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促振兴 村风文明结硕果——“全国文明村”油溪桥村的新路探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5-19
/ 2

党建引领促振兴 村风文明 结硕果——“全国文明村”油溪桥村的新路探索

彭旭 伍揆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湖南娄底 417000

[摘要]新时代我国农村正呼唤着新变革。近些年来,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油溪桥村坚持以党建为统领,创新思政工作,探索村治新制,促力乡风文明,为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新鲜经验。油溪桥村的成功模式,证明了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对新农人的思想引领、发挥村民在乡村文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了可学习、可推广的典型。

[关键词]油溪桥;基层党建;乡村文明;乡村振兴


油溪桥村位于湖南省新化县吉庆镇,原属典型的石灰岩干旱村域,山多地少,资源贫乏,村风不正,是个省级深度贫困村、落后村。近些年来,该村发生山乡巨变,在该村党组织领导下,舞活基层党建“龙头”,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作用,带领广大村民同向发力、同频共振,凝成发展的强大动能,呈现干群同心、风气醇正、产业兴旺的生动图景,先后荣获“全国乡村治理典型”“全国文明村”等多项荣誉,村民人均年收入由 2007 年的不足800元增加到现今2.4万元,村集体经济也由负债4.5万元到现今年收入140多万元,并创造评估上亿元的资产。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成领导的坚强核心

油溪桥村以党建带村建"“以党风带民风”来统揽工作全局,引导广大村民和群众牢固树立主人翁意识,打造共商共建主体,体现历史责任担当,凝成促推共富的坚强领导核心。

(一)建设一个好支部

该村党支部将自身建设置于首位,不断加强自身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着力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了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主心骨”。在村党支部领导下,该村勇于探索以基层党组织为领导、村民自治组织和村务监督组织为基础、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社为纽带、其他社会组织为补充的村级治理组织体系,体系完整,环环相扣,“不断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治理优势。”坚持把党风民风建设作为推动各项工作的切入点和落脚点。该村党组织成为团结带领群众自治、管理、文创、共建、致富的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二)打造一支好干部队伍

治国即治吏,治村即治官。该村党支部注重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着力培养政治素质过硬、管理能力出众、勇于创新创业、为民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

树立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采取公开宣誓承诺、公开竞争等方式推选村支“两委”成员,让参选者谈思路、表决心、许承诺,真正挑选出有担当、有责任感、为人正派、群众拥护的干部。坚持以“不为‘我’所用,只为‘工作’所用”的选人用人的原则,采取“选举+招聘+聘任+固定+试用”的形式,构建多形式多途径多层面选人用人机制,优化村级组织结构。

试行积分式的干部日常管理。该村党支部将积分制与村党员干部的薪酬绩效、小组和个人考核直接联系,对他们的工作出勤率、公益事业的捐赠、业务素质、任务是否完成、群众满意程度等情况进行整体性评估。通过推行党员干部连片包户责任制,全村党员主动为村民群众排忧解难,推出“定岗、定项、定点、定责”的“四定”责任制,对党员干部履职担当进行“月度、季度、年中、年终”四项考评;对党员干部的言谈举止、礼仪着装、会风会纪、工作出勤、生活作风等方面提出积分管理的细则要求,还实施积分制的党员廉洁勤政档案,全领域、全过程实现了量化、规范化、程序化管理。

注重党员干部的榜样示范。该村重视支部活动的常态化、实效化,以“四谈一表” (即退休老人谈期望、成功人士谈励志、在校学生谈理想、优秀青年谈感想、积极分子表决心)来丰富“党日活动”向广度和深度开展,确保“初心使命”主题党日活动得到落实。并且通过“三比三看”(比信念、比作风、比奉献,看谁服从意识强、看谁服务态度好、看谁业务素质精)来检验思政教育的成效。规定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的两条硬性规定,即凡要入党的年轻小伙,须在田间地头一线历练两至三年,才有可能发展为党员;凡村组干部,一年之中必须义务为村里劳动10个工作日;每位党员干部“戴袖上岗亮身份、发展致富当能手、学习生活贴群众、入党必须挑重担”,带头学产业技术并负责“传帮带”,党员意识深入人心,干部示范作用明显。

二、加强思政工作,发挥教育的先导功能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油溪桥村坚持对新型农民开展思想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做主人翁,充分调动和发挥了振兴乡村、建设家园、致力共富的主动性、积极性。

