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控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1
/ 2

浅谈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自我调控


莫舒

广西梧州岑溪市实验小学

摘要:情绪是人们对待事物的反应形式,与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要积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观察。小学生的身心处于发展阶段,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对其进行引导,值得教师进行深入的思考。本文通过分析不良情绪的表现,提出了几点调节情绪的方法,希望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教育;不良情绪;心理健康

引言:小学生内心敏感,很容易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教师、同学与父母的言行都会对其情绪造成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中段的学生更加在乎身边的人对自己的态度,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并且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出现心理上的困扰,如果教师不能关注其情绪的变化并进行辅导,很容易让不良情绪影响其身心发展。

一、小学生不良情绪的表现

小学生生活经验不足,不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因为生活琐事大发脾气,因为同学之间的争吵而伤心难过,或者因为长辈的抱怨而沮丧,进而在学习和生活中被悲观、孤独、紧张、敌对、焦虑等不良情绪困扰,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冲动易怒等现象。在教学活动中会发现,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不良情绪,如沉迷网络游戏、出现情感问题、人际关系不佳等。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期间,教师探索更多的办法帮助其调节自己的不良心态,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的人才,做好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调节小学生情绪的有效方法

(一)培养学生自我调控能力

不良情绪的产生是无法避免的,但不能让不良情绪长期影响自己的心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调节不良情绪的方法,帮助其学会自我调控。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不佳,而中年级段的学生会产生更多的不良情绪,因此,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要进行调控方法的讲解,让学生意识到不良情绪是不可避免的,但自己不能产生逃避心理,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进行调节,并学会正确的宣泄和调节方法。比如,可以及时向父母和教师进行倾诉,共同分析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也可以在课后看一些有趣的动画短片有经典电影、与同学共同进行体育锻炼或参与校园活动等,这样不仅可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还可以让自己得到放松,积极进行自我调节,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

(二)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

小学阶段是培养兴趣爱好的的重要时期,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可以在掌握更多技能的同时,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而美好,这样可以有效减少不良情绪的产生,也可以在产生不良情绪之后,快速进行调节,更加愉悦地进行学习生活。因此,教师需要积极组织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养成乐观向上的品质,拓展兴趣爱好,让校园生活充满情趣。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例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开展读书分享会,师生共同在班级分享自己近期阅读的书目,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还可以让其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大胆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实现心灵的交流。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手抄报设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根据活动主题设计手抄报,以此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养成积极向上的品质,让不良情绪远离学习生活。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和信任感,进而在不良情绪产生时,积极向教师寻求帮助,进而在解除自己的困惑,保持良好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小学生从中年级段起就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意识,在遇到困难时,不喜欢主动向他人求助,这时,就需要教师从细微之处进行观察,主动发现学生心态的变化,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在学习和生活中对其提供帮助。这样,就可以让其养成主动向教师求助的习惯,并在与教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逐渐敞开心扉,将自己的困扰进行表达,通过师生之间交换看法和意见,实现调节情绪的目标,同时,实现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四)对学生进行正面评价

小学生十分重视教师对自己的看法,如果发现自己没能得到教师的喜爱和关注,就会产生负面情绪,丧失学习的信心,或在课上使用不恰当的方法吸引教师的注意。因此,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要积极对学生进行评价,让其在教师的点评中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赞赏和肯定,建立起自信心,并保持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当学生无法准确回答问题时,教师要对其进行包容,引导其进行思考,并在其得出正确答案后进行鼓励和表扬。这样的教学过程,可以消除学生在课堂上产生的紧张感和焦虑感,以饱满的状态参与进课堂活动中,并对教师的点评充满起到,提升学习效果,提高课堂参与度。同在,在批改作业时,教师也不能用简单的“优”、“良”等评语进行批改,可以用简短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关心和尊重,如:“我就知道你可以!”、“你还是这样认真!”等句子。这样的评语虽然简短,但已经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进而充满学习的信心,有效避免了不认真完成作业等消极现象的发生。

结束语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会受到更多方面的困扰,更加在乎身边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并因为学习和生活中的琐事产生不良情绪。教师必须要认真观察学生的身心状况,及时发现其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不良情绪,并通过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丰富校园环境等途径帮助其进行调节。同时,还要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养成自我调控的能力,以此让不良情绪远离实际生活,实现身心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文治,王志刚. 小学生学习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校园心理,2020,18(01):36-38.

[2]魏永萍. 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班主任工作中的渗透[J]. 西部素质教育,2019,5(18):92-93.

[3]王沈,付莉. 谈目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11):156-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