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文阅读“比较与整合”能力的教学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5
/ 2

浅谈群文阅读“比较与整合” 能力 的教学策略

林梅

四川省射洪市城西学校



摘要:在新时代育人模式变革背景下,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更强调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而契合“学习任务群”,基于辨识、提取、比较、整合的群文阅读教学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路径。“比较与整合”能力作为群文阅读的关键能力之一,它的高低决定着教学的效能和学生阅读的水平。本文以部编版语文教材为例,提出“运用比较和整合的思维策略,发展学生阅读能力的见解与方法”,由此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群文阅读 比较与整合 教学策略 方法


一、群文阅读的实施现状

由于群文阅读教学比传统的单篇教学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更关注学生在多篇多类文章阅读过程中的意义构建,更能体现语文学习的探究性、合作性和综合性,因此获得广泛认可。但群文阅读也因发展时间较短,在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方面的经验和理论还有所不足。因此,培养四大关键能力之“比较与整合”能力,探究群文阅读关键策略,既是群文阅读的教学特点所决定,也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客观要求。

二、“比较与整合”的教学策略剖析

  1. 比较:群文阅读能力提升的关键策略

比较是将不同言语主体、不同言语环境的多个言语作品的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阅读获取的信息或感受进行“比同较异”。如围绕“议论文要有‘三度’”的议题,组合《以奋斗精神铸就青春底色》《让青春枝头绽放绚丽之花》《无奋斗 不青春》三篇文章,研究讨论议论文的“三度”(观点有“深度”、论据有“力度”,语言有“温度”)。教师让学生筛选勾画每篇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通过分析比较事理内在关系,体会文章观点的‘深度’;再指导学生挖掘和剖析文章运用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从整体到部分、从过去到未来等角度体会论据对文章论点的支撑作用,认识“论据有‘力度’”;接着,指导抓住排比、对比、呼告等修辞手法进行语言赏析,分析作者如何表达自己强烈的爱憎感情,体会“语言有‘温度’”。

在群文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比较思维,是提升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首要前提。运用“分析比较”这一思维策略,能够让学生的阅读思路更有针对性,思考方向更明确、更集中。

(二)整合:知识集体构建的必要途径

整合是思路分析的必要途径,以议题为指引,通过分析比较找出这些文本组合的逻辑点,并最终围绕议题形成集体共识。实践中,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写作背景、故事情节、思想主旨、写作方法、表达方式等进行探究,以此作为阅读整合的突破点,达成对群文内涵的共同认识。

在学习《我爱这土地》《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囚歌》《教我如何不想她》等诗文,结合“意象之妙用”设置下列问题:1.《我爱这土地》《祖国啊,亲爱的祖国》中为表达情感,作者选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编排有什么特点?2.《囚歌》《教我如何不想她》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和前两首诗歌意象相比有何异同?3.思考“意象”于诗歌中的妙处?通过以上几问,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同文本的赏析,分析比较爱国类诗歌中意象的选用、组合、运用之法,整合归纳“意象”对于丰富诗歌内容、表达情感的妙处。

三、提升“比较与整合”能力的常见方法

(一)整合教材训练重点,培养能力

群文阅读作为课堂单篇教学的有益补充,其实施必然遵循课程标准的指引。因此,群文阅读要把整合语文教材的训练重点作为提升学生“比较与整合”能力的重要抓手。在七上教材中,写人记事是教学强化点之一,文章中林林总总的人物各具情态栩栩如生,而这些人物形象的刻画都有许多共同之处,如:细节刻画、侧面烘托、线索贯穿等。据此,我确立了“以形传神”的议题,组文《一面》《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引导学生探讨“外貌描写之妙招”。通过对几篇文本的比较分析,让学生明白:生动的人物描写之法可以让人物形象更为鲜活可感。再通过对肖像描写的具体分析比对整合,明确:肖像描写应抓住特点;肖像描写应以形传神;肖像描写应言之有序;肖像描写可浓墨重彩也可简单勾勒。

(二)着眼写作训练要点,巩固能力

新语文课标非常注重对学生写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在群文教学中,我们通过比较与整合的阅读方式让学生理解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和技巧,通过写作训练巩固与提升“比较与整合”能力。如在教学《白杨礼赞》一文时,我确定群文议题“看托物言志之魅力”,补充《爱莲说》、《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文章,进行一堂以托物言志表现手法为阅读重点的群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对比较探究,归纳整合出托物言志的特点和作用,体会作者是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的。然后在课堂小练笔、写作训练中,让学生以梅、兰、竹、菊等为写作对象运用托物言志表现手法进行写作训练,学生不仅很快就掌握了这一表现手法,其比较与整合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

(三)补充教材编选不足,扩展能力

教材限于它的编排体系和课本容量,如果想全面深入地认识一位作家,就需要我们补充相关文本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与整合,充分感知作家情怀。为了了解李白的诗歌特点及其人生状态,围绕“我和李白有个约会”的议题,选择组合了7上《峨眉山月歌》、9上《行路难其一》,补入《月下独酌》《上李邕》,进行一堂诗歌群文阅读教学,学生在课堂上通过几首诗内容的比较,归纳整合出了李白一生“逸、狂、醉、愤”的情感线,这场“约会”让学生对李白青年、中年、晚年的生活状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亦对李白不同时期的诗作风格有了更加深刻的感知。

  1. 强化学习方法指导,提升能力

群文阅读在有限时间内阅读篇目较多、文本容量较大,教师需要针对性的加强学法指导。如在一篇带多篇的教学过程中,可对重点篇目进行精讲、精读、精练,然后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方法、学习技能迁移到其他篇目进行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建表格、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形式对文本内容进行比较分析,求同存异;将群文阅读与听、说、读、写训练相结合,通过批注、概要、随笔、札记、演讲、写作等方式,增强学生的比较与整合能力。如在开展群文教学“乡下人去哪儿了”时,组合群文《三代人》《乡下人的大方》《城里人与乡下人》《乡下人哪去了》,引导学生运用批注法,品析乡下人的时代特征——“草木味”和“荤腥味”;运用朗读法,指导学生体会作者对不同时期乡下人的感情。通过多种学法指导,进一步增强学生“比较与整合”思维,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综上所述,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核心素养,必须重视和强化学生“比较和整合”关键能力的训练与提升,要以统编教材为基础,多角度、多渠道的加强探索与实践,不断总结方法措施,增强学生的比较与整合能力,促进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发展,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其核心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倪文锦.语文核心素养视野中的群文阅读[J].课程·教材·教法,2017(6):44-48.

[2]于泽元,王雁玲,黄利梅.群文阅读:从形式变化到理念变革[J].中国教育学刊,2013(6).

[3]于泽元,王雁玲,石潇.群文阅读的理论与实践[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77,80.

[4]程先国,单元整合视角下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例探究[J].教学实践与研究,2014(24).

60c8479aeb5d2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