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发展建议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19
/ 2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发展建议

马多超

( 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山东省日照市, 273100)


摘要: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社会公益的一种形式,以学校为落脚点,以学生为主体,将社会公益发展落到实处,实现公益服务规模的延伸拓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生公益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人们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当中来,扩大了志愿者服务队伍,而与此同时也为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带来了一定压力。为推动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有序发展、持续发展,本文从学生视角出发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志愿者服务;发展;建议

引言

高校的育人功能不仅体现在教书教学上,也体现在道德品质等多个方面,而志愿者服务活动正是体现了其道德品质的塑造功能,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由学生组织群体进行公益实践,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服务精神,对于学生个人发展成长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随着高校公益的日益成熟,对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完善改进当下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才能够进一步推动其稳定发展。

一、开展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现实意义

(一)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途径

现阶段各大高校为让学生实现全面性的发展,纷纷设置综合测评机制,将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作为个人评价标准之一,并与总成绩相挂钩。通过开展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学生获得更多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在参加不同类型、主题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时,也可以从中获得不一样的实践体验,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社会技能、社会能力,也促使其综合素养得到了强化,为未来发展奠定了稳固基础。

(二)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

志愿者服务活动体现了我国优良的社会美德,即助人为乐,高校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则是实现了美德的校园传承,让助人为乐的精神影响到更多学生,而在学生参与服务活动,为他人、为社会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也会将这种美德精神传递给其他人,使其体会到服务活动的乐趣,自我道德素养获得有效提升,也推动社会公益的事业的发展。

二、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发展建议

(一)政府、学校提供有力支持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是简单的校园内活动,而是与社会存在直接关联的活动,在发展过程中仅仅凭借学生的组织是不够的,特别是在新时期发展背景下,更加需要多方的扶持与支撑,从而才能够促使当代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实现长效性的发展。政府相关部门按照地区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实际开展情况,并结合社会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规定,明确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法律界限,为活动发展提供方向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在服务活动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保证其顺利发展。同时,从政府层面出发也要给予学生活动实践的认可与赞扬、资金投入,做好志愿服务宣传,使学生志愿者服务在社会范围内也获得更多支持,如吸引社会公众的加入、吸引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等,都十分有利于其进一步发展。学校作为高校学生的主要管理者更应该发挥作用为志愿者服务活动提供保障,在校内设立专门的志愿者服务活动管理机制,安排相应人员为学生的服务活动实践提供专业指导,并为其规划相关活动内容,丰富志愿者服务活动形式,同时加大资金支持,保证学生的服务实践没有后顾之忧,有利于推动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稳定发展。

(二)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

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在于志愿者服务队伍,推动其发展则需加强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打造拥有较强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志愿者队伍,保障各项服务活动都可以顺利进行。一方面,在志愿者招募过程中,扩大志愿者服务宣传范围,吸引更多学生的积极参与,不断壮大高校志愿者服务队伍。在志愿者培训过程中,重视服务理念的引导,在实践之前由学生干部或者其他管理者详细讲解志愿服务中志愿者的定位、任务以及权力,加深学生对志愿者服务现实意义的认识,同时开展技能培训,指导新进志愿者掌握服务活动中一些技能,在理论和实践训练中提升志愿者服务水平,开展高质量志愿服务。在志愿者队伍构建中,根据志愿者服务活动类型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如面向社会的、面向公众的,并根据志愿者的能力水平也分为不同的层次,分别安排相对应的服务任务,让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更加协调、高效,从而可以促进其进步发展。

(三)志愿者服务队伍干部发挥能力作用

从当前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发展实际来看,对其专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时就需要由高素质能力的人来负责对服务活动的管理,志愿者服务队伍干部们发挥职责作用和统筹作用开展协调管理,有力保证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的有序性,也帮助志愿者队员们处理一些问题,与校领导、政府部门以及社会机构等做好沟通,确保各个活动环节都能够顺利推进。对此,要求志愿者服务队伍干部必须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坚持党的领导,用正确的思想观念指导行动,力求通过服务活动管理带动学生们为社会发展、国家建设作出贡献。另外,必须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是个体性的活动,其是一个组织性、群体性的活动,志愿者服务队伍干部要具有团队意识,各种活动决策和安排都应与志愿者队员进行共同商讨决定,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为提出决定性意见,凝聚志愿者们的服务精神和力量,让志愿者服务活动能顺利高效地进行。

(四)设置合理的志愿者服务活动激励机制

志愿者服务活动是一个群体性的活动,高校学生以自愿意识参加,旨在为社会作出贡献,为他人提供帮助,并实现个人发展价值。而也由于所处活动环境是群体性,在精神层面必然会出现一定的竞争性,一旦在服务活动实践中出现了失误就会直接影响到自信心,不利于志愿者的发展。因此,为确保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与积极性,保障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则必须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志愿者服务团队内部开展聚会、团建等活动,强化志愿者之间的关系,在集体中志愿者体会到团体凝聚力,从而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学校设置物质奖励或奖状等对优秀志愿者服务团队和个人进行表扬和赞誉,使其获得服务认可,也能够起到激励作用。

(五)创新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服务形式

在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对于服务形式的选择存在单一现象,沿用较为传统的服务方式,长此以往容易降低志愿者的行动积极性,也限制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发展,对此,应积极创新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服务形式。在志愿者服务活动宣传阶段,不仅要以社团形式进行招募,也要拓展宣传范围,由志愿者去往各个院系或专业班级进行宣传,直接面对面地为学生讲解志愿者服务活动,并采用视频、PPT等进行直观介绍,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志愿服务意识。在志愿者服务活动实践中,除了开展单纯的服务之外,也可以将志愿者的专业和服务活动相结合,利用志愿者的专业知识去帮助社会、帮助他人,提升志愿者服务质量的同时也可以带给志愿者更多满足感,调动其服务热情。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是社会公益事业的校园化体现,在以学生为群体的组织下让高校学生能够参与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有助于提升高校学生的道德素养水平,并有力推动公益事业的延伸与拓展。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开展,应注重发展性,对此提出促进志愿者服务活动的建议:政府与学校要提供有力支持、志愿者队伍要加强建设、干部要发挥能力作用、激励机制要合理设置、服务形式要优化创新,从而让学生获得锻炼、让志愿公益精神获得弘扬。

参考文献:

[1]佟京达.浅谈高校学生志愿者组织与管理[J].中外企业文化,2020(12):151-152.

[2]王俊峦.高校学生志愿者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时代金融,2019(26):145-146+148.

[3]李俊茹,张益民.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文学教育(下),2019(07):162-163.

作者简介:马多超,1999年9月18日,男,汉族,山东省日照市,本科,单位:曲阜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