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然环境中探究与学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7-30
/ 2

在自然环境中探究与学习

奚兴霞

江苏省靖江市第一实验幼儿园前进分园

摘要:我们幼儿园里有块“风水宝地”-----百草园,占地面积大,园内植物资源丰富,一年四季花开不断,收获时节果实累累。春天,孩子们观察爬山虎、凌霄花抽新枝、发新芽,观赏美丽的桃花、郁金香、芍药花等;夏天,孩子们采摘和品尝桑葚、枇杷等;秋天,孩子们赏菊花、闻桂花、挖山芋、挖花生等;冬天,孩子们欣赏水仙、腊梅……每个季节都会给孩子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内心总是充满着期待。

关键词: 环境、观察、探索、操作、发现、爬山虎

丰富多样的自然环境引发了孩子们主动探究的欲望。因此,每天百草园内都少不了孩子们快乐活泼的身影,他们早晨入园后会去观察和照料各种植物,在户外活动和饭后散步时,他们经常能发现有趣的事物和现象。在这样的户外环境中,孩子们的探究、观察能力都得到很大的提升,并在教师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下面通过观察爬山虎生长过程的几个小故事来呈现孩子的探究与学习。

故事一:观察爬山虎何时发芽

阳春三月,气候转暖,自然界的植物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一次午睡前的散步,带孩子去观察百草园里植物的生长情况,当来到爬山虎前,孩子们开始议论纷纷:“老师,这些怎么是枯藤呀,爬山虎在哪儿呢?”“我妈妈说:春天里小草小树都发芽了,爬山虎怎么没有发芽呢?”还有的孩子天真地说:“不会已经死掉了吧。”“不可能,原来是活的,我去年还看到爬满墙壁呢”…各种猜测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心。“那到底有没有死呢?我们以后每天都来看看它,看看有没有什么变化?”孩子们带着疑问同意了我的意见。到了第二天,孩子们一吃完饭便迫不及待地拉着我的手:“老师,我们今天还去观察爬山虎吗?”想起昨天对孩子们的承诺,不忍心让他们失望。于是又带他们去观察,发现爬山虎还是按兵不动,接下去的一周里,我们天天去观察,但一点收获也没有。虽然没有任何发现,但我们坚持天天去看望一下,直到有一天,孩子们意外地发现了爬山虎开始发芽,长出了一个个红色的芽苞,大家欣喜若狂:“老师,爬山虎发芽了。”我循声望去,果真发现了一个个小芽苞露出了“笑脸”,我心里当时也和他们一样很开心,激动,终于看到“曙光”了。

在接下来的一周里,我们每天的观察、发现、交流是一个必修课!当看到孩子们的探索欲望日渐增长,心想:何不顺着孩子的求知欲继续走下去呢?于是为了让孩子们对爬山虎有进一步的了解,我们就从三个方面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家长用图文并茂的形式把答案记录下来,(1)找找幼儿园的爬行植物。(2)关于爬山虎你知道哪些?(3)对于爬山虎你还想知道什么?从孩子们带来的调查表可以看得出来,家长是很认真的带孩子们进行了一个详细调查。

故事二:发芽后的爬山虎变化之大

我们每天都去观察,发现爬山虎一天一个样,特别是在清明节放三天过后,孩子们发现了很多的变化:“老师,都长出来了这么多叶子啦?”“叶子有的大,有的小,每片叶子可能都是由浅绿变成了绿色”“看,有的地方叶子长的茂密,有的地方长得少而小,是不是营养不良啊?”“老师,我找到吸盘了,怪不得它能往上爬”只见两个小朋友在研究,一会儿把它拉到身边,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让它爬在墙上,还有的在闻叶子的味道,他们两两结伴或三五成群地在观察、讨论,孩子们稚嫩的话语回荡在幼儿园的百草园里。

当孩子们观察到爬山虎这么多的变化,我顺势提议道:“爬山虎渐渐长大了,怎么才能把这美好的一幕记录下来呢?”孩子们各抒己见:“可以拍照片”“可以把它们画下来”…经过一番讨论,大家一致决定画下来,说做就做,接下来我们就进行了一次写生活动。通过老师讲解——自己去观察——认真作画,个个都兴致盎然,都能认真作画,一幅幅优美的爬山虎图映入眼帘。这个活动我们是分批让孩子们进行,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活动中来。

