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0
/ 2

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探讨

叶春燕

丽水市莲都区水利局 浙江丽水 323000

摘要:我国村级单位数量大,水源地相对分散。在实际的水源地管理中面临着诸多困难与压力。为了做好水源地管理工作,需要将摸底调研、信息监测、宣传工作等结合起来,构建具有系统性特征的一体化管理体系。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选取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作为研究对象,介绍了新时代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有利于提高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质量的建议。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


在我国系统性改革潮流中,提出了“乡村复兴战略”,增强了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工作。通过城乡管网结合、乡村区域并水源等办法,配套实施了农村饮用水改革,化解了农村饮用水污染可能引发的问题,预防了潜在隐患。另一方面,全面推进了水源地管理及保护工作,以统筹管理为准,扩大了农村饮用水工程实践范围,为后续的市场化运营管理模式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问题

现阶段,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三农观”,乡村复兴战略的实践产生了明显成果。通过饮用水改革、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养殖业转型、生态产业发展等一系列实践措施的施行,农村已经旧貌换新颜。然而,由于村级单位存在的单一聚居形态集中、各村相对分散居住的情况,造成了饮用水水源地“点多面广”的分布现状。规模相对较小的单个水源容易受到损坏,维护相对困难,维护成本相对较大。另一方面,村级单位受到生存理念、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制约,水源地建设中的选址不太合理,地理条件限制性大、管理范围划定不科学。由此,也产生了水质检测、水量供应、设施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管理难点。

2、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建议

2.1统筹规划水源地保护区

以莲都区为例,已建立区级统管运维管理机构,每月对水源地开展常规巡查,及时清理、维修拦水堰、并对水源地保护情况进行有效监督。但是,由于全区农饮水点多面广,情况复杂。因而水源地保护区的规划十分重要,通过统筹规划,能够多个水源地整合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化解点多面广、系统管理推行难等实际问题。从重要性与必要性角度看,统筹规划水源地保护区,既有利于集中治理现在已经暴露的实际问题,也可以为后续水源地保护区的信息化管理搭建起具有统一标准的基础条件。尤其是乡村复兴战略实施新时期,农村水源地保护区的统筹规划与整体的乡村总体经济发展相关。因此,统筹规划水源地保护区也有助于推动实际的经济建设工作。

2.2开展统筹水源地规范化创建

目前,水源地分散、简陋、基本以天然小河流、山沟、山塘水库为主、水源水裸露,应在水源地设置水源保护牌、划定水源保护区,区内禁止污染水源等。具体而言,应该开展统筹水源地规范化创建工作。从操作方面讲,一方面,建议从标准化设计、程序化运营的角度切入,按照水源地最近距离、辐射范围,合理的划定水源保护区。另一方面,以划定的水源保护区为单位,实施标准化的保护牌设置、指示标记设置。同时,在保护区内配置一些监控、监测设备等。打通农饮水从“源头”到“龙头”的各个环节,形成有效管理。

2.3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百姓安全饮水

善于宣传是一种能力,为了有效保护农村饮用水,加强水源地保护。管理单位的资源配置相对有限。因此,应该积极吸收我党一直提倡的“群众路线”。一方面,发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水源源地保护之中。如借助分发宣传小册子、进村讲解水源地保护的利害关系,逐渐在加强宣传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群众对保护水源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另一方面,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较好,农民对于手机软件的应用相对普遍。管理单位应该在宣传过程中,积极开发与手机应用程序相关的一些软件,或者直接利用手机应用程序,制作一些“宣传段子”,创作一些与其相关的宣传文章,真正讲好水利故事,扎实说好水源保护,使农民群众与管理单位一起,携手并肩搞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2.4全面落实“五同时”方案

“五同时”方案是当前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实践中总结的有效经验,包括了“同规划”、“同建设”、“同验收”、“同移交”、“同运行”。因此,在实际的饮用水工程改造项目或新建饮用水工程项目中,可以在统筹规划环节,结合“五同时”方案,尽可能采取专业化的实践路径,发挥要素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将水源地管理工作升级到一个新的水平。简单讲,县级单位应该以乡村复兴战略为准,积极推进“政府+企业”、“企业+农户”模式,使饮用水工程、水源地建设工作及管理工作,切实牵引到市场环境之中,提升各类资源的配置效率,为后续的运营管理提供扎实的技术支持。

2.5合理提升权责机制运行效率

现阶段,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工作,虽然实践在基层,却牵涉到诸多部门。因此,县级单位应该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对管辖区域内的卫生单位、环保单位、国土资源管理单位、水务单位等进行一些合理的协调,共同推进管理工作。为了化解多部门或多单位协同工作中可能发生的“踢皮球”现象、“不作为”问题。一些地区的县级政府引入了权责机制,根据单位职能、岗位设置,将责任分派到了每一个具体的岗位执行者,起到了较好效果。因此,建议在实际操作中,尽量合理的提升权责机制运行效率。比如,将责任下放到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具体的负责人、执行人身上。这样,更有利于管理实践中,行为主体切实承担并履行自身的职责,也能够化解不作为、责任由部门或单位承担的问题。另外,应该进一步在宣传工作方面,采用“线上+线下”的宣传模式,增强行为动员,使基层人员共同保护、管理好农村饮用水水源地。

结束语

我国农业文明发展较早,进入现代化转型阶段后,粗放型的工业化发展,虽然带动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与此同时,也给农村饮用水及水源地造成了潜在隐患。尤其在水污染方面,肥料、农药、粪便、垃圾、污水等综合因素,给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工作造成了较大阻碍与治理压力。通过以上初步分析,可以看出新时代经过实施一系列“三农”改革措施,已经在宏观层面化解了诸多问题。因此,建议在现阶段的管理实践中,尽量按照专业化的管理模式,通过对资本、设施、技术、人力、宣传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全面提高管理效率,为乡村复兴助一臂之力。

参考文献

[1]王钰雯.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管理与保护研究[J].低碳世界,2021,11(1):144-145.

[2]王倩.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与水环境污染防治[J].写真地理,2021,9(8):385-386.

[3]安宝明,徐从海,黄永军.农村饮用水水源地硝酸盐污染特性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20,15(2):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