d)中“这很女人”明显在口语中表评价功能,可以唤醒具体语境中的男性“他”,以及“他当时娇羞的样子”,像“女人那娇羞的样子一样”。由此,我们发现在理解简单结构“很N”时会涉及到由简略描述到精细描述的过程,即“详略度”识解方式。

3.2聚焦识解方式

聚焦指人们根据经验对概念内容的选择,并将其分配为前景和背景或辖域选择,如“中国>北京>朝阳区”体现了认识焦点的移动过程(刘玉梅 2020)。也即指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总会把注意力集中在事物的某个或若干个属性上面(卢卫中 2018)。如在(2)(b)中“很女人”激发的是“女人的性质特征”,再进一步聚焦是“女人娇羞的样子”。那么在具体认识“很女人”这一结构时,存在焦点的转移过程,即“女人”→“女人的情状特征”→“女人娇羞的样子”。再比如例(3):很内涵的段子适合很内涵的冬天。(BCC语料库)其中“内涵”是抽象名词,词典义有“1)逻辑学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与“外延”相区别。2)语言所包含的内容。3)人的内在涵养。”这句话的大致意思是“一些有内涵的有意思的段子可以烘托热闹的氛围适合在寒冷内敛的冬天讲”。明显第一个“很内涵”修饰“段子”,我们会把注意力由段子到段子的内在特点转移,进而理解含义为“段子比较有趣包含内容丰富”。这是人们以聚焦的识解方式理解的结果。而“很内涵的冬天”靠焦点转移的识解方式无法清晰理解,这涉及到另一个识解过程,详见下一节。

3.3视角识解方式

视角指人们根据经验选择对事体描述的角度,即观察角度的安排,涉及到观察者与事体之间的相对关系,如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langacker 2008,卢卫中 2018)。比如在例(3)中第二个“很内涵”虽然在语法位置上是修饰“冬天”,但是理解起来有些困难,因为从表面上看“内涵”和“冬天”没有联系,以默认的顺序直接理解有些困难。“很内涵的段子”和“很内涵的冬天”以“适合”联系,表明两者有一定的关系。要想理解这句话,我们不妨换个视角,把目光转移到前后两部分的联系上:“很内涵的段子”和“冬天”有个共同联系点就是“人”,段子需要人来讲,冬天很内涵是冬天的人表现得很内敛。我们把视角由“冬天”转移到“人”上,冬天这个个季节人们穿的厚,包裹的严严实实,不张扬显得比较内敛,此处的“内涵”更确切来理解是修饰冬天的人们的内在涵养,而不能直接修饰冬天。这样经过视角的切换就容易理解了。

3.4突显识解方式

突显指由语言结构所呈现出的多种不对称现象,其中侧面化(profiling)和射体-界标联结(trajectory-landmark alignment)是两种典型的突显方式:前者指对一个概念基体(base)内某一实体或关系的突显,比如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等都以七天为一周的循环概念为基础,在这个概念中它们描述了不同的部分。后者则指识解某一关系时参与者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描述,射体是相对界标突出描述和定位的内容,比如(4)Where is the lamp? —The lamp (tr) is above the table (lm).其中答句中“lamp”是问句所涉及的成分,是主要描述的对象,而“table”是相对参照的内容,是界标。这一识解方式同样可以用于识解“很N”结构。储泽祥、刘街生(1997)指出在“很+名词”结构中,“名词”显现细节义,隐去本质义。同样王寅(2009)也指出在“很N”中“名词”经构式压制突显属性特征义。“名词”本身具有指称义还具有若干属性特征义,这些内容可以视作概念基体,而在具体语境中,认知主体可以根据需要突显这一基体的某一侧面,也就是某个属性特征义。此外,在具体语境中“很N”常做描述性成分表达描述主体的特征,对描述主体进行说明,所以“很N”结构往往被识解为射体,而描述的主体为界标作为参照,从而在参照基础上激活“名词”中与描述主体相关的属性特征。

综上所述,识解是人与世界互动中认识经验和事物的体验性过程,受社会文化地域等因素影响,选择哪种识解方式并非纯主观的,而是受客观经验限制,即四种具体的认知操作都受到客观经验约。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很N”结构的识解方式不同。以上四种的识解方式都可能应用于“很N”的理解,而且这四个维度的识解方式是存在交集的,往往同时作用于识解过程。


四 结语


本文分析了“很N”的四种识解方式,我们发现对该结构的认识存在(1)由粗略到详细的过程;(2)由名词指称义到属性特征义聚焦的过程;(3)由“很N”到其他句子成分视角转移的过程;(4)以“名词”包含所有内容为基体侧显某一属性特征义,以及以“很N”描述对象为界标,突显属性特征义的过程。所以在识解该构式时可以依据语境特点,以不同的识解方式或多种方式结合来理解,可以确保清晰准确地理解这一创新构式。本文的分析同样适用于名词的其他非常规语义结构解读。


参考文献:

Croft, W. & A. Cruse. Cognitive Linguistics [M]. Cambridge: CUP, 2004.

Langacker, R. W. Cognitive Grammar: A Basic Introduction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

陈亚萍,于善志. 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对“很+NP”结构的压制整合解析——以“很淑女”为例[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04):61-63.

储泽祥,刘街生. “细节显现”与“副+名”[J]. 语文建设,1997(6):15-19.

桂诗春. 从“这个地方很郊区”谈起[J]. 语言文字应用,1995(3):24-28.

胡裕树. 现代汉语[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黄 洁. 副名结构转喻操作的语义压制动因[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2(01):9-13.

江 露. 认知识解理论视角下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语言特征对比[D]. 电子科技大学,2020.

刘玉梅. 基于体认识解机制的汉语修辞格分类研究[J]. 外语教学,2020,41(06):25-31.

刘正光,崔刚. 非范畴化与“副词+名词”结构[J].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02):37-44.

卢卫中. 英汉语构词理据:基于认知语言学识解理论的对比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8,50(03):356-367+479.

王 寅. 汉语“副名构造”的认知构造语法分析法——基于“压制、突显、传承、整合”的角度[J]. 外国语文,2009,25(04):1-8.

吴骏良. 汉语评价结构“(这)很+NP”的构式互动解读[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9,38(05):78-83.

邢福义.“很淑女”之类说法语言文化背景的思考[J]. 语言研究, 1997(22):1-9.

张 静. 论汉语副词的范围[ J] .中国语文, 1961( 8).

张谊生. “很/太+名/动”的形化模式与演化机制及其表达功用——兼论程度副词在相应组配中的四种功用[J]. 汉语学习,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