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猫传染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1
/ 2

浅谈猫传染性腹膜炎诊断与治疗

程鹏飞

大理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671003

摘要:在猫的传染疾病中,猫传染性腹膜炎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传染病,导致猫传染性腹膜炎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与猫冠状病毒有密切的关联,而对我国的医疗水平进行分析后发现,目前我国还缺乏对猫传染性腹膜炎疾病进行切实有效治疗的方式,并且在对其进行临床诊断时也缺少特异性的方式,即使对猫进行支持性治疗,也仅仅能够在短期内使猫恢复至正常状态,并不能够保证长期疗效,目前还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方案,难以实现完全治愈。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治疗和诊断总体来说都有较大的难度,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猫的生活环境加以重视,并加强猫群数量的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感染率。

关键词:传染性腹膜炎;兽医;诊断与治疗


猫传染性腹膜炎是猫科动物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不仅会在猫群中容易感染,并且还会导致许多猫科野生动物的感染造成极大的伤害,并且一旦发病,病死率较高。由于这种疾病在发病初期不会出现明显的症状,而一旦症状显露,基本已经进入了疾病后期,在猫出现感染后会出现多量的腹水。在对这种疾病进行研究时发现猫传性腹膜炎不仅是腹膜上出现炎症,还会对猫的全身脏器造成严重的损伤,而目前针对这种疾病缺乏有效的特异性疗法,无法有效提升猫的治疗效果,一旦感染这种疾病,猫的死亡率高达70%,2岁以下的幼猫和11岁以上的老龄猫死亡率高达90%以上。


  1. 流行病学

1.渗出型

关于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描述,早在1958年就出现在报道中明确猫传染性腹膜炎,在发病时猫的主要病理表现为大量的腹水、慢性纤维素性腹膜炎,相关研究人员针对这种疾病开展动物感染实验是在1996年进行的,这类研究证明了猫传染性腹膜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及确认了这种疾病的传染性质,并且采用FIP作为这种疾病的官方学术名。在多名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在1983年对于猫传染性腹膜炎引发的具体原因作出了相应的分析,基本证实了冠状病毒是导致猫和猫科动物出现传染性腹膜炎的主要因素,所以在进行这种疾病的诊断和防治、以及分离培养病毒时,都需要以冠状病毒为基础来开展一系列的流行病学研究。

猫感染性腹膜炎的发生与猫的品种和其他的客观因素均无密切的关联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发现猫传染性腹膜炎,以一岁以内幼猫为主要的感染对象,除此之外,纯种猫相较于杂种猫来说感染率更高。而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发现,家养猫的猫传染性腹膜炎,感染率相较于外界环境来说明显更高,但也有研究人员认为猫传染性腹膜炎的传染病性质为散发性,并不存在明显的情绪性状况,并且这种传染病可能会在猫饲养场或者猫科动物饲养场的环境中大批量发生,对于猫群的健康生活和安全会造成极大的影响。但如果在一个猫饲养场内出现这种传染病爆发的情况,但在一定的时间内,仅会有部分的猫出现死亡,并不会出现大批量的猫死亡现象,死亡率大约会降低至20%左右。虽然猫传染性腹膜炎单体猫的感染后死亡率较高,但如果这种病症发生在猫饲养场或者是群聚性猫的生态环境中,并不会导致整体出现死亡,反而死亡率会降至较低水平。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还并没有证实这一种现象,或者确认这种现象的出现原因,仅仅是通过部分观察报道所得到的。并且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并没有确认猫传染性腹膜炎的种疾病的传染途径,抽查后猜测这种疾病的传染途径,可能与尿液和粪便中含有的冠状病毒有密切的关联。


  1. 临床症状

在近年来的临床研究中针对这种疾病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探索,成功实现了猫传染性腹膜炎冠状病毒的有效分离,并且在其抗体检查方法方面中相关的研究也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进一步,医务人员对于猫传染性腹膜炎疾病有了较深入的了解。猫传染性腹膜炎在发病后临床症状并不会仅仅表现为腹膜炎,同时这种疾病还会出现较为复杂的临床症状,整体情况下可以将猫传染性腹膜炎及病的临床症状分为渗出型和非渗出型两种。而非肾出行的病症复杂性明显更高。