(一)向村民注入“自立、自强”精神

该村党支部强力扭转过去村民“慵懒散”“等靠要”等消极思想,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力”的自力更生精神。现今,油溪桥人的字典里,有的是“凡是能在本村解决的,就不请外人帮忙”,有的是“凡是能用劳力解决的,绝不多花冤枉钱”,这已成为该村每位党员干部和广大村民的座右铭。

(二)对村民开展“感恩、奉献”教育

该村党支部积极召唤致富好手回村为家乡建设出谋划策,多次召开以“一个村的发展、一个家庭的致富”的专题讨论会,讲好钓鱼者与修塘者的故事,引导大家正确处理当前与长远、小家与大家、直接与间接的利益关系。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正确的取舍情怀的树立,责任担当意识的转变,让党员干部更有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让村民群众也更有主人翁意识和共同体精神。

(三)对村民进行“健康、环保”教育

该村党支部提出“文明乡风就是生产力”的口号。该村把禁燃、禁塑、禁伐、禁乱捕鱼、禁放养、垃圾分类、取缔麻将馆、六合彩等写进新修订的村规民约,完全杜绝了偷盗、打牌赌博、非法上访等不良现象。创新“户主文明档案袋”,分类分目对每户经验、贡献、善举及时核实并登录,坚持每年举行“星级文明户”“先进院组”和全村“好媳妇”“好婆婆” “好邻居”等“十好”模范评选等系列活动,在全村形成了争当先进的浓厚氛围。实行村民包庭前卫生清扫、包绿化管护、包美化建设、包设施维护、包污水净化“五包”制。该村自觉贯彻和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10多年来,该村明确规定并严格执行“不砍一棵树”规矩。现今,全村荒山开发率达 100%,森林覆盖率达 92.8%。全村又推行“禁烟”,坚持公共场所禁烟行动,甚至劝导外来游客自觉遵守村规定,收到了显著成效。

三、开展自我教育,激活村民的自治主体

该村党组织落实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找准管理创新这个抓手,从改变村民的主人翁观念入手,探索出村民自治“四步走”工作法,将管理和治理辩证统一起来,将干部与群众有机联结起来,将利益和精神合理整合起来,焕发出村面貌的勃勃生机,体现出广大村民的自觉自悟、自治自理、向上向善的可贵精气神。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才能让乡村振兴真正硬起来。

(一)启发村民的自治觉悟

该村党支部教育引导村民村集体是大家的,每户人家都是这个集体中不可或缺的一员,每位村民都有对于这个集体的责任和义务,,因而有力调动起全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主动性、积极性。因此,该村党组织准确地抓住管理方式创新这一抓手,探索提出了当前村民参政、问政的实施方式和“四步走”的工作办法,重新唤醒了全村人民的社会主权意识,焕发了全村人民的社会集体价值观认同,激发了全村人民参政、问政的热情和积极性,实现了由"替民作主"向"由民作主"转变,实现了由"被人管"向"我管我""我管人"的转变。

(二)增进村民的自治能力

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每年坚持召开“四会”,即“年初群众动员会”“新老经验交流会”“弱势群体交心会”和“年终总结表彰会”,通过这些机制,村支两委广泛听取村民之见、回应村民之盼、对准村务之焦。村级事务实行全面化、阳光化的管理,党务公开、村务公开制度化、常态化、程序化;由普选产生的村民代表,赋予其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督察权,充当着村级政务“警察”“卫士”的角色。村民自发商议并推出村风“十不”:不打牌买码、不燃放鞭炮、不大办喜事、不放养家禽、不乱建乱葬、不电鱼药鱼、不乱堆乱扔、不乱采滥挖、不乱砍乱伐、不野外生火,该村多年来杜绝了没有黄赌毒现象,没有发生治安案件,没有发生安全事故。通过这种自治能力的不断提升,锻造了村民的自治素养,村民真心领悟、自觉践行。

(三)筑牢村民自治根基

该村成立村“用水者协会”等多个基层自治团体,发挥其自治功能,构建起“全民护水”到“协会管水”再到“统筹调水”的完整运行链条模式,改变了过去蓄水、维护、灌溉的无序状态,还被评选为全国用水者模范协会。村里还组建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广场舞团、民谣山歌协会等众多群众性组织,不仅营造出村文化建设活力,提高了村民文化生活品质,还打造出村民自教、自管、自治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自力更生的典型 乡村振兴的样板——新化县油溪桥村乡村振兴案例(内部资料).中共油溪桥村党支部.2019.3.

②油溪桥村积分制管理资料汇编(内部资料).娄底: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村民委员会,2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