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2
/ 3

基于内容分析法的我国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

龙涛

广东省肇庆市奥威斯实验小学 526040


摘 要:以CNKI 期刊数据库为检索工具,检索得到 2001-2019 年期间发表的242篇有关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学术文献,采用内容分析法,就文献研究样本的数量分布、论文作者、研究内容和我国批注式阅读研究的反思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描述了近 19年来我国批注式阅读研究的发展动态,为该领域后续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批注式阅读 研究现状 内容分析法

一、问题的提出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孙立权老师立足于“语文教育的民族化”的视角,在1999年提出了语文阅读新概念——“批注式阅读”,经过他多年的实践研究形成了课内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和课外批注的两种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模式。十几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教师立足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更进一步充盈了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体系,真可谓百花齐放。那么,近十九年来我国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的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动态?我国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发展趋势又是怎样的呢?本文希望通过对近19年(2001-2019)来有关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的学术期刊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对当前我国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等内容进行整理,希望能够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的构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的后续研究提供一些启示。

二、 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能够同时体现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特征的内容分析法,对我国学术期刊上的有关批注阅读教学文献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分析,揭示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学者和教学研究部门批注式教学的推广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

研究方法与文献来源。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客观、系统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描述与分析方法,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分析方法。

2.内容抽样

本文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入口,用“批注式阅读教学”为检索式,采用“精确”检索方式进行检索,共检索出文献383篇,最后得到242篇关联性较紧密的文献,。

通过研究某领域的期刊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情况,可以客观地反映出该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发展速度。国内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的论文初见于2001年,从2001 至2019年间,我国对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的文献逐渐有了起色。如表1所示


表 1 2001-2019 年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论文数量统计

60de690fd9796_html_a3094042135d8bbf.png

在表 1 中统计了2001-2019年这 19 年来我国批注式阅读文献的发文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从2001年开始,我国对经典文献阅读的相关文献明显增加,自2009年开始并出现了快速递增的态势。

3.类目与分析单元

本文以研究文献样本的数量分布、文献研究内容、文献研究重心和论文作者四个方面为研究纬度,在设计研究内容分析类目时,我们依据研究目的和内容,将内容分析类目分为三大类:(1)批注式阅读教学理论研究;(2)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状;(3)批注式阅读与教学。

4.统计工具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图表生成均采用WPS office 软件进行处理。

三、 研究结果与分析

1.论文数量分析。

王启航在2001年6月21日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发表的《批注式阅读实用功能浅析》是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文献首次出现在学术刊物上。2001年到2005年一共只有3 篇研究文献,2006年起研究逐渐起步,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文献呈上升趋势,到2017年达到最高点,共有39篇。由于 2019 年统计时间在11月30日,因受时间限制,文献统计不全,估计2019年将会超过2017年39篇的高点。

2.论文作者分析。

(1)论文第一作者所属机构分析。本研究将批注式阅读教学文献研究论文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共有37人为独立撰稿人,其中来自高校4人,来自教育研究机构3人,来自中学10人,来自小学20人;37个撰稿人署名是各类教育机构,其中小学16个,中学15个,高校6个。

(2)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析。本研究按地域将我国划分为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北和西南六个地区。论文第一作者所属地区分布为:华北地区55篇,占22.3 %;华东地区32 篇,占13.3 %;华中地区27篇占11.6%;华南地区14 篇,占5.6 %;西北地区12 篇,占3.9%;西南地区3篇,占1.3 %;作者单位地域不详 98 篇,占42%。如下图所示

60de690fd9796_html_2d132f9dcc7d3df7.png





3.论文内容分析。

本研究将批注式阅读研究划分为三大类:(1) 批注式阅读教学理论研究;(2)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状;(3)批注式阅读与课堂教学。

(1)批注式阅读教学理论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孙立权老师2005年在《东疆学刊》发表的《“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 ———批注式阅读》中认为: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应该走一条回归传统、民族化的道路, 批注式阅读就是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勇敢的尝试。

2006年东北师范大学杨芳在论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中认为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以学生对文本的自主批注为基础,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批注式阅读教学提供了支撑;文章还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习者发挥了阅读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是文本作品的阅读者、欣赏者,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处于中央重点位置,这与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的观点相吻合,这也为批注式阅读提供了理论支撑。

2018年,陕西师范大学刘娇的论文《批注式阅读教学一般原理研究》对语文批注式阅读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接受美学以读者为中心论的一般原理基础上加注了对话理论和自由学习理论。文章认为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就是建立在多重对话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备课阅读文本,对即将讲授的文章进行分析、解读,然后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这就是教师与教材文本、与教材编写者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批注式阅读教学过程上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对阅读文本进行批注的过程就是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老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对完成的批注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并对所作的批注给予及时的评价,这一过程也就是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过程。文章认为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批注的过程中,根据文本特点选择在哪里批注,选择怎样的形式批注,批注什么内容,这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结果,是其基于自身已有知识和经验自主选择的结果。因此,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是语文自主学习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2)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状。

根据文献资料分析,2013年《南京晓庄学院学报》刊发的肖晓燕、喻德琴联署的文章《紧箍咒与火焰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次转化与四大问题》认为,批注式阅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带上了两个无形的束缚:一是受到了语文教学要求的制约;二是受到了语文教育教学价值的制约。文章认为批注式阅读还面临着四大问题:①批注式阅读应该是什么,还没有厘清;②批注应该批注什么,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是随心所欲;③应该怎样批注,批注的方法泛化;④阅读批注如何评价,没有形成体系。

