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园欺凌的几点认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07
/ 2

对校园欺凌的几点认识

蔡敏敏

天津塘沽远洋城小学

看完由周冬雨易烊千玺主演的电影《少年的你》,六年级学生小丽的眼前不断回闪着影片主人翁受同学欺负的场景,同时也夹杂着自己受欺负的种种难堪。小丽伤心、困惑、委屈的情感化为泪水源源不断。她很疑惑:我为什么总被同学欺负,同学给自己起不雅的外号,课间没人和自己玩耍,同学故意孤立自己。

这其实都是校园欺凌。

一、“我受的欺负算是校园欺凌吗?”

学者们一般认为“当学生长时间且频繁地受到其他学生或学生群体的欺负行为时,便是遭受了校园欺凌”。校园欺凌的现象不容乐观。陈世平等采用中文版欺凌行为问卷,对天津市4所小学和4所中学的7-18岁的3322名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经常被欺凌的小学生比例是20.3%,经常欺凌别人的小学生是5.0%。

校园欺凌一般可以分为四类:肢体欺凌、言语欺凌、网络欺凌、社交欺凌。

肢体欺凌就是用自己的身体直接攻击、伤害别人。比如踢打、故意绊倒别人、扔东西等。

言语欺凌主要是通过语言来伤害别人的心理。比如使用恶意的语言威胁恐吓别人,嘲笑、羞辱、戏弄别人或给别人起不雅的绰号等等。

网络欺凌指的是欺凌者利用网络实施欺凌。比如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形式发送诽谤侮辱性的信息或者带有隐私性的照片、视频等来伤害别人。

社交欺凌是指传播谣言,不理会被欺凌者,暴露被欺凌者的隐私,鼓励集体排斥排挤隔绝被欺凌者。

如果你经常反复的受到上述的伤害,你很可能遇到了校园欺凌。

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校园欺凌事件呢?”

根据众多研究,校园欺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社会方面,比如法律制度不健全,不良社会风气的腐蚀。许多儿童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权钱至上的社会生态环境中沾染了恶习。

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弊端,重智力轻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薄弱,校园欺凌防治措施不全面。

家庭方面,家长教育观念的偏差,教育方式的不当,父母角色的缺位等都使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道德约束力下降;

个人方面,小学生心智发展不成熟,理性思维欠缺。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缺乏深入认识,被欺凌者胆小怯懦,求助意识差,欺凌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共情能力较低,难以觉察到自己欺凌行为对他人的消极影响。

三、“我为什么会成为易受欺凌者?对我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根据学者的研究,易受欺凌者,往往有着类似的人格特征或家庭背景。

王美芳、张文新等学者在2002年研究发现自尊与欺凌行为有关,二者成反比例关系,通常情况下被欺凌者的自尊水平较低。

也有研究表明,性格内向、不合群、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留守儿童以及家庭贫困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身体虚弱、有残疾的、性格自卑、怯弱的学生容易成为被欺凌的对象。

众多的校园欺凌,对卷入其中的青少年的人格发展非常不利。对于被欺凌者,起初可能会有如头痛、焦虑、睡眠障碍等问题,而长期遭受校园欺凌严重者可能会出现自我意识降低、学业适应困难,甚至出现厌学、辍学、自杀行为。而频率采取欺凌行为的欺凌者易养成攻击行为模式,甚至出现犯罪行为。

四、“受了欺凌,我该怎么办?”