许多的教育资源都是来源于生活。有时在室外给孩子换一种环境,也是给他们换了一种心境,气氛变得愉悦而轻松。

故事三:“揭晓”爬山虎更多的秘密

后期我们又带幼儿去观察爬山虎的变化,这一次又有了很大的收获,发现叶子长得更大了,有的孩子用自己的手掌去和叶子比较说:“叶子就像我们的小手一样,有5片小叶子组成,叶子比我的手掌还要大”“有的叶子变成深绿色了”“叶子的边缘像锯齿一样”。还有的孩子把叶子正过来反过来进行观察比较,发现两面的颜色不一样,正面是绿色的,反面是有点发白的,叶脉上的纹路比较清晰,一根根的叶脉是凸出来的,而且是分布均匀、左右交替的。更有孩子发现5片小叶子组合起来的连接点都是红色的,茎不光变粗而且还发红,(茎的上面一半发红,下面一半是绿的),看来孩子连细微之处也能关注到。在放晚学的时候还情不自禁地拉着妈妈看,给妈妈讲讲爬山虎许多的秘密。

观察后的第二天,我们又带小朋友去观察爬山虎,原以为这次的观察是不会有发现的,可是出乎意料,孩子们还是有很多的收获,他们无意间发现了叶子上有个小洞,就在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咦,是天生长成这样吗?”“应该不是,是小朋友抠的吧”“不太像,很像是虫子咬的,虫子在里面爬行时肚子饿了就吃叶子”。当孩子们正讨论激烈时,又有一个孩子拿着断了的枯藤跑过来跟我说:“老师,不知道是谁把它给掐断了。”我拿着被掐断的嫩藤表示很难受,孩子们纷纷跑过来围观,这时我借机诱导:“看这爬山虎怎么啦?”“它一定很疼”“它离开了妈妈,找不到家了,很孤单、伤心”“它就像我们的手指被划破了或断了一样,非常非常地疼痛”,孩子内心深处的那份情感被充分挖掘出来了。“那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继续追问,有的孩子说:“把它重新种在土壤里,看看能不能活过来。”“可以用胶带纸连接起来”有孩子说:“它已经没有生命力,活不了了。”孩子们能根据生活实际天马行空的想象,按照我们成人的思维也会觉得这个嫩藤是无药可救了。可就在这时,一个小女孩怜悯的说:“我们可不可以把这些方法都试试呢,说不定它还会活过来了呢”。可以看出这个孩子并不甘心嫩藤就这样死掉,她觉得还有一线生的希望。为了她的这个想法能得到实现,我们决定试一试。我带孩子们把这个嫩藤“送回”妈妈身边去了,过了一会儿,当我们再去看的时候,发现嫩藤已经耷拉着脑袋,小朋友赶紧说:“不行不行,看样子快要死了,我们还是把它种到土壤里,让它能很快吸收到土壤里的水分和营养”。其他小朋友也表示赞同,纷纷合作起来。有的拿铲子,有的拿水桶,都很希望能救活嫩藤。

接下来,我们又围绕了“我们如何来保护爬山虎?”进行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可以经常给它们浇浇水、施施肥。”“不要用手去用力拉扯”“更不能用脚去踢”其中有一个孩子想法很有创意:“老师,我们可以做一个温馨提示牌,让更多的人都来爱护植物。”这个提议得到了大家的认可。说做就做,每个孩子开始各自设计一些提示牌。制作完成以后孩子们把提示牌就夹到了爬山虎那儿。

通过后来两周的观察和发现,这种方法确实起到了成效,从那以后再也没发生过枝儿被折断的现象。每一次的观察都会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惊喜。孩子在观察的过程中,不光能注意到整体,还能关注到局部、细微的地方,说明孩子的观察能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要多创设适合孩子观察事物的环境,让孩子的观察能力变得更敏锐、更细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为孩子提供适宜的学习环境,孩子就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主动学习、自然成长;教师要时刻关注孩子,为孩子的学习提供适时的支持,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发展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幼儿教育》、《早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