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问题的思想方法

/ 1

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问题的思想方法

姜秀芹 曹海霞 王玉林

承德市兴隆县第二中学 河北省 承德市 067300


初中数学教育不应该是表面的、硬性的知识灌输。还要注重学生数学方法、思想的渗透,这样才会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应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本文根据解决线段相等、角相等问题,谈谈几种数学方法的体现和运用。

一、运用特殊图形的性质证明线段和角相等

612863a5ea089_html_4fb5b17fa1564ba8.png1已知,如图,在△ABC中,

∠B=∠C,点D、E分别在AB、AC上,DE//BC。

求证:(1)∠ADE=∠AED(2)DB=EC。

归纳:(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

利用“等角对等边”或“等边对等角可以证明线段、角相等(2)利用等式的性质“线段和差”可以证明两条线段相等。(3)运用平行线的性质证明角相等。

612863a5ea089_html_6ffc201b67509c92.png2如图, 在正方形ABCD中,点P

在对角线BD上,PE⊥BC,PF⊥CD,垂足分

别是点E,F。求证:AP=EF。

思路:连接PC,根据正方形的对称性

可得AP=PC,根据矩形性质可得EF=PC,于是AP=EF.

类似关于线段、角相等的性质有很多,比如,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同角(或等角)的余角(补角)相等”、“圆中的垂径定理”、“切线长定理”等等。

612863a5ea089_html_11c2bd949afdf674.jpg 、运用三角形全等证明线段、角相等

3已知:如图,△ABC和△ADE是

有公共顶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

求证:(1)BD=CE;(2)∠1=∠2.

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获得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在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获得有关线段、角相等。

三、运用比例性质证明线段相等

612863a5ea089_html_be80b0b89043eb0a.gif4梯形ABCD中AD//BC,EF//AD分别交AB、BD、AC、DC于点E、G、H、F。求证:EG=FH。

思路: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的性质,可得612863a5ea089_html_a2617eedceb0aef5.gif612863a5ea089_html_77a0990abf6a188d.gif ,从而获得两条线段相等。

四、运用双垂直证明两个角相等

5图1,在Rt△ABC中,CD⊥AB,所以∠ 1 =∠B;∠2=∠A;图2,在Rt△ABC中,DE⊥AB,所以∠1 =∠ B;

图3,线段AD和BC相交于点E, AC⊥BC于点C,AD⊥BD于点D,所以∠A =∠ B ;

图4,线段AC⊥AB于点A,线段DB⊥AB于点B,点E为线段AB上一点,CE⊥DE,所以∠1 =∠3

612863a5ea089_html_4cff4d98d436368d.gif612863a5ea089_html_c98b3a386a9c06b6.gif612863a5ea089_html_818ecde38443cce5.gif612863a5ea089_html_bfe33e67c084cebf.gif







图1 图2 图3 图4

当然证明线段和角相等的方法还有很多,这里只举几个例子、几种方法抛砖引玉。数学常被誉为思维训练的体操,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总结提炼,把思维能力培养要落到实处,用数学思想指导知识、方法的灵活运用,进行一题多解、引申推广、反思评估、解法简捷、不断优化,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抽象性、严谨性、批判性。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俊英,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河北教育出版社, 2013;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河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初中数学问题解决思想方法研究》,课题编号:170407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