南京晓庄学院教育科学学院王宗海老师在其发表的《灵性与牵绊: 审视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几组矛盾》一文中认为:受当前语文教材的解读权限制约,学生的批注中存在着偏颇的、错误的、残缺的见解,不同程度地减损了阅读教材的教育教学价值;批注式阅读“凡有所感悟 处之均可加以批注”的诊断,认同了批注的随意性特点,忽视了阅读教学针对性的限制,导致学生批注式阅读陷入随意性的雷区;批注式阅读让学生自主、自由地走进文本,去寻找批注点进行阅读理解,学生批注的关注点宽泛,造成了对阅读教材的整体把握不准,造成了解决问题的凌乱不整,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高。

2014年《语文建设》刊发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倪燕、朱婷联署的文章《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研究》中还认为:当前的批注式阅读过于强调批注式阅读的传统渊源,比较偏重对传统文学体裁(如小说、散文、诗词歌赋等)的批注,偏重强调批注式阅读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文学写作等能力的作用,忽视了批注内容的完整性,制约了语文批注式阅读的体裁合用使用范畴,降低了语文批注式阅读对于学习者思想发展的作用。

黑龙江大庆市世纪阳光学校徐娜发表在《小学教学参考》2015年25期的文章《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中认为:批注式阅读对于培养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有着积极作用,但批注式阅读教学仍存在侧重情感理解轻视语言文字的运用、忽视整体、缺少质疑、忽略个体差异等问题。

(3)批注式阅读与课堂教学。

1999年,孙立权老师在高中开始进行批注式阅读教学试验,经过一年摸索,形成了课内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和课外批注这两种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2011年,河北省景泰县第一中学马春燕老师提出了“自由批注——专题批注——交流批注——延伸批注”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2016年5月,合肥师范学院王申宵提出了小学高学段语文“分层批注法”和“批注—反馈—再批注”的课堂教学模式;2017年,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曾丽提出了小学高年级课“课前自主批注——课中交流和评价批注——课后延伸批注”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

四、我国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的反思。

1.近十九年来研究取得的价值。

从1999年开始我国学者关注批注式阅读教学的问题起,发文量在逐年递增,近十九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和查阅中发现,我国对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研究,重点集中在批注式阅读的意义、批注式阅读的教学方法与实施等实践研究等方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了学界的认可和推广。2014年,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倪燕、朱婷的联署文章《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研究》在《语文建设》刊发,他们在文中认为:当前语文教育工作者在批注式阅读教学层面,主要的目的是如何在课堂上使用批注式阅读教学把学生学生解放出来。相关研究对语文批注式教学的寄义、归类、作用有了较为明确的了解,对其教学实施流程有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基本的教学模式初步呈现。学者们提出了语文批注式阅读立足于语文教学课堂,构建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教给学生批注式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写批注的习惯,把语文批注式阅读延伸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去,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素养,针对经批注式阅读教学提出了不同的建议和看法等,基本确立了批注式阅读在不同学段教学研究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2016年起,阅读批注纳入了新版统编教材体系中,系统地展开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成为了小学中高年级语文课堂常见的教学方式。学生通过进行自主阅读,写注解,画圈评,提质疑,写心得感悟,通过在文本上进行旁注,留下思想的痕迹,打上感知的印记,从而逐步提高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和鉴赏的能力,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素养。

  1. 近十九年来研究存在的不足。

从相关文献研究中可知,广大语文教学研究者已经注意到批注式阅读的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多数是对语文批注式阅读的意义和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实践性的研究,对于不同文章体裁的批注方法和对批注式阅读理论指导性的研究却很少。从文献资料的检索和查阅中发现,我国批注式阅读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小学中高年级至高中的学生,没有形成针对不同学段学生实际的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和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没有形成系统序列性的批注式阅读实施方法,还没有建立起可信的评价体系。

批注式阅读研究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从小学低年级学生到大学生都需要学者的关注,需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切实改变批注式阅读理论指导不足,方法泛化和阅读批注评价没有体系的问题,希望更多的教育同行结合语文批注式阅读的实践,研究出更多的批注式阅读的好方法、好途径。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2019年最新修订版)》。

  2. 孙立权: 《“语文教育民族化”的一个尝试———批注式阅读》[J],《东疆学刊》2005 年第 1 期;

  3. 杨芳:《批注式阅读教学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6-05-01

  4. 马春燕:《高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模式的探索》[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09-25

  5. 王宗海:《灵性与牵绊: 审视批注式阅读教学中的几组矛盾》[J],《教育探索》2011-8-25

  6. 肖晓燕、喻德琴:《紧箍咒与火焰山:小学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两次转化与四大问题》[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11-20

  7. 倪燕、朱婷:《批注式阅读教学反思研究》[J],《语文建设》2014-06-01

  8. 徐娜:《批注式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1525期。

9.王申宵在《小学高学段批注式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合肥师范学院2016-05-01

10.曾丽:《开展批注阅读,张扬学生个性——小学语文高年级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7-11-24

11.刘娇:《批注式阅读教学一般原理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2018-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