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银电极对锌银贮备电池激活时间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4
/ 2

氧化银电极对锌银贮备电池激活时间的影响

冯磊磊 石天飞

贵州梅岭电源有限公司 贵州遵义 563000

摘要:采用不同种化成制度,制备氧化银电极与锌电极,利用自动激活放电方式、恒流极化放电方式,进行实验,对实验结果进行对比,以此来考察电池组的电性能,随后通过化学分析,对氧化银电极的组合特征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发现锌银储备电池激活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包含了多种,其中氧化银电极初期放电极大化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也是造成电池初期放电电压增加过于缓慢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氧化银电极;锌银贮备电池;激活时间

前言:由于锌银贮备电池具备高效率放电功能,而且实际应用可靠性相对较高,具备着良好的安全性能,在一些领域中,将其作为了主要应用电源,特别是在化学领域以及航空领域当中,电池组贮存过程中,电子一般以干态荷电状态保存,通过对电解液的使用,电池就会自动放电,电子组贮存后,激活速度逐渐缓慢的主要原因,就由于正极氧化银在贮存过程中,出现了分解状态,使得锌负极表现出现了严重的钝化情况。一点电磁激活时间为1s左右,二高活性正负极板是电机激活的重要指标。

1实验

1.1氧化银电极和锌电极的制备

在实验的过程中,电极制备主要方式,就是将醋酸银热进行分解,形成银粉和(氧化)锌混合湿粉,并在骨架中对所分解的锌粉与银粉进行压制,并对其进行高温烧结,形成银电极。随后使用氧化锌极板,与银电极进行组合,形成锌银贮备电池。随后经过清洗与干燥,形成氧化银电极与锌电极。在实验的过程中,对五组电极进行了编号,如表1所示。

表1

样品分组

化成制度

批次

充电量

A

6mA/cm2充50%,转3mA/cm2充50%

1

130%C

B

6mA/cm2充50%,转3mA/cm2充50%

2

130%C

C

6mA/cm2充57%,转3mA/cm2充43%

2

115%C

D

6mA/cm2充57%,转3mA/cm2充43%,脉冲放电时间0.2s,放电10次

2

115%C

E

9mA/cm2充70,转%6mA/cm2充15%,转3mA/cm2充158%


102%C

C:化成电池氧化银电极理论2容量


1.2氧化银电极、锌电极电化学极化特征

采用电化学综合测试仪,对电池组氧化银电极与锌电极进行测试时,恒流极化测试方式,所使用的材料包含了7mol/L的氢氧化钾电解液,通过利用石墨板,将其制作为辅助电极,随后使用1mol/L的氢氧化钾电解液,参比电极,其中温度达到了20℃左右,氧化银电极的计划电流达到了40mA,释放时间超出了5分钟,锌电极极化则分为了两个不同阶段,在第一阶段中,极化电流则达到了40mA,第二阶段则是达到了120mA,其中电压达到了1.2v。

1.3单体电池电性能测试

单体电池在测试的过程中,通过在氧化银正极板部位,包裹尼龙纱后,新负极板部位则包裹了液微孔膜,包裹方式为蛇形包法,其中以7mol/L的氢氧化钾电解液为基础,进行手动注液方式,在注液的过程中,在5s的时间内,需要进行电视放电。电流需要控制在40mA。在时间达到1分钟后,电流则达到120mA,电压则回到了1.25V。

2实验结果

2.1氧化银电极、锌电极电化学极化特性测试结果

在实验的过程中,需要对电池组释放后初始5s的过程数据进行统计,在300s内,对电池组电压的释放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如表2所示,

表2

样品编号

平均极化电位

加载最低

最高

300s平均

A

0.031

0.153

0.151

B

0.031

0.153

0.151

C

0.034

0.153

0.154

D

0.056

0.152

0.149

E

0.066

0.154

0.155


根据图2与图3中的数据可以得出,五种样品的最高点位与平均点位值,相差达到了2mV,但是由于初始阶段差距相对加为明显,所以在A、B两组中,所使用的原材料不同,根据制度显示,电流采用了6mA/cm

2,并逐渐转向了3mA/cm2,形成了阶梯式充电方式,不过两组的极化电位是相同的,而在C组与B组中,原材料相同,而且电流均采用了6mA/cm2,并逐渐转向了3mA/cm2,形成的阶梯式充电方式,不过两组之间的充电深度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电池初级阶段,极化相对较小。D组与C组不仅原材料相同,而且充电制度也相同。在电流密度达到了90mA/cm2后,进行了10次脉冲放电,放电时间控制在0.2s,而且极化明显较小。而E组则采用了电流密度9mA/cm2,并逐渐转向了6mA/cm2,随后再次转向了3mA/cm2,利用阶梯充电方式,使得初期阶段,电池极化达到最小,不过电压上升速度最快,在实验过程中,5组实验极化电位相差最高值达到了35mV,上升速度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2.2单体电池电性能测试结果

单体电池在激活后,电流密度与电压在初期加载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下降的趋势,随后逐渐增加。在A组单体电压在出现下降中,其下降趋势最为明显,而E组电压下降趋势则为最低,在放电的过程中,初始电压与峰值电压均为12mA/cm2,在放电的过程中,电压达到1.25V后,其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样品编号

40mA/cm2最低电压/V

40mA/cm2峰值电压/V

120mA/cm2峰值电压/V

容量/Ah

A

1.239

1.526

1.471

2.610

B

1.395

1.542

1.500

2.651

C

1.362

1.536

1.499

2.501

D

1.405

1.541

1.498

2.315

E

1.451

1.547

1.502

2.502

根据表3所示,可以看出其中E组在初期加载的过程中,电压值最大,而D组在放电的过程中,采用了脉冲预防措施,使得初期电压提高,但是在后期无法降低,从而实现了电压极化,电池容量压造成了损失。

2.3组合电池电性能测试结果

组合电池在初期激活后,释放电压时间控制在2s左右,其电压变化发生了变化。在电磁极化激活时间控制在1.5s后,电流密度则达到了300mA/cm2,脉冲电压则达到了最低。

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尽管A、D和E三组,电子激活结构相同,但是在放电过程中,激活时间与电压则存在着极大的差异性,其中A组锌银贮备电池在激活后,电压上升速度最慢,而且激活时间最长。而E组电池组则恰恰想法,在激活后,电压上升速度最为显著,也说明了该组电磁组激活时间最小。

结束语;根据最终的结果表明,氧化银电极在初级释放电能的过程中,对电磁组激活时间所造成的影响最大,同时也对电池组初期释放电压也造成了重要影响,在阶梯式充电方式下,氧化银电极极化会逐渐减少,而且可以全面提高电池激活速率。

参考文献:

[1] 胥涛. 化成电解液浓度对锌银电池电极的影响[J]. 化工设计通讯, 2020, 046(003):180,200.

[2] 吕霖娜, 林沛, 韩雪荣. 铝氧化银电池正极材料AgO的分解动力学研究[J]. 电源技术, 2011(08):976-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