树立反欺凌意识,主动及时的求助。

首先,小学生的校园欺凌行为具有极大的隐蔽性。一般来说,言语欺凌、社交欺凌很难发现,而且实施欺凌行为的地点一般会选择在学校中较为隐蔽的地方,家长和教师通常很难发现。

其次,陈世平教授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的被欺凌者不告诉老师家长自己被欺凌的事情。欺凌者往往存在很大的侥幸心理,他们认为被欺凌者由于性格内向、胆小怕事,他们往往选择隐瞒事件不告诉任何人。而一味的隐瞒会导致欺凌者变本加厉的欺凌行为。

因此,学生在学校里遇到欺凌行为时应该主动及时向教师汇报真实情况,不可因害怕和恐惧欺凌者的再次攻击而采取隐忍、退缩和沉默的方式。个体应及时向家长反馈自身在学校中的同伴关系和人际交往情况,一旦遭受欺凌和欺侮,应第一时间报告给父母和教师或者报警,不要因为害怕家长和教师的批评而采取容忍不反抗的态度。

若学校中有心理教师,也可以向心理教师求助。

五、“比如我向心理老师求助的话,老师可以帮助到我们吗?”

心理老师肯定会尽全力来帮助有困惑的同学的。我们一起看看心理老师的“秘密武器”吧。

1)个人辅导中的“秘密武器”。

①“安全的辅导环境”---在不伤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况下,心理老师可以保密你不想让大家知道的事情。

②“情绪宣泄室”----来心理咨询室尽可能地宣泄自己被压抑的委屈、痛苦等情绪吧

③“人际交往技巧指导”----想更好的处理好与同学们的关系,心理老师有妙招。

④“我的人格”---想全面深入的了解自己,心理老师有方法。

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HRSP)、Rutter儿童行为问卷、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ASC)、自尊量表(SES)、埃森克个性测验(EPQ-RT)儿童版等等这些专业的量表工具可以帮助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也可以有助于学生的自我了解。

⑤“果敢训练”或“自信训练”,提高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真实看法,敢于拒绝别人的无理要求。

2)集体活动中的“秘密武器”

①“同伴支持”活动

校园欺凌的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的参与者。旁观者不知道如何帮助他人,也会因为自己的无助而感到懊恼以及内疚,心情会闷闷不乐,甚至选择逃避。

同伴支持活动通过对“旁观者”进行能力训练,使受欺凌者在被欺凌的时候可以得到同伴的支持与帮助,受欺凌者的力量得到提升,与欺凌者势均力敌。

②同侪指导活动

指年龄较大的、具有较多经验的学生将他们的技能传授给年幼的学生,来帮助制止欺凌。

③移情训练

移情是对另一个人情绪状态的理解而产生的与此相一致的感情状态,心理学家霍夫曼认为移情性唤起是调节个体利他行为的重要因素。大量研究表明,移情会增加助人和其他亲社会行为,个体成熟的角色采择能力和移情能力使他更有可能理解他人的需要,并对他人的需要作出反应。

移情能力的加强具体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欺凌情境讨论、助人体验分享等活动来落实。

④以学校中的自然班为单位进行干预,对学生通过定期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播放教育案例视频等形式进行教育。

针对校园欺凌,我们国家、社会、学校、家长等等一直都在协同努力,各方面对校园欺凌也越来越重视,学生也从自身做起,对欺凌“零容忍”。我们相信未来校园欺凌现象一会会有所转变。

参考文献:

[1]张文新,谷传华,鞠玉翠.儿童欺负问题与人格关系的研究述评[J]心理学动态,2001(03):215-220.

[2]陈世平.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1(03):355-359.

[3]王楚婧.校园欺凌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理论导报,2016(02):50-52.

[4]张晓霞.校园欺负行为中的人格特征研究及干预策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03):65-69.

[5]林进材.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1):1-6.

[6]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04):387-394.

[7]冯帮,李璇.我国近十年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述评[J].上海教育科研,2017(04):10-15.

[8]章恩友,陈胜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心理学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6(11):13-17.

[9]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3):355-356.

[10]张文新,纪林芹.中小学生的欺负问题与干预[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25-26.

[11]李纯清,谢孟林.校园欺凌的应对与预防[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12):92-93.


作者简介蔡敏敏(1990-05),女,汉山东省菏泽市,小学教师,二级教师,硕士,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