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现状调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18
/ 2

幼小衔接现状调查 研究

张馨 孟珍珍

山东协和学院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话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目前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有:幼儿对小学缺乏科学认知,教师缺少幼小衔接培训、家长对幼小衔接认识不当、政策落实不到位,为促进幼小衔接各主体的沟通和合作,从幼儿、教师、家长和政府四个角度出发,寻找改善策略:围绕幼儿开展教育活动、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养观等,帮助幼儿和谐过渡,顺利完成幼小衔接。

【关键词】幼儿园 幼小衔接 现状调查

一、幼小衔接现状及问题

(一)幼儿对小学缺乏科学认知

通过访谈发现,大多数幼儿缺少接触小学的机会,很难获得关于小学的清晰认知,幼儿身边的人对小学的片面评价,会使他们无形中受到影响,可能产生不喜欢小学,害怕上小学的想法。

(二)教师缺少幼小衔接培训

通过与教师的访谈结果可知,大多数幼儿园教师能认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但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可以采取的有效措施,主要表现在:一是幼儿教师缺少实践经验,不能将幼小衔接理论落实于每日工作;二是教师所担负的任务较重,不能把握好工作节奏,常迷失在琐碎工作中,不能有效处理更多的教育任务。

二、幼小衔接改善策略

(一)围绕幼儿展开教育活动

幼儿是幼小衔接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需要围绕幼儿开展。幼儿在幼小衔接中面对来自多方面的巨大挑战,采取有效手段帮助幼儿进行过渡,是衔接重点。

1.调整作息时间

幼儿进入大班后,其身心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不同于婴幼儿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园所在教育活动中可以结合幼儿的特点,在满足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基础上,要求其遵守时间安排,逐渐养成守时的观念,并且结合小学作息时间,调整幼儿每日的生活作息,降低幼小之间的习惯差异。例如,请幼儿督促家长,每天准时送幼儿来园,做到不迟到、不早退、不随意请假;在大班期间,增加课间十分钟休息次数,开发十分钟游戏内容。

2.树立规则意识

相对于幼儿园的开发和引导,小学阶段更注重规则秩序,对幼儿的行为有所限制,要求幼儿进行自我约束。例如,回答问题要举手、上课不能随意发言等。如果儿童在入学前没有经历幼小衔接阶段,只按照幼儿园的规范要求行事,可能需要较长时间适应小学生活。

在幼儿园期间,教师都不会刻意给幼儿布置任务,但是进入小学后,幼儿不可避免需要完成家庭作业,因此在大班教学中,可以适当为幼儿布置学习任务,让其在家长的协同下完成,逐步培养幼儿完成课后作业的学习习惯。同时,在园期间,教师要教育幼儿自己整理物品、每天上学前检查书包。教师也可以在游戏活动中寓教于乐,帮助幼儿理解规则,巩固已有常规,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提高其自理能力。

3.提升对小学的认知

如果要帮助幼儿顺利完成角色转换,首先可以减少幼儿对于陌生环境的抵触。幼儿园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增加幼儿对小学生活的了解。例如,园所可以定期组织幼儿,尤其是大班幼儿在固定时间到对口小学进行参观,使其获得对于小学的直观认识,增加熟悉感;还可以请已经升入小学的哥哥姐姐回到幼儿园,向小朋友们介绍小学,通过这种间接形式了解小学;也可以让小学学生和幼儿园幼儿一起参与活动,直接感受彼此之间的差异。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是幼儿学习生活的引路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幼儿所受教育的质量,对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产生深远影响。

1.树立教育理念

幼小衔接要贯穿于整个幼儿园阶段,不能简单概括为大班下学期组织幼儿参观几次小学,做一天小学生。它是一个全方面多领域的调整与适应。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学习需要整体性、系统性的规划,帮助其逐渐拥有进入小学的素质。全体教师都应该不断学习相关理论,积极参与相关培训,树立正确的衔接理念,做到用思想指明前进方向,用理念引领教育行为。

2.提高对小学的了解

幼儿入学前的知识储备尤为重要,但是也不能将其等同于小学教学知识。幼儿园教师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明确幼小两个教育阶段的差异,又要关注其内在关系,使前一阶段的学习助力后一阶段,但又不违背儿童成长规律,超阶段学习发展。因此在课程目标的上可以降低衔接坡度,坚持小步子原则。通过幼儿园教师进课堂的形式,增加对小学教育内容的了解,帮助其在课程设计上有所改进和创新。

(三)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养观

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是对幼儿实施教育的第一人,其言行举止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科学的教养观念,在幼小衔接中十分重要。

1.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为幼儿提供发展的外在环境,其受教育水平、生活方式、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幼儿。家长对于幼儿入学的想法、参与幼小衔接的态度也对幼儿发展有重要作用。因此,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活动,将使衔接工作事半功倍。

一方面,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可以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为幼儿提供合适的家庭教养氛围,当幼儿对小学有疑惑时,家长可以从正面给予介绍,提高幼儿对小学生活的兴趣;另一方面,家长可以参与教师的教育实践活动,提升教育实践的效果。

2.提升幼小衔接认知

幼儿园在了解家长教育意图的基础上,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及时向家长传输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树立科学教养观念。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帮助家长获取丰富的教育知识,提升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认识,增加其对幼小衔接的了解。家长通过教育认识到幼小衔接是幼儿在自然、和谐的状态下,完成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不能局限于知识的学习,是一个全方面的提升教育。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幼儿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会发生重大变化,家长需要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提供合适的家庭教育。幼儿园可以通过为家长提供教育指导手册、构建教育信息共享平台等多渠道,向家长传输教育知识,提高其教育能力。

(四)提升教育部门支持力度

教育部门对教育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引和导向作用,幼小衔接需要教育部门的支持,协调各有关部门,形成教育合力。

1.提供地方性政策支持

济南市教育部门高度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在2020年7月颁布了《济南市幼小衔接攻坚行动计划》(2020-2024年)指导幼小衔接工作,在计划中对幼儿园、小学、家长、培训机构等都提出了要求,明确指出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双向衔接,不能是单方面的努力 ,要求幼儿园进行科学的保教工作,从一日生活出发,引导幼儿对小学产生向往;小学要规范低年级教师行为,保证“零起点”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计划从组织、培训、监督、宣传四方面出发,提出了实施措施,明确对各县区工作的要求,为济南市幼小衔接提供方向指引。

2.提高园校合作水平

教育部门引导各级各类幼儿园、学校间开展联合性的教研活动,加强合作,进行衔接教育。

学校之间的合作可以使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集思广益,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有效推进。例如:幼儿园和小学之间可以签订衔接合同,帮助实现无缝衔接;加强区域内合作,建立网络教研平台,进行经验分享和教学研讨工作等。


参考文献:

[1][美]莎朗·卑尔根.专业幼儿教师培训指南[M].李淑芳,寇丽娟,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9.

[2]李敏谊.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7(9):86-90.

[3]王瑶.抢报幼小衔接班病的不只是家长[N].中国教师报,2017-4-19(3).


指导教师:孟珍珍 山东协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