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毽球的游戏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02
/ 2

浅析 小学毽球的游戏教学

钟碧辉 罗家裕

佛山市南海区石门实验小学 528225


【摘要】 以网毽教学为例,通过多样的游戏设计和有效的教学组织,唤醒学生学习毽球的自主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并以此解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动力”等问题,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毽球基本技术,顺利度过球性熟悉的初学阶段,稳步提升毽球技术、战术,完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毽球;兴趣



毽球是我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民间有较高的普及率。近年来在中小学校园也得到蓬勃的发展。从青少年身体发育的敏感期的变化特点来看,它是一项非常适宜在小学生中开展的运动,能够发展学生柔韧、协调、平衡、灵敏、弹跳等素质,培育合作意识、团队精神。在实际的毽球教学当中发现,激发并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尤为重要。而自主参与活动的学习态度就是感觉运动兴趣的重要表现。因此,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练习,并在合作学习中不断提升技能,成为毽球教学的关键。以下游戏设计是笔者长期的毽球教学实践所得,体现趣味性、合作性等特点,从游戏的方法、规则、作用等方面展开论述,为教师开展小学毽球教学提供参考。

一、使用趣味化、游戏化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练习兴趣

在小学生毽球初学阶段,其学习难点在于球性的熟悉。常用教学方法是:教师安排学生进行个人反复的练习,而学习过程则相对比较无趣和乏味。学生受阻于学习难度、学习方式,往往感觉学习动力不足甚至有放弃意愿。因此,在教学上应该以科学新颖的游戏教学法,调节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顺利度过球性熟悉的初级阶段

调节学习难度,具有学习乐趣的方法有:

(一)“你抛我踢”

规则与方法:采用一个人抛,另一个人接(踢)的方法进行练习。抛球者尽量把球抛至练习者身前。

作用:在学习毽球的初期,学生因为球性不熟,需要高密度的捡球,练习也因此反复中断,极大地挫伤练习者的积极性。在毽球教学中,可尝试以双人合作形式,进行合作练习。其优点是练习者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接踢上,可以不间断的连续进行踢球练习,比起纯粹的个人的单踢学法,它能让学生更轻松获得踢球的乐趣,提高运动积极性。同时,可以在游戏前设置两人的练习目标,通过“比一比”,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形成练习志趣,提高练习效果。

(二)“踢绳吊球”

规则与方法:用细绳绑住毽球羽根处,单手持绳,将毽球提至身前适中高度,练习者用对应脚踢球。击球时要控制力度,让毽球运动轨迹不超越绳长范围。

作用:解决击球部位不准的问题。其优点与“你抛我踢”基本相同,减少捡球的不适感,发展了学生的平衡能力,并且能够精准的固定毽球的位置,便于练习者击中毽球,体验成功感。

(三)“毽球踢准”

规则与方法:设置标志物,要求学生站在一定的距离外,脚踢毽球击打标志物(或者设置小篓筐,让学生把毽球踢进其中)。

作用:这种练习方式目的也是激发学生的踢球兴趣,游戏中不断提升球感。还可以根据距离的不同,应对学生运动能力的差异,设置分层教学,效果更佳。

二、设计多形式的自主合作学习游戏,让毽球学习过程不再枯燥。

在学生熟悉球性后,毽球学习进入技能巩固和提升的阶段。此阶段,尽管学生对毽球有了不少兴趣,会自主参加毽球运动,但是因为学生对毽球知识的自主吸收及理解能力有限,加上身体素质存在不足的原因,也可能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对此,在毽球游戏教学的设计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调整和优化学习形式,让学生对练习有兴趣、有动力、有理解、有期待,才不会感觉练习的枯燥无味,有清晰的目标和方法为提升技术水平而努力练习。实践中可以尝试按“调整合作、遵照技能学习规律,分层学习目标”的思路来设计,如:

(一)“双龙戏珠”

规则与方法:要求两人原地共踢一球,每人两次触球机会,相互交替踢球,保证球不落地。按交替次数计算,练习前设置好分层目标,激励两人努力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比赛的形式,比一比。

作用:学习过程充满竞争性,增加两人合作踢球的默契。

(二)“双人运球”

规则与方法:要求两人通过交替触球,控制毽球向前移动,是上一游戏的升级版。

作用:随着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毽球教学的逐步推进,对技术学习有了更高的要求。移动路线提前预设,可按难度要求设置不同距离、方向,添置障碍等,有更具体的要求,也有不同难度的吸引,加上老师的语言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挑战心理,练习过程必定是充满激情的表演。

(三)“三人运球”

规则与方法:根据三人毽球团体比赛的人数,运用此法模拟比赛要求,进行各种方式接踢球的练习。

作用:当学生的毽球技能达到一定程度,为了提升技战术水平,可以采用“三人运球”练习方法。练习中涉及跑位、接球、控球、移动、躲闪等多个技术,练习中能够增加团队的合作默契度,培养团队精神。

(四)“多人接龙”

规则与方法:是一个放松踢球的小游戏,要求多个练习者排成一路纵队,排头的学生进行高吊开球后,其他人依次进行接控球。

作用:学生在进行了一定强度的毽球练习后,为了巩固动作,可以选择此法加强学习。由于运动量小,练习者心态放轻松,动作要求舒展,是调节运动负荷的常用办法。

(五)“避桩接球”

规则与方法:一种为提升比赛能力而设计的游戏。它要求学生在同伴(至少3人)站位的阻碍下进行接控球练习,强化练习者的运动专注度,训练学生对球的落点进行预判能力。

作用:因为毽球学习的重点在于毽球技术的实践运用。“避桩接球”是要求较高的模拟比赛法,其不定性的练习环境让学生仿佛置于真正的比赛场上。其特点是接球环境的人为复杂化,以此训练学生的抗干扰能力,提高比赛水平。

三、灵活设计更多的合作练习,促进身体素质的提升

毽球运动水平的提升需要灵敏、柔韧、平衡等身体素质的支撑。因此,在进行技能学习中,还要灵活设计学练方式,以趣味性吸引学生的参与,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练习。如:

(一)“蝴蝶坐”

方法:要求学生坐在垫子上,两脚底相对,毽球置于俩踝关节上,身体保持平衡,两脚用力外展,以振压的方式拉伸大腿内侧韧带。

作用:发展柔韧素质。

(二)“牵拉传毽”

方法:要求两人并直腿坐在垫上,脚底相对,两人手拉手相互牵拉。毽球置于头顶,通过牵拉把毽球传递给对方。

作用:发展柔韧素质。

(三)“顶毽球”

方法:顾名思义,将球置于头顶、大腿、肩部、上臂等身体部位,可配以马步站立、单脚站立等要求,进行静力性练习,也可以要求顶球移动,按照指定的路线完成,增加练习趣味。

作用:发展平衡能力。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这些充满趣味、倡导合作、强调竞争意识的毽球游戏适用性比较强,包括脚内侧踢球、正脚背踢球、脚外侧踢球、大腿触球、胸部触球、头触球等毽球基本技术的教学中都可以选用,可以贯穿整个毽球学习的全部过程。而基于参与毽球运动的练习者需具备必要基本功的前提,我们的毽球教学更不能重形式而轻实质,应围绕着让学生能够掌握毽球运动的关键能力展开。实践证明,课堂上采用毽球游戏教学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毽球的能力,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精神。


[参考文献]

  1. 李海浩. 身体素质发展敏感初期小学生趣味毽球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严国富.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体育课中的运用[J].新课程·小 学,2019,(9):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