  1. 渗出型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渗出型病症,在临床上的表现症状较为典型,在猫出现了这种疾病后,以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有密切的关联,并且在感染后这类症状往往会在两周内持续发作,而在发病的过程中,猫会由于腹水柱流出现腹部膨大的情况,状态与妊娠样相似。此时猫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受,但如果这种疾病发生在雄性的猫科动物上,会导致雄性猫科动物的阴囊出现肿大的情况,如果猫感染这种疾病后,还有可能出现胸水潴留的状况,而此时会表现的难以正常呼吸,在听诊中有杂音出现在肺部。

  1. 非渗出型

非渗出型病情在临床上较为少见,但这种病情症状较为严重,不仅包含渗出型病猫的各种症状,并且会由于不同的病变部位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在不同位置和不同的症状中,神经症状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感染,非渗出型疾病的猫科动物会出现突然的行动缓慢的现象,并且还伴随有肌肉痉挛和精神不振的情况,而如果猫的小脑和脊髓中已经出现病毒,此时的症状可能会表现为重复旋转头部以及斜颈。


  1. 诊断与防治

  1. 诊断

在对猫传染性腹膜炎进行诊断时,相关的兽医人员不可根据单一的症状和病理变化就进行确诊,一方面来说需要通过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考虑这种疾病的传染性,如果需要准确确定,依旧需要采用专业化的诊断方式来确诊。就目前来说,在对这种疾病进行确诊时,主要基于荧光抗体检验的基础,通过抗原明确才能够确认猫是否感染这种病情,但对这种荧光抗体法进行检验,自身存在的非特异性并不能够全面的对最终的结果进行保障。所以在进行诊断时,一般情况下需要配合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同时结合荧光抗体法进行诊断,只有这样才能够确认猫颤性腹膜炎的发病状况。

  1. 防治

就目前来说,针对猫传染性腹膜炎进行治疗时,治疗方式以及治愈效果都没有明确,医务人员在临床上会采用抗菌素和抗癌药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方式进行支持治疗,也有一部分研究人员采用混合治疗的方式,但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最终的治疗效果其实都不尽如人意,最终的治愈率大约在10%以内,并且大多数治疗方式都仅仅是延长猫科动物的生命。虽然在临床上针对这种疾病依旧有关于对抗疫苗方案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一例成功的方案,主要是由于这种疾病在治疗时治愈难度本身较高,而为了保障猫科动物的健康,也只能采用预防和隔离的方式来对这种疾病进行处理,所以需要在日常的养殖过程中为猫科动物建立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注意不要不洁饮食使猫科动物的成长得到保护,避免出现感染的情况。


总结

猫传染性腹膜炎在临床上是一种由冠状病毒感染所引发的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在临床上的致死率较高,按照目前的医疗水平,在治愈方面依旧还无能为力,即使确诊这种疾病也并不能够对猫的生命起到有效保护的效果,在日常的生活中只能尽量对这种疾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才能够保障这种疾病的感染有效控制,使猫的生命得到延长。


参考文献

[1]张峰华,吴礼平,孔学礼,田格如. 猫传染性腹膜炎的诊断与防治[J]. 今日畜牧兽医,2020,36(10):101-102.

[2]陈思. 猫传染性腹膜炎病毒抑制Ⅰ型干扰素通路分子机制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20.

[3]尹伊娅,刘晓雅,王朝好,李婷,胡长敏. 猫传染性腹膜炎研究进展[J]. 畜牧兽医学报,2020,51(05):933-942.

[4]唐小娟. 武汉市猫传染性腹膜炎病例分析及病毒的分离与鉴定[D].华中农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程鹏飞,1988年生,男,白族,云南大理,研究生在读,助教,研究方向:动物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