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09-23
/ 3

“ 中国制造 2025” 与职业教育发展战略

张强

淄博市技师学院 山东省淄博市 255000

摘要:“中国制造2025”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中的“第一步”,其不仅为我国制造业在近十年间(2015年-2025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在人才培养方面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产生了很大影响,尤其是在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领域,这一影响更是显得极为突出,而如何适应“中国制造2025”纲领所提出的人才培养要求,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有效发展,则随之成为了很多当前高职院校及职业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此,本文从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视角出发,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围绕未来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高职院校


引言:从制造强国战略的基本方针来看,当前我国要想实现在2025年迈入世界制造强国的目标,不仅需要以创新作为制造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关注产品质量、行业可持续发展及产业结构的优化创新,同时还必须要遵循“人才为本”的方针与原则,培养出大批制造业相关专业领域的技能型人才,为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而结合制造强国与“中国制造20225”战略,对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展开探究,自然也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

  1. 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下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挑战

  1. 办学规模有待提升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要求下,我国制造业必须要尽快得到发展,力求在2025年之前,进入到世界制造强国行列之中,但由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必须要以足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基础支撑,各职业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主力军,其办学规模又相对较小,并不能够培养出足够的人才,因此国内现有人才实际上并不足以支撑制造业快速发展,而如何实现办学规模的迅速提升,也随之成为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1]。以《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公布的预测数据为例,2025年我国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等十大制造业重点领域的人才总量将达到6191.7万人,但仍然会存在人才2985.7万人左右的人才缺口,其缺口率高达48%以上,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显然是非常不利的。

  1. 人才培养要求提高

从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来看,面对“中国制造2025”这一战略目标,我国制造业不仅会产生更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需求,同时还会对人才的质量提出更高要求,而这对于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影响同样会比较大。例如在国内制造业整体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未来制造业必然会对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产生更大需求,但由于传统社会观念、民众认知局限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我国职业院校的生源质量一直都并不高,目前仅能够以中级或初级人才培养为主,因此面对制造业的高端人才需求,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必然会变得更为困难。另外,“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虽然明确了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能够为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明确方向,但由于各领域的专业性都非常强,每个领域的人才需求又存在明显差异,因此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要更具针对性,准确把握各制造业领域在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及实际人才需求,并做出针对性的人才培养决策,这同样会给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不少困难。

  1. 专业建设相对滞后

面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下的制造业人才需求,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同样还存在着专业建设滞后的问题,人才培养往往缺乏针对性,无法与制造业发展方向实现有效对应,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也不够理想。例如很多职业院校在国家提出制造强国战略之前,对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判断不够准确,有关专业的设置也并不合理,虽然在国家明确“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后,及时对专业设置及专业建设方向做出了调整,但在新设专业建设时间较短的情况下,短期内仍然很难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太大成果。有些职业院校虽然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及制造业人才需求,确定了专业建设的明确方向,但专业设置却比较狭窄,相应的专业调整、规划机制也并未得到完善,在面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等变化,很难实现对复合型人才、科研创新人才、管理人才等其他类型人才的培养。

  1. 办学层次不够健全

在制造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职业院校办学层次不健全的问题同样凸显了出来。首先,面对制造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当前国内职业院校虽然普遍比较重视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但却未能对学生的职业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提起足够重视,很多学生在毕业、就业后,往往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感到迷茫,不知该如何实现职业发展,如果其所处行业的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更新速度较快,而学生又未能尽快掌握全新技术、技能、知识,那么就很容易被行业所淘汰。行业人才缺口也会进一步扩大。其次,从现阶段的国内职业教育体系来看,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往往能够实现有效衔接,但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衔接却并不到位,如果高职学生因缺少继续深造机会而选择直接就业,那么在就业及职业发展中就很容易受到学历的限制。最后,在本科类院校持续扩招、普通初高中教学水平逐渐提升的情况下,不少职业院校还出现了生源层次走低的问题,有些学校甚至已经失去了在生源选择方面的自主权,完全陷入到生源危机之中,这同样是职业院校办学层次不健全的直接体现。

  1. 校企合作深度不足

为解决资金、技术、师资力量、学生实习等方面的教育教学问题,当前很多职业院校都提高了对校企合作的重视,积极与资质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企业展开合作,但由于职业院校与合作企业在利益诉求上存在明显差异,对于校企合作的认知及有关合作目的也不尽相同,因此企业与学校间的合作深度往往都有所不足,即便能够建立合作关系,所取得的实际合作成果也并不大,并不能够为职业院校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影响提供太多帮助。

