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语用,落实表达—— “读写结合”教学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8-07
/ 2

指向语用,落实表达—— “读写结合”教学初探

廖美红

湖南省衡东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小) 421400

摘要:语文学科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借助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习得语言,通过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因此,阅读介入写作,指向写作目标,即以读促写,学会写作本领,从而学会学习,学会更好地吸收知识。

关键词:语用;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就出现了阅读策略单元和习作单元这样的特殊单元体例,而非阅读和习作单元的课文后,也随机编排了小练笔。可见,统编教材与传统教材区别之一,就是阅读与表达并重。就习作单元来看,它的编排体现出鲜明的“读写结合”特征,“阅读介入写作,指向写作目标,即以读促写,学会写作本领,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清楚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应指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借助一篇篇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习得语言,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学会运用语言。究竟怎样才能发现语言表达的奥秘,设计出指向语用的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运用的能力呢?结合平时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挖掘:

一、关注语文要素,落实表达。

统编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对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我们就要研究这些语文要素,采取一定的策略手段,进行有效落实,达成统编教材“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

《爬山虎的脚》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因此,领悟与学习表达方法,成为我设计语用训练的第一要素。

教学中,我先后设计了两个语用训练点,由句到段,由易到难,逐一落实,课堂效果很好。

语用训练一:

在学生找到描写爬山虎叶子美的句子后,我创设情境,通过多种形式朗读,感受作者观察的仔细,语言的生动,再紧扣体现叶子动态美的句子,借助图片,引发学生想象。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这满墙舞动的绿叶,让叶圣陶爷爷联想到一道道绿色的波纹,他的想象多么奇特,语言多么生动呀!让我们也展开丰富的想象,看看这满墙舞动的绿叶,还像什么?

出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像( ),好看得很。

孩子们想象丰富,他们把一墙的绿叶想象成一面面绿色的旗帜、一群身穿绿色舞裙的小姑娘、一只只绿色的蝴蝶,课堂气氛活跃,表达生动准确。

语用训练二:

在学完课文后,我引导孩子们总结写法:

同学们,爬山虎的脚藏在绿叶下,很不起眼,但叶圣陶爷爷却能把爬山虎的脚描写得这么准确生动,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很自然地领悟到了:是因为叶圣陶爷爷进行了长时间的连续细致的观察,并且在观察中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于是我相机出示小练笔:让我们也来用"观察十想象”的方法,用上"刚长出来"“不几天”"后来"这样表示时间变化的词语,写出桂花颜色、形状、气味的变化。

这样的仿写与练笔,以教材范例为本,提炼写法,学以致用,训练及时,点评得当,把阅读与语言实践有效结合,长此以往,有助于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班情学情,落实表达

努力寻找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读写内容,再施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创设高效课堂,学生才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与幸福。那么,面对一篇篇文章,我们如何才能找到适合学情的读写结合点呢?我认为,除了研究教材外,还要研究班情、学情。 如教学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荷花》时,有些老师会将“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一句话中三个“有的”拿出来,让学生仿写一个排比句。其实,这个知识点早在一二年级就多次训练过,属于已知已会的知识,此时,应该关注这段话中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深入品读,体会语言的生动,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来仿写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植物。

我是这样引导的:

同学们,叶圣陶爷爷采用拟人、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荷花的叶子和花朵的姿态,写得真美,你也能用这样的表达方法,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吗?然后,相机出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写一个片段。

三、挖掘文本特色,落实表达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我们要带着学生从文章里走一个来回。”也就是说,我们既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情感,还要品味语言,发现表达方法,提升表达能力。作为语文老师,要想教出充盈语文味的语文课,要想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掌握语言表达的本领,就必须深入研读文本,挖掘文本特色。

如教学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顶峰歼敌”时,我将语用训练点放在仿写上。我是这样设计的:

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抓住每个战士的动作和神态,进行了有序描写,写出了每个人物的特点,这种描写群体人物的方法称为逐一描写。

接着我出示敌人群体,让学生模仿壮士群体,对敌人群体进行逐一描写。

最后,引导学生探究:作者为什么只用寥寥数语写敌人的狼狈呢?通过讨论,得出结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五壮士,主旨是赞扬五壮士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品质,敌人只是次要人物,是为了侧面烘托五壮士,既然目的达到了,就没有必要再浓墨重彩对个体进行细致刻画了。

这样的语用设计,与课文内容有机融合,既让学生明白主、次人物的描写要详略分明,又练了笔,学了表达,可谓言意兼得。

指向语用,落实表达,在教学中实现阅读和表达双线并进,是课标的要求,也是一个语文老师追求的终极目标。结合平时的教学,我总结出行之有效的“六步落实法”。

1. 细读文本,确立目标:把握教材及文体特点,深入研读单元学习目标和每一篇课文,确定阅读和习作教学的课堂整体目标。

2.挖掘语用,确定练写点:围绕本单元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年段特点,在课文中选取一个或两个练写点。

3.巧用课文,学习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牢牢把握本课练写点,以课文中的词、句、段为范例,从词语的运用、表达的角度、修辞效果、文句的结构和阅读感悟等方面细致分析,指导学生运用。

4. 营造氛围,迁移运用:围绕本课练写点,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回顾与拓展,让学生迁移运用,或练说,或讨论,或交流,为练写做好铺垫。

5.即时训练,课课有得:在阅读学习之前、之中或之后,让学生进行练习,将所学化为实际的说写能力,一课一得,课课有得。

6.评点修改,完善自我:出示星级评价标准,采用小组合作或同方互助的形式,对照评价标准进行互评互改或自评自改。


参考文献:

1.《小学语文教学通讯》

2.《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