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就会有奇迹---在班级管理探索中成长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相信,就会有奇迹 ---在班级管理探索中成长

雷萌

蓝田县初级中学 邮编: 710500


开学了,接收的班级是八年级二班,也就是上学年的七年级二班。七年级的老师告诉我,这是七年级最差的一个班,学生整体思维僵化,要智力没智力,要情商没情商,课堂气氛沉闷,一般以教师纯讲授为主。班级没有学科尖子生,考试成绩向来都是垫底。

带着沉重的心情,走进了八年级二班的教室。

看着52位精神萎靡、状态不佳的孩子,忽然有种怜悯之情。他们难道真的如所说的那般不堪?我不信。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是上帝的宠儿,都是独特的个体,都会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我相信我能改变他们。

鼓励是最甜蜜的牵引。“同学们好,我是你们本学期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走进教室之前,我听到了关于咱们班的一些传说,若用一个词语概括,那就是‘木讷’。‘木讷’的意思是朴实迟钝,不善言谈。我很喜欢‘朴实’这个词,说明我们班的同学品行端正,思想单纯。‘迟钝’这个词我不喜欢,因为我不相信,正在学习成长的孩子会是迟钝的。如果说是,那一定是不够努力造成的。‘不善言谈’不要紧,说明咱们班孩子内敛文气,但我希望你们应该更开放一些,因为毕竟是新时代的少年,一定要有新时代的朝气与锐利。”这段开场白可是我深思熟虑之后的结果,我相信鼓励是一种甜蜜的牵引,会激发他们潜在的睿智。果然,孩子们抬起了头,眼光中流露出惊讶、激动、迷惑、不屑等各种复杂的情愫……我接着说:“从今天开始,我和你们就成为了‘咱们’,咱们就是一个团队,一个共同体,荣辱与共,生死相依,不抛弃,不放弃。你们愿意和我成为这样的共同体吗?”“愿意”的洪亮声及热烈的掌声突然响起,我不由愣了一下。因为“愿意”的回答在我意料之中,可响起的掌声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我看到了他们脸上的笑容,彼此之间互相对望的眼神,还有对班级美好前景的憧憬,听到了个别同学之间的窃窃私语。这就是我想要的,灵动而活泼,激情而有趣。此刻,我坚信我能改变他们。

结盟是走进心灵的钥匙。学生都是很单纯的,虽然已是初中生,但他们毕竟只有十三四岁,对许多事情没有正确的判断力,时常会感到困惑与迷茫。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及时拨正。回想自己的初中生活,便会理解学生的一些行为表现。我相信,若给他们一颗小枣,可能就会还你一片丰硕的枣园。仗着自己刚刚大学毕业,与他们心理距离相对较近,处事方式相对投机,我打算与学生结成盟军,从心理上消除他们的隔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同时形成班级管理团队,通过学生自己管理减轻我的负担,增强学生自信。通过观察,我瞄准了班级里学习比较努力、成绩比较好、集体荣誉感较强的几个学生,找到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单个聊天。闲谈中了解班级真实状况,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内在心理及生活境况,以便找到提升每一位学生的突破口。交流中,使这些学生明白良好的班集体对于个人成长的巨大影响力,并表示愿意与他们结成盟军,并进行不同的分工,共同担负起监管全班学生的重任,及时给我汇报班级出现的各种状况,以便我能及时处理,科学应对,促进班级工作的健康发展。人的本质都是善良的,都是希望成为比别人强的人。这些同学感受到教师信任的成就感,增强了自我进取的动力,也为能提升班级凝聚力与班级地位而欢欣愉悦。随后的日子里,一切都变得顺畅起来,办公室的老师都赞叹我工作的轻松与学生执行力的强大。只有我知道背后思考付出的艰辛努力。

严厉是教育的本质。记得开学后的第一次作业,交上的学生仅有百分之六十,能看过眼的仅有百分之三十。完成作业不仅是知识落实的重要途径,更是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面对这种现状,是继续鼓励,还是另辟蹊径?毕竟是一群十三四岁的孩子,没有判断力,更没有自制力。不记得在哪里看过一句话“教育的本质就是训诫”。我明白了,相应的制度政策必须出台。认真思考之后,我推出了以下制度:“从下周开始,不交作业的同学邀请家长谈话,实行双层管理;背不过书的同学课间没有休息,我亲自监督;作业交了但没有质量的同学重新去做;同时,建立一对一互助小组,互相监督,一周后评比优秀互助组。若两个人都消极抵抗,就解散互助组,由老师选派同学进行监督。”我将制度打印出来张贴在公示栏随时阅览。接下来是对制度的落实。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开手鼓励他们调查讨论,在班干部帮助下将学生进行科学分层,优化组合,尽可能满足学生的愿望,建立心理信任感,再针对性地个别谈话,惩戒性地叫了些家长,设置了完成等级评价表。经过系列措施的实施,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大大改观,我的改革初见成效。我发现,相信他们,他们就可以。

主动参与是激活思维的法宝。上课后,我发现这个班级的学生真的如老师们所说的那样,思维消极,生气不足。课堂总是静悄悄一片,只有老师的声音在教室里回荡。面对这种特殊情况,我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几经思虑后,我认为只有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动起来才是根本。我决心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任务驱动逼迫他们自主努力。我先把学生按性格、成绩等均衡分成小组,选派小组长,明确任务,组长负责并带动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的研讨氛围及研讨结果分等级记载在过程评价表中,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意识。每一节语文课我都认真钻研教材,设计利于学生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小组长汇报结果。这种方式,逼迫着他们不得不想,不得不说。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磨合、点拨、引导,逐渐的,学生的参与度不断增强,班级的讨论声不断增大……我不奢求每一位同学马上就能思维敏捷、侃侃而谈,但我相信随着讨论的深入和参与的多元,随着学生激烈思维碰撞的影响,每一位学生都会呈现出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半个学期过去了,八年级二班已不再是那个木讷的群体了。学生们敢想了,敢说了,敢辩了,不再对教师敬而远之,不再在课堂闭口不言,眼神不再胆怯,精神不再萎靡。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会看到更多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