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球动力车—大班幼儿探索活动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09
/ 2

气球动力车—大班幼儿探索活动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

张莎莎

杭州市运河幼儿园 浙江 杭州 310000

摘要大班幼儿有较强的探索欲望,且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笔者尝试通过环境支持、方法支持、情感支持、行为支持和信息支持等方面帮助幼儿完成“气球动力车”的科学探索活动,使得幼儿能够在实际探索中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为其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培养他们连续观察的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关键词探索性活动 气球动力车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的科学活动是一个源于生活的实践探索类游戏,孩子们会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提出疑问,教师会给予相应的反馈帮助他们探索真相,这就是孩子体验科学、探索科学的过程。但是在实际一日生活中发现,许多教师的所谓支持型反馈往往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极大地打击了孩子们科学探索的信心。

(一)科学活动缺乏探索性

对于大班孩子而言,他们能够做一些简单的计划和记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然后这些潜在的能力往往被教师忽视,有教师为了怕麻烦而直接以“教授式”的方式将科学道理“讲”给孩子听,忽略孩子“探索”的过程。活动区域缺乏实践指导和资源支持,孩子不知从何下手,其背后隐含着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1.科学没有操作,它还是科学探究吗?

2.没有操作,探究活动还能不能进行?

3.教师该如何给孩子的探究进行支持?

(二)教师支持存在无效性

一个探索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所提供的支持和引导是至关重要的,而现实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表现:

表现1:单一支持

教师在遇到不同孩子、不同时机、不同内容的求助时,会采用千篇一律的回应——“你再试试看吧”,这也是目前自主游戏盛行下教师不敢说、不会说的典型性表现。老师们怕说错了,从而可能无意间间断或削弱了孩子们的探索欲望。在材料的投放上也过于单一,老师怕麻烦,投放给孩子材料过于单一,又不及时更新,这极大削弱了孩子的探索欲。

表现2:随意支持

即老师给予孩子的支持存在随意性,教师对孩子的探索活动不了解,分析不出孩子现有的水平经验,无法总结出孩子的最近发展区,也不明确其支持的目的。“为支持而支持”,想支持谁支持谁,支持的行为随意而没有目的性,最终一个也没支持成功。

二、概念界定

探索性活动:主要指通过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等方式亲历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气球动力车主要指从大班主题活动《空气和风》中延伸出的科探类活动,主要探索用气球推动车子前进的小实验。

三、“气球动力车”探索活动的支持策略

本课题研究的就是“小小科学家”《空气和风》主题下的延伸活动——动力小汽车活动中教师的支持策略,为了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连续观察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教师针对该探索活动采取了追踪式策略支持。

策略一:观察现状,采集信息

探索活动中教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是很重要的,教师要善于关注幼儿的行为,看看他们在玩什么?发生了什么事,遇到了什么困难。

案例1:什么是动力?

在投放了动力小车的实验材料以后,孩子们很感兴趣,尤其喜欢把玩气球。

77指着指示牌问:“动……力……小车。老师,什么是动力?”

“动力是一种力量,可以帮助气球飞起来。”

“那他能帮你飞起来吗?哈哈哈”77又捂嘴笑问。

“不行的,老师太胖了,飞不起来的。”旁边的语聪憨憨地说道。

“气球的动力不能让我飞起来,但是能让小车飞起来。”我回答道。

“我们让小车子飞起来,是这个车子吗?”77一边自言自语一边拿起了小车开始琢磨怎么才能让小车飞起来。

分析反思本次互动后,教师及时拍下了两个孩子操作动力小车材料的过程,之后又展开了一次讨论活动,请幼儿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寻找可以让小车动起来的材料。让孩子参与到材料的收集中,这本身就是学习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示范给孩子原有的操作步骤,而是从材料开始让孩子一步步探索动力小车的生成。

策略二:建构鹰架,记录精彩

为了让幼儿有目的地探索动力车的生成过程,更好地进行对比观察实验以得出结论。笔者投放了记录表,采取鹰架式启示帮助幼儿有计划地进行记录,并组织幼儿进行分享和讨论活动。

案例2:这个气球老师跑怎么办?

“老师,你能帮我一下吗?这个气球老是跑,帮我绑一下。”睿睿问。

教师建议睿睿自己先想办法解决。

“老师,这个吸管不行,很容易就掉了。”天天又跑过来问。

“那你可以尝试找一个硬一点的工具。”我回答。

“硬一点的……”天天边嘟囔着,边走开去搜寻工具了。

分析反思案例中个别幼儿敏锐的发现吸管比较软,不好定型,气球容易跑,集体讨论的展开将进一步引导有兴趣的幼儿积极开展区域活动实施自己的计划。根据幼儿提供的讨论结果,教师又投放了更多的材料,例如各种各样的纸张、板和纸筒芯等。为孩子提供具有鹰架结构的材料让幼儿自主探究和发现。

策略三:梳理问题,提炼经验

案例3:老师,我成功了!

正是自由游戏时间,突然传来一阵惊喜的尖叫:“老师,我成功了,你看!”77跑过来拉了我的手跑进科探区。

小番茄将吹好的气球绑在了小车上,只听“哧”地一声,气球带领小车飞了出去,孩子们都被吸引了过来,一个个跃跃欲试。

“我们一起来听听番茄他们是怎么成功的吧。”我打算带领大家一起来梳理一下整个活动。

“就是我们先把气球套在了笔筒上,然后把他们一起绑在小车上,再吹气球,这样气球就不会跑走了”77兴奋地回答。

“原来你们先绑气球,这样可以防止气球很快漏气,很厉害哦,其他小朋友也可以试试看。”

分析反思这一过程教师主要采用了方法支持、行动支持和情感支持。教师建议孩子们通过拍照和画图等方式保留和积累现有的探索经验和发现。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幼儿做一些简单的调查,去猜一猜、做一做一些小实验。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做的是倾听与记录孩子的办法,不急于肯定与否定,明显行不通的孩子们自己会否决,有争议的教师要带领孩子试一试。

四、收获和成效

(一)“做”科学而不是“讲”科学

对于3-6岁的儿童而言,他们需要的是亲历和参与,也就是“做”的过程。在幼儿园,教师需要给他们提供“做”的环境、“做”的条件。不同于小班科学活动的游戏性,大班科学区应该突出活动的可操作性、趣味性和游戏性,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材料和充裕的空间进行科学探索,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幼儿亲历“科学家研究科学”的过程。

(二)“真”操作才有“真”成长

探索活动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发现来进行,不管孩子们以后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他们都能够运用计划——实施——回顾的讨论办法去解决。就像案例中,他们会很期待地想知道自己小组的方案能不能很好地执行,会迫不及待地想去践行自己支持的方案,寻找最佳的方案。积极参与讨论的孩子会对因自己的行动而发生的事情更感兴趣,孩子们不再觉得这些事情与他们无关。

(三)“慧”引领才是“会”支持

探索无止境,科学活动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探索,一个话题的终结不代表探索的终结,教师仍旧可以个性化采取多种多样的支持策略促进幼儿对游戏更多的思考,可以鼓励幼儿尝试对其能力稍有提升的挑战。有了讨论,孩子们每天进行的游戏不再一成不变,而会有新的元素出现,这些元素使得游戏变得复杂而有挑战性,使得游戏因为注入了新的活动而变得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