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以考察奎屯河大峡谷为例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2

地理野外考察实践指导下的教学设计——以考察奎屯河大峡谷为例学习“河流地貌的发育”

周亚妮

新疆奎屯市第一高级中学 摘要: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目,注重实践教学的应用,强化野外实践能力是地理教学大势所趋。而野外考察既是地理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也是对高中新课标中地理实践力的充分体现。在教学中注重野外考察,不仅能使学生获得对地理现象的感性认识,还能得到理论联系实际的训练。本文旨在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前提下,以考察奎屯河大峡谷为例对“河流地貌的发育进行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身边的环境,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键词:野外考察;地理实践力;河流地貌;教学设计


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改革以来,降低了学生对具体地理知识内容的要求,而是要求学生既要学会整理、分析地理事实,又要学会运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等。自2006年以来我们学校每年都组织学生进行地理野外考察,结合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相关内容选择合适的考察点,提高学生野外观察能力并把书本的抽象知识具体化。在教学中围绕某个地理知识点开展实地考察活动是将地理相关知识尽可能的转化为核心素养,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创新精神,让学生亲近自然,更加热爱自然

一、教学目标

1、区域认知:结合河谷演变过程示意图,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回答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形成,在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流水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的具体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区域认知的方法。

2、综合思维:结合奎屯和大峡谷的实例,在小组合作讨论基础上,综合分析流水侵蚀地貌不同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及堆积地貌各部分的成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宏观视野。

3、地理实践力:结合所学的知识对奎屯河大峡谷进行考察,尝试分析奎屯河大峡谷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实践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人地协调观:结合奎屯河大峡谷演变及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进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辩证的看待自然现象、尊重自然规律,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流水侵蚀地貌类型及河谷的演变过程。

2、流水堆积地貌类型及形成过程。

难点: 1、结合奎屯河分析河谷演变过程。

2、通过实地考察分析河流侵蚀、堆积地貌形成过程。

60d4480ecbffc_html_2808b077854a20e2.gif 、设计思路













图一 教学设计流程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

课件辅助法、问题探究法、板图分析法、野外考察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

()课内理论学习

【新课导入】

PPT展示奎屯河景观图片:

60d4480ecbffc_html_1dae90efecaacee.jpg60d4480ecbffc_html_b452a141163760a9.jpg









60d4480ecbffc_html_2c80e2a98a8dc660.jpg60d4480ecbffc_html_2e8baceae821d73d.jpg









提出问题:同一条河流为什么会看到不同的景观,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河流地貌的发育。

设计意图:把学生熟悉的河流素材作为课堂教学情境导入,提升学生对新课学习的兴趣,同时为后期的野外实践埋下伏笔,让学生带着一探究竟的心理主动关注自己熟悉的地理事物,在实践中用心去观察记录。

【讲授新课】河流地貌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地貌之一,按照其成因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1、河流侵蚀地貌

请学生阅读课本内容及图了解河流侵蚀作用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

归纳总结如下:

作用形式

   

对地貌的影响

溯源侵蚀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

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

下蚀

垂直于地面的侵蚀

使河床加深,河流向纵深方向发展

侧蚀

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 

使谷底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横向发展

【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3~84部分,思考河谷作为一种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是如何一步步发育成熟的?
【展示PPT分析】



60d4480ecbffc_html_b44e2dbaf098b314.png






初期 中期 成熟期

60d4480ecbffc_html_8b4d827455197fc2.png


60d4480ecbffc_html_5d28327f1d5a9a89.gif







【活动探究】奎屯河大峡谷的形态及形成原因。(结合野外考察后分析)

2、河流的堆积地貌
【讲解】被河流搬运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在河流堆积地貌中,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地貌类型。
【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85~86部分,思考:
(1)冲积平原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在上图中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2)所表示的地貌类型分别是如何形成的?
【展示PPT分析】结合教材请同学们分别说明河流堆积地貌是如何形成的。

60d4480ecbffc_html_bac49e3b05e5149b.jpg

















小结: 形成条件:物质条件——流水、泥沙

形成过程:搬运能力下降——沉积

【活动探究】结合奎屯河总结河流堆积地貌在河流上、中、下游的表现形式。(结合野外考察后分析)

(二)课外实践活动

1、奎屯河大峡谷概况

奎屯河大峡谷位于天山北麓,地处奎屯市西南方向近20公里处,其地层完全是砾石和沙土组成,远古时代应是海底,经过地质活动隆起为陆地。天山雨雪及河水经年不息地冲刷,在这块平整的土地上冲刷出了一个百米多深的大峡谷。奎屯河出山后切割倾斜平原形成巨大的峡谷,近南北走向,长约20公里,谷底宽100~400米,谷肩宽800~1000米,从谷底到谷肩高可达200米。谷壁近直立,沿谷到处是断崖,谷壁上的冲沟将谷壁雕凿成石林状,奇特险峻。谷底平展开阔,河滩上砾石遍地,流水时合时聚,谷底东侧的水渠顺谷底延伸,构成一幅美丽画图,这里是进行河流地貌野外实践的号场所。

2、野外实践教学内容——问题清单

(1)通过观察大峡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峡谷的形态及形成原因。

(2)数一数我们考察区域河流有几级阶地,并分析阶地的形成过程。

(3)判断此处河流地貌的类型有哪些及形成原因。

(4)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在此处最不可能看到那些河流地貌并分析原因。

3、学生分成4组合作完成以上问题。(旨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成果展示

第一组:峡谷形态呈“U”型,可以看到部分河湾的凹岸与凸岸。因为我们所处的观察地中游地区,以侧蚀作用为主河谷不断展宽;同时会看见凹岸和凸岸,凹岸被侵蚀谷壁近直立沿谷到处是断崖,凸岸泥沙堆积可见挖沙车在工作。

第二组:河流阶地有8级,大峡谷的阶地是由于地壳抬升形成的,阶地原是河漫滩,后来由于地壳抬升,导致河流重新下切,慢慢形成谷地。

第三组:谷壁近直立,沿谷到处是断崖,谷壁上的冲沟将谷壁雕凿成石林状,奇特险峻。主要是因为奎屯河从谷底穿越而过,加上千万年的雨水冲刷侵蚀,在沙砾石堆积的下切河谷悬壁上留下了密布如织的冲沟,细沟,切沟,冲沟布满了长达几十公里的河谷槽壁。

第四组:在这最不可能看到洪积——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因为这两种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形成于河流出山口处和河流入海口处,我们考察地点不具备这两个条件。

5、老师总结

通过课内与课外的学习考察,我们以奎屯河为例分析了河流地貌的类型及形成原因,也知道了奎屯河流域河流地貌的形成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和雨水的侵蚀、堆积作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课内讲解与课外实践的有效结合下,学生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方法来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修订稿)》。

2、刘玉岳,黄梅。《基于实践力的地里行走课程设计与实施研究——以厦门地理行走课程为例》,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