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在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18
/ 2

初中道德与法治在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

古丽米热 ·艾散

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喀拉苏乡中学 新疆喀什 844000

摘要:与初中阶段的其他学科相比,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德育功能更为显著,其不仅是促进学生思想修养提升的主阵地,更是推动学生价值观念培育的主渠道。而以生活化思维培养为引领,来实施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让学生在与自己现实生活紧密关联、深度融合的生活化素材、资源、活动引领下更好参与道德与法治知识学习,势必更为贴近学生的认知实际,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能的提升,初中学生认知夙愿的释放,也会产生积极且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充分渗透生活化思维培养,让学生在生活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衔接、过渡中获得认知迁移,以全新视角感知生活之韵味、领悟道德与法治之内涵。教师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应以学生生活实际、认知特性为基础,加强对各类生活化元素的借助,以切实发展学生的生活化思维,让学生在生活化思维的引领下,获得认知迁移与需要满足。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思维;培养

所谓生活化思维,主要指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体验、现状为载体,并充分关联学生的认知特性与思维情况,就生活领域的各类资源、素材、案例等充分开掘,使其充分衍射至学生认知领域,让学生在生活的关联与辅助下,积极参与对教学内容的探究与学习,以获得认知夙愿的释放。而初中道德与法治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培育,让学生将所学有关道德、法律方面的各类知识予以充分利用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这使得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施,更利于对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发展,且可以全面促进教学效能的提高与学生素养的塑造。因此,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要,教师应以具体教学内容为引领,全面强化对生活化思维的培养。让学生在有效参考各类生活素材的基础上深度参与有关道德、法律领域知识的学习,以借助生活化思维作用的发挥,来强化教学效能,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推向全新高度与纵深领域。实现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与核心素养的塑造,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紧密关联学生的生活现实,促进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发展

众所周知,处于初中阶段的很多学生,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认知能力,且对于不同生活事物、现象、场景等,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理解与思考。而实现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则可以为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更好提升认知能力而提供帮助。因此,教师在开展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应该尽量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创设出具有直观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感悟生活、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化解生活中所遇到的诸多困惑、疑难、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即时引入一些生活案例、事件、现象等,并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探索、实践,于无形中培育学生留意生活、关注生活的意识,在生活情境的感召下积极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最大限度激活农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生命力、感染力、影响力。例如,在开展“中学时代”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入儿歌《中学时代》,组织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与悦耳的歌声刺激下回味自己的校园生活。并组织学生讨论:通过一段时间的中学生活体验,与小学相比,你对中学有哪些新的认识?新的感受?随着学生交流的深入,教师引入“给你介绍新朋友”活动,让学生彼此介绍自己在中学所结交的新朋友。借助诸多生活化情境作用的发挥,再将教学导向过渡至课堂教学内容领域,引导学生开展对课堂知识的探究,以实现对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发展。

二、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强化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建立

生活化思维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领域的融合,离不开学生的生活体验驱动,更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深入引导。而为了切实调动学生的认知夙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以生活生态构建为驱动,将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案例、素材、资源等引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并组织学生开展分析、研究,围绕具体教学内容,互相之间分享自己的认识与理解,在生活化思维的感染下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使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更具吸引力。同时,面对不同生活元素的刺激,学生的思维也会得到切实激活,更利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与个性发展的满足。例如,在开展《感受生命的意义》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入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影视资料,组织学生观摩《地心引力》、《生命之树》、《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剪辑,以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在更为丰富、多元、鲜活的直观体验中参与教学内容学习,来获得生活化思维的建立。而且,由于这些影视资料与学生的生活体验比较贴近,更利于学生认知需要的满足。学生的生活化思维也会在多元化驱动、鲜活性感染下而慢慢形成,预期教学效果自然也更加理想。

三、有效借助学生的生活感知,落实对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培养

很多源自学生生活领域的活动虽然比较形象,且广受学生热棒。但若对其开发部充分、不深入,对应的教学目标自然难以达成,生活化思维的培养势必无法实现。因此,为了切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实效性,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最为贴近自身“最近发现区”的认知空间内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深化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域,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一些生活小故事、小游戏、小事件、小实践等,并组织学生协作探究、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视角看待同一知识的现实意义,更好提升自身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综合素养。例如,在开展《友谊的天空》教学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客观看待友谊的意义与价值,教师可以借助讲故事的方式,引入一些与“友谊”有关的小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认识纯真友谊的美好,以消除学生在交友过程中的一些不当认识。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以“谈友谊”为话题的研讨活动,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分享自己在友谊中收获的幸福与感动。又如,在进行《爱在家人间》时,教师可以设置课外生活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外生活汇总给家人做一次饭、洗一次衣服、一起去旅游。以借助这些生活化活动的引领,来促进学生对父母的理解与感恩,强化学生的生活化思维培养。

四、结论

总之,为了切实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效能,实现对学生生活化思维的培养,教师在落实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指导时,应以各类生活素材、活动、资源为辅助,通过对诸多必要性生活元素的开发与借用,将其灵活衍射至课堂领域,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思维驱动中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内涵、感知到的与法治教学的价值,并将课堂所学灵活应用至生活实践。在生活与课堂的过渡中提升自身认知能力,拓宽自身认知视域,为确保教学效能提升,促进学生夙愿释放而提供助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选用生活素材、借助生活资源、开展生活活动时,应该以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为基础,将学生引入更为宽泛的认知视域,促使学生在生活化思维的驱动下积极投身认知实践。于潜移默化、循序渐进中促进学生生活化思维的提升与培育,来强化教学指导,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王鸿.浅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下),2019(06):212-213.

[2]罗玉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试题与研究,2019(17):67.

[3]李贵川.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9(06):134.

[4]修雪芳.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思维的培养[J].黑河教育,2017(06):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