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无声处润育健康的心理品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6-24
/ 1

于无声处润育健康的心理品质

孙丰芳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实验小学南校区 255100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狠抓习惯养成,润育健康心理;挖掘典型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直面挫折,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关键词:心理健康 习惯养成 挖掘教材


近年来,中小学生因心理问题出现的极端行为经常见诸报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以及教育部门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19年颁发的《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要求:学校、家长及教师等要加强心理健康宣传,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制定完善相关方案,有效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于无声处润育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永久探讨的课题。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一、抓习惯促养成,润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学会学习、人际交往、升学择业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常识。根据其年龄特点,小学重点放在学习和自我方面”。让小学生学会学习,必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好习惯,学生才能具备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坚持不懈的学习意志。夸美纽斯认为,“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在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因此,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起,我就开始抓好习惯的养成教育,细化到学习中的一点一滴,并逐步完善成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阶梯式提升的习惯养成体系。低年级孩子因入学时间短,年龄小,一是抓入室既坐,入座既静,举手问答等常规习惯;二是培养“三个一”的读写姿势,书写工整,卷面整洁,喜欢读书等学习习惯。如“睡前十分钟阅读”、“我为爸妈讲故事”活动等成为我教学中的日常。高年级重点抓课前预习,写心得体会及看新闻联播等习惯。如我主导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说新闻”栏目,即每堂课前三分钟,安排两名学生介绍每天发生的国家大事,并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从小关心国家大事,厚植爱国主义的种子,帮其树立正确的三观。为了优化和巩固这些好习惯,以便学生把好习惯内化为独特的学习风格,我会定期采用课堂展示、家长群激励、颁发优质奖章等方式,以激发学生饱满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品质。

  1. 挖掘典型素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知道,小学语文教材蕴涵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以人教版为例,包含人文、科学、社会、自然等各方面内容,贯穿着勇敢自信、勤奋刻苦、朴实善良、感恩社会,拼搏进取等心理品质的教育。可以说,小学语文教材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比如《长征》一文就是一个培养学生适应环境,面对困难和挫折不灰心,保持开朗乐观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自读自悟,整体感知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战士是如何跨越白雪皑皑的雪山,汹涌湍急奔腾咆哮的江河,数不尽的崇山峻岭,险象环生的沼泽地……然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我们很难想象的艰难险阻在红军的眼里只是平平常常的事情呢?进而让学生感悟红军战士在面对无数的困难挫折的时候,看到的是革命胜利的曙光,对革命抱有乐观的态度,对革命胜利充满坚定的信心。之后我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开展讨论会、写心得体会等方式加深理解,熏陶强化,让学生明白在面临各种困难,身陷恶劣环境时,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乐观开朗健康心理的人,就很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终究会获得学习或事业上的成功。

三、关注优生心灵,成就“高分”更塑“高才”

优等生因好胜心强,耐挫力差、家长期望值过高等因素往往背负沉重的心理负荷,导致他们失落、焦虑、嫉妒等心理障碍,直接影响着其身心健康发展。在平时的教学中,对这些智优生,我注重有一个适当的期望值,不仅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创新潜能。在他们遇到挫折和失败时,我采取宽容、理解的态度,给予他们关爱和鼓励,帮助其分析失败的原因和自我反思,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失败,把一束暖光打进学生的内心,从而明白失败是成功之母。“大树与长影相伴,高山与深谷为邻”,想发现优等生的缺点比寻找后进生的优点还难,但越难我越注意发现,并运用艺术的批评方式,如:委婉批评、用名人故事暗示、设置情景等方法及时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明白“优秀”和“一般”是相对而言的,把不良心理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此才能激发其潜能,做到五育并举。

孩子真正的起跑线不是才能,而是心理健康的程度。随着素新课程改的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于无声处润育健康心理,科学地阻断心理疾病的延伸,呵护学生的健康成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