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智力落后儿童不良行为模仿及矫正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浅析智力落后儿童不良行为模仿及矫正措施

卞真孝

合肥市肥西县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 合肥 231200

摘 要: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学习手段。好模仿是幼儿显著的特点,对于智力落后儿童表现更为突出。他们由于心理很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低下,认识狭窄,不知道什么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在模仿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模仿,给培智课堂教育教学带来不便,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康成长,要积极给予矫正、引导教育。

关键词:智力落后儿童 不良行为 模仿

引 言:智力落后儿童不良行为的模仿,仅依靠方法去矫正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注,让智力落后儿童的视线远离不良行为,不给他们提供不良行为模仿的“塑材”,同时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勿让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到他们,而且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矫正,一旦发现孩子或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要及时干预,采取合适有效的方法,使他们改正不良行为,杜绝不良行为的养成。

一、问题提出

心理学理论认为,模仿是动物界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人类的一种重要学习手段。模仿是由两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所组成的复杂过程:一是注视和探索别人的行动;二是根据已建立的标准调节自己的行动。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心理很不成熟,辨别是非能力低下,认识狭窄,所以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值得模仿,在模仿学习中往往会表现出一些不良模仿,如:不遵守所处环境的规定,不听从成人的指导或命令;做些不良的习惯动作:吸吮手指,咬指甲、咬衣物等;还有用脏话骂人,威胁或实施武力伤害别人,破坏他人的物品等不良模仿。这些不良模仿严重影响了培智课堂教育教学,对他们健康成长也带来很大危害。

二、调查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

调查研究对象:两个培智班学生(15人)

调查研究内容:主要是智力落后儿童的语言和动作模仿

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平时教学观察记录,对全校师生及家长调查,分析研究,制定计划,利用榜样引导、淡化转移、正面说教等对不良模仿的矫正教育。

三、研究结果

通过一年的观察-记录-分析,智力落后儿童模仿骂人、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他们往往不能分辨哪些值得模仿,哪些不值得模仿,不分好坏,只是为了好玩,或是自己喜爱。通过榜样引导,对好的模仿有一定的强化作用,通过淡化转移、正面说教和矫正,消除了很多不良模仿。

四、分析总结

智力落后儿童对动作、语言的模仿较多,对智力的模仿很少,一般情况下,他们对不良行为的模仿与其自身的模仿特征分不开的,存在两重性:

1.智力落后儿童的模仿具有盲目性

智力落后儿童的模仿没有选择性,也不加思考,从不分事物或行为的好与坏,一味的去模仿,认识不清,目的不明,他们模仿一种行为,不管是好是坏,只要他们乐意就会去模仿。平时观察的两个培智班级,我看到这样一种奇怪的行为:在15名学生中,有超过10名学生都会骂同一句话,做同一种动作,这种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的秩序乃至整个校园的风气。经过观察及其他教师的反映,我得知这一行为是有学生之间的模仿所引起的,张军就是这种行为的发起者,他是从上学的途中看到一个卖馒头的人吆喝“卖馒头嗷”,于是在学校他就常学着吆喝,起初学校只有他一人叫,后来发展到他们班学生都来模仿,最后到两个班学生基本都学会了,就算受到教师的批评、惩罚,在校园中也常听到这样的吆喝声。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智力落后儿童的行为模仿具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根本不在乎所模仿的行为是什么。模仿打人、骂人的现象,在培智学校也时有发生。这种盲目性的模仿,也是与其自身的特征相联系的: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水平低,基本没有分析判断的能力。当他们看到某种行为时,常常无法正确去分析、判断何种行为的存在是好还是坏,所以在他们眼中行为是不分好坏的,这也就导致了他们行为模仿的盲目性。

2.智力落后儿童的模仿缺乏目的性

在这两个培智班级,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幕:在课堂上,当老师提出问题时,只要其中一个学生举手,其他学生就会跟着纷纷举手,一旦有一个学生边举手边喊“老师,我(回答)”,其他学生便会纷纷模仿,边举手边喊“老师,我”“老师,我”……可是,当他们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时,却常常不知要干什么,或者就是答非所问。他们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只是对“边举手边喊”这个行为感兴趣,所以就跟着模仿,而为什么要进行这种行为,即这种行为的目的何在,对他们而言就不具备任何意义了。智力落后儿童的模仿行为中,大部分模仿者都具有“缺乏目的性”这一特征,不在乎模仿某个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正是他们这种不良行为的模仿,不仅影响了正常的课堂教育教学,也降低了他们学习效果,甚至损害了他们身心健康。

