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课入手推进高三数学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19
/ 1

以微课入手推进高三数学教学

赵泽林

陕西省西安市西电中学 710077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微课在很多学科的教学中大放异彩,数学作为高三课程中教学难度较大的一门学科,可以利用微课资源来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微课 高三数学教学

移动信息时代的步伐越来越快,互联网+教育已经悄悄地影响着现在的教学模式,“微课”是一种可移动的学习资源,记录教师在课堂上,对具体地知识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来说,毋庸置疑微课是一次思想的改革,最大的特点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高三数学课使用微课,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致,落实教学效果。

一、以微课入手推进高三数学教学的意义

高三数学老师要想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要明确大纲和考纲,研究历年的高考数学试题,深入领会其中的精神,把握高考考试目标要求,认真分析高考数学各知识点的考试内容以及考试的角度,摸清高考发展的变化趋势。其次要全面重点复习高一、高二教材的知识点,强调学生掌握课标中的基本概念以及基本知识,并及时检查,及时训练,及时积累。面对高考众多数学考点,要克服任务重、时间紧的问题,所以要制订合理的、切实有效的复习计划,并且需要借助一些科学手段,老师针对高三数学复习制作一些微课,将老师精彩的课堂讲授变成可视化的知识库,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知识点学习,或者检查自己学习的缺口,弥补学习漏洞,巩固所学知识。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老师对数学知识讲解和总结的能力,提高老师的自我的批判能力,丰富老师教学的数据库。

二、以微课入手推进高三数学教学

1、知识梳理阶段的微课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伊始,重点针对14章的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选择高考数学考点统一制作“微课”视频。紧扣基础知识,落实基本概念的掌握,适当选择配套的基础题练手,精细讲评,讲具体的、详细操作的每一步。以必修2内容为例,针对解析几何,选择细化了16个内容,知识点细化主要是想每个问题学生想找内容从提纲中就可以直接找出,还有就是凸显每个“微课”的知识点本身,展现“微课”小的特点。后续将椭圆、双曲线、抛物线的知识补充上,再加上选修4-4的选考部分知识,整个解析几何的体系就完整了。

2、 典例剖析阶段的微课

立足课本,精讲细讲典型例题,深度剖析,对于重点知识点采取多方位探究,讲通性通法,巩固强化基础知识,细讲具体地、详细地操作步骤,精讲做好解答题的书写训练。利用导数求切线问题的微课,学生可以多次重复学习,特别是对于“求过某点处的切线”问题,从设点、求导、求斜率、写切线方程等步骤,一步一个脚印,细致入微的讲解,扫清学生的一切障碍,让每一位学生甚至初学者也能一学就会,由于学生对式子的化简处理能力不强,可以通过微课细致讲解,让学生学会具体的每一步化简方法,并且能够学会独立操作。再比如对于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问题,也是重点考点,高考高频考点,多数是与数形结合一起考查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针对这个问题制作了初始课微课,体会几何法判断简单,计算量小,简洁明了,而代数法既可以判断,还可以准确求出交点坐标,但是代数法联立方程计算量比较大,所以求交点坐标的话才用代数法,如果只对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作出选择就选用几何法。

3、巩固复习阶段的微课

每个知识点讲完都分层准备配套的练习材料,让学生进行系统的练习,针对学生出错较多的问题制作微课,及时讲评,精讲通法,帮助学生整理个人的错题本,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减少出错机率,对所学知识达到切实掌握的程度,解题思维要活,应变能力要强。比如数列中有关求和的问题,特别是学生容易出错的,数列中的重点公式,或者是高考反复考得考点,制作了一题多解的微课,学生可以通过微课多角度的学习,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或者自己觉得能掌握的方法学习,体现微课各取所需的优势。再比如圆和椭圆的参数方程,对于某些求最值的题,用常规的方法来求解会比较麻烦,那可以考虑用参数方程的方法来做,就显得特别简单。就此问题我制作了微课,先写出椭圆的参数方程,就将x和y都用含有角的三角函数表示出来,把要求的最值表示成某个角的函数,再利用三角公式将其化简,然后求最值。制作了微课,分析讲解了圆与椭圆的参数方程的异同,引导学生发现这两个方程中的角度与参变量的联系,两者的参数方程极为相似,在圆的参数方程中正余弦系数都是r,r是圆的半径,这两个系数相同,对于椭圆正、余弦系数不同,分别为a,b的值。

此外为了落实高三数学复习的实效性,必然要做高考题,特别是阅读量大的“长题”,加强阅读能力的训练,阅读教材,阅读试题,有针对性的选择一些学生问题比较多的题,制作微课,在高考前,学生选择学习,体会出题人的想法,推理体会做题思路,理顺题目中的基本知识,回归基本概念。所以,高三数学日常教学所用的微课选择以基础知识为主,要选择值得制作成微课的内容,还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学生不会的,错得多的问题,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