  1. 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下职业教育的有效发展策略

  1. 全面扩大办学规模

在当前我国制造业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背景下,要想适应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推动职业教育实现有效发展,首先就必须要充分考虑到未来制造业发展将会产生的庞大人才需求,同时根据制造业人才需求情况,全面扩大职业教育的整体办学规模,以培养出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国内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从具体措施来看,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一方面需要由政府加大对职业院校的财政补贴,使职业院校能够尽快推进软硬件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完成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专业设置、优秀教师人才引进、课程体系构建等工作,为扩大招生规模做好各方面准备[2]。而在另一方面,则需要职业院校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围绕制造强国战略、国家扶持制造业发展相关政策、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现状及人才需求、各专业就业前景等信息展开多渠道宣传,使更多的年轻人及学生家长能够转变观念,逐渐接受职业教育,进而主动前往职业院校或允许孩子前往职业院校就学,使扩招工作能够拥有良好社会基础。

  1. 完善人才培养目标

面对不断提高的制造业人才要求,职业院校还需结合“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准确判断未来我国制造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同时据此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作出合理调整与完善。例如在制造强国战略的指导思想中曾明确指出,未来我国制造业要“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此职业院校必须要从多角度出发,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明确下来,才能够实现对制造强国战略的有效贯彻,并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支持。尤其是在当前国内职业院校普遍以培养初级、中级人才培养为主的情况下,更是要转变固有的人才培养思路,将制造业相关高端人才的培养纳入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中来,以适应未来制造业对高端人才的必然需求。而在不同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人才需求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则需要在明确学校总体人才目标的同时,将学校各专业与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联系起来,同时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航空航天装备等制造业重点发展领域的区域发展现状,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加以细化,明确各专业主要就业方向、招生人数、目标岗位等信息,使各专业人才培养能够更具针对性。

  1. 打造健全专业体系

为解决我国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相对滞后的问题,有关职业院校必须要将健全的专业体系构建起来,并保证这一专业体系能够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相匹配,且符合学校自身发展实际。例如在专业建设起步较晚的情况下,职业院校可充分发挥所在区域制造业的资源优势,设立少数的特色专业,同时着重推进特色专业的教师团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使学校特色专业能够在与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对接的同时,在重点扶持、资源集中利用的推动下实现快速发展,有效弥补专业建设时间上的劣势[4]。而在专业设置过于狭窄的情况下,则需要从制造业整体发展的视角出发,对不同专业间的联系展开分析,之后再根据各专业间的联系,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调整,将相关专业的部分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为学生跨专业学习及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支持。

  1. 重视办学层次提升

在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层次不够健全的情况下,要想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重要人才支持,促使制造业在未来得到良好发展,职业院校同样还需提高对办学层次提升的重视,将符合制造业人才需求的多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构建起来。例如制造业技术水平提升较快、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与自主学习能力,同时将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中来,使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能够逐渐从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为优秀职业人才的培养,实现人才培养层次的提升。而在学历方面,则需要在教育部门的帮助下,逐渐向本科院校升级,承担部分本科层次的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加强与本院院校间联系,建立通畅的专升本通道,为高职学生的继续深造与学历提升提供更多机会。

  1.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

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要想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人才支持,开展校企合作显然是必不可少的,而要想保证校企合作的有效性,避免合作项目流于形式,则需要积极推进校企深度合作,从服务地域的角度出发,与企业构建起深层次的合作关系。例如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由于合作企业往往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因此为充分激发出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使其愿意通过投资来获取更多人才,职业院校就需要坚持与企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或是展开订单式的人才培养,使优秀学生能够主动加入到合作企业的工作团队中,并在满足企业人才需求的同时,为其带来理想的投资回报。

结束语:总而言之,制造强国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提出,虽然给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但对于职业院校来说,只要能够深入理解“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内涵,准确把握未来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及人才需求,同时从扩大办学规模、完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办学层次等方面入手,采取合适的应对策略,就能够有效应对这些挑战,进而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1]陈鹏,薛寒.“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新使命[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4(1):77-83.

[2]刘骞,沈言锦,黎修良.“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研究[J].成人教育,2020(5):74-78.

[3]沈小碚,习凌冰.“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3):6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