除了上述两种模仿特征外,智力落后儿童的模仿还具有直观性、机械性等特征,正是由于他们这种模仿特征使许多不良行为侵入到他们的模仿行列,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良影响。

五、教育建议

根据智力落后儿童的模仿特性,结合实际教学,纠正其不良行为模仿有以下几种方法:

1.榜样引导法

榜样法,就是以某个个体或某个团体的行为为榜样,让儿童通过观察、收听、阅读或操作等途经而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与榜样相同一动作、态度或语言表达等特征这种方法常用于行为的改变。智力落后儿童理解能力较差,知识、经验很缺乏,注意的范围也很有限,他们的学习还处于对外界刺激物的鲜明特色进行模仿的水平上,树立榜样是对他们行为的最好塑造。在学校里,教师是智力落后儿童心目中最崇拜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走路姿势、说话的神态,都会受到他们的注意和模仿。因此,教师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老师在学校多树立些学生榜样,加以引导。很多培智学校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对智力落后儿童存在的不良行为,不能简单地运用批评或者惩罚的方法来解决,因为这样做不但不会产生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事与愿违。智力落后儿童由于其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缺乏分析,综合和判断的能力,因而仅批评他们对不良行为的模仿,而不具体告诉他们该如何去做,他们就会无所适从,不但不知如何去改正模仿到的不良行为,有时反而使不良行为的模仿经反复的负面强化变得更加明显。因而,要让智力落后儿童改变不良行为的模仿,最好是给他们树立榜样。因为榜样具有直观性,符合智力落后儿童的思维特点,有利于他们直接模仿,通过榜样去引导。如,在前面模仿“边举手边喊”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对正确举手发言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并告诉其他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要像这位同学一样,知道答案了再举手,经过老师同意后再发言。这样不仅给他们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也在无形中给他们树立了榜样。

榜样法适用于矫正智力落后儿童模仿到的轻度不良行为,例如,用榜样法矫正对不良的习惯动作,不诚信行为等的模仿,都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2.淡化转移法

淡化转移法是指儿童表现某种不良行为时,把个体转移到正强化物少的环境中,以降低不良行为的出现率。它是建立在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的,如果一个个体表现出某种行为之后,他不是获得奖赏而是被夺去奖赏,那么它就不会再愿意表现出相同的行为。因为智力落后儿童的注意力具有易转移、持续时间比较短等特点,只要利用一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吸引幼儿,使之注意力转移,智力落后儿童一般就会将所提的要求给淡忘了。在前面举的“盲目模仿骂同一句话、做同一个动作”的例子中,我们就可以采用淡化转移法。最先淡化转移的应该是这种不良行为的发起人张军,只要他的这种不良行为减少或消除,其他学生在减少了他这个“模仿对象”后,也会相应的减少或消除这种不良行为。

3.正面说教

对智力落后儿童已有的不良模仿行为,我们应积极地加以纠正。经常和他们一起分析讨论电影电视、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正确引导他们分析,告诉他们哪些是好事,哪些是坏事,什么事我们能做,什么事我们不能做,久而久之,他们的辨别能力就得到一定提高,在学习和生活中就会主动模仿一些英雄人物的形象,学习他们的优良品德和崇高精神,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逐渐形成。

4.活动矫正法

老师对模仿不良行为的智力落后儿童,不可单纯的批评指责,就事论事。应该正面激发他们主动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并组织他们参加某些活动,从而在活动中使不良行为得到矫正。如有的学生不守纪律,喜欢自习时讲闲话,老师可给他职权,及时鼓励他,故意让他去检查自习纪律。又如,有的同学会闹不团结,老师可组织他们排练文艺节目,做集体游戏等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团结才有力量,自然矫正不团结行为。

智力落后儿童不良行为的模仿,仅依靠方法去矫正是不够的,更多的是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关注,让智力落后儿童的视线远离不良行为,不给他们提供不良行为模仿的“塑材”。例如,孩子在家里,家长要多给予关注与交流,使他们不把时间花在电视上,即使看电视也要有家长陪同,避免孩子看到不良的情节,同时应该告诉他们哪些行为是好的,应该学习;哪些行为是不好的,绝不能模仿,让智力落后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家长和老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别让自己的不良行为影响到他们,而且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矫正,一旦发现孩子或学生有不良行为时,要及时采取正确的方法,使他们改正不良行为,杜绝不良行为的养成。

【参考文献】

【1】陈云英《智力落后儿童心理与教育》 高教出版社,2007.4 第九章

【2】李芳,李丹. 特殊儿童应用行为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6

作者简介:卞真孝 一级教师 本科 特殊教育 肥西县特殊教育学校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