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昱《东庄论画》对王原祁《雨窗漫笔》继承与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0-21
/ 3

论王昱《东庄论画》对王原祁《雨窗漫笔》继承与发展

刘钟熙

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王昱一生绘画专宗王原祁,未能另辟町畦,但在对王原祁的美学观发展上不可小觑。《东庄论画》是王昱所写的一篇追忆麓台、启发后学的随笔。本文以艺术比较学的视角来对比《东庄论画》与《雨窗漫笔》在文体、主题、美学观等方面的继承与发展,以研究王昱与王原祁的美学思想特点和形成原因。可以看出王昱最终虽没有跳出娄东画派的窠臼,但其已经一定程度上摆脱了王原祁极端摹古的思想。但令人可惜的是以王昱现存作品来说其并没有达到他说的“自我作古,自成家数”的境界。


关键词:《东庄论画》;《雨窗漫笔》;继承;发展


王昱一生绘画专宗王原祁,未能另辟町畦,但其在对王原祁的美学观发展上不可小觑。《东庄论画》是王昱所写的一篇追忆王原祁的随笔,而《雨窗漫笔》是王原祁美学生涯的总结,自然我们可以从两文中看出其中王原祁对王昱的影响和王昱对王原祁的思考。

一、《东庄论画》与《雨窗漫笔》的版本流传

由于王昱有身为清末“小四王”之一,故其画学思想的流传得以有迹可循。《东庄论画》(下文简称《东庄》)见存的版本最早记录是绘事晬编本(道光邹钟灵抄)依样壶芦山馆抄本,清代本还有光绪十六年刘氏藏修堂丛书刊版(重编本现藏于上海图书馆)、光绪间羊城冯氏刻本《翠琅玕馆丛书》(现藏于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清瘦阁读画十八种本(疑光绪二十六年(1890年))、四铜鼓斋画集刻本(道光刻、宣统刻)宣统元年(1909年)作者张祥和(1785-1862)1、民国本有民国五年[1916]南海保粹堂黄任恒重编《艺术丛书》刻本(存于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芋园丛书(1935)民国黄肇沂辑等等记载。

道光年间(1819)的棣香斋刊《娄东杂著·匏集》本和邹氏辑抄的《绘事晬编》是《雨窗漫笔》(下文简称《雨窗》)见存版本的最早记录,还有光绪年间冯氏辑的《翠琅玕馆丛书》《四铜鼓斋论画集刻》本、秦祖永辑的《画学心印》卷七、《论画辑要》等记载2

从版本上就可以发现历朝历代对《东庄》和《雨窗》的珍视。

二、《东庄》与《雨窗》的内容概述

(一)《东庄》的内容概述

《东庄》为清代著名画家王昱甲子(1744年)夏天所著。王昱,字日初,号东庄、云槎山人,自号东庄老人,江苏太仓人,王原祁的同祖弟弟,自幼学艺——“幼躭六法”3,二十岁左右向王原祁请教绘画之法——“年弱冠时,就正于家麓台夫子”1,并一生专于王原祁。冯金伯在《国朝画识》中评其山水“疏而不薄,淡而有致,笔意在云林、方壶之间”4

《东庄》是王昱追忆王原祁时有感而发——“追忆师傅,参以心得,偶有所触,随笔漫书,爰作论画三十则。”1记录了他对王原祁画学的理解和发展,也为了为后人解惑防止后人步入歧途——“学者由此参之,庶不为歧趋所惑尔”1

《东庄》全篇分三十一则,因为是随书漫笔,全书思维跨度大,所以笔者以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5的画论类型进行归类分析。

1.内容前三则是王昱对此前学画、悟画的经历和对王原祁的描述。

2.后还有画道论三则(十一则、十八则、二十四则)。

3.功能论一则(五则)。

4.创作论六句(九则、十则(知有名迹…便成名笔矣。)部分、十四则、十五则、十七则、二十一则)。

5.品评论两则(十二则、二十二则)。

6.形神论一则(二十六则)。

7.气韵论一则(四则)。

8.继承论一则(二十则)。

9.避忌论三则(十九则、二十九则、三十则)。

10.修养论四句(六则、七则、八则、十则(学画最要虚心…内自省察。)部分)。

11.章法论四句(十三则(作画先定位置…舒卷自如。)部分、十六则、二十五则、二十七则)。

12.笔墨论四句(十三则(何谓笔墨?…无美不臻。)部分、十七(运笔古秀…真笔墨。)部分、二十三则、二十七则(写意画落笔须简净)部分)。

13.设色论两则(二十八则、三十一则)。

(二)《雨窗》的内容概述

《雨窗》为清代“四王”之一的王原祁所创作。《雨窗》全篇共分十则。

1.创作论两则(三则(意在笔先…便为俗笔。)部分、十则)。

2.品评论一句(七则(子久则不…为鉴赏之助)部分)。

3.继承论一则(六则)。

4.避忌论一句(二则、三则(今人不知画理…不去而自去矣。)部分)。

5.章法论三句(四则、五则、七则(古人南宋北宋…须探索其搭配处。)部分)。

6.笔墨论一句(八则)。

7.设色论一句(九则)。

对比两篇文章的内容结构可以明显看出来王昱的行文及结构都与《雨窗》极其相似。都以行文目的开篇后逐条论述了绘画的章法品评笔墨设色等。

三、王昱的继承

《东庄》在成书之时,王昱就已经明说了这篇文章是追忆师傅时的心得,虽里面不乏自己的甘苦之言,但总的来说是以阐释《雨窗》代表的王原祁的美学思想为主。所以我们从中选择几处有标志性的观点进行对比研究

(一)成书原因及其教育因素

对比《东庄》第一则和《雨窗》第一则我们可以看出在《东庄》和《雨窗》的成文原因极其的相似——就是为了方便后人理解晦涩的绘画理念而将前人的观点加以自己的理解并阐释,也就是说成文目的都有教育功用,这是娄东画派对画派“正脉”的重视的表现。

(二)气韵、无形处

在两篇文章里,两位作者都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述章法和气韵气势等在画面中不能像线条色彩一般直接观察的绘画内在结构。王昱在第四则就开始对其讨论,其引用了使他获益最深的四语“奇者不在位置而在气韵之间,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1就王原祁来说绘画过程的初始就需“意在笔先,…先定气势,次分间架,次布疏密,次别浓淡,…便为俗笔。”3作画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定气势,气势就是画面表现出来的贯穿于全图中的气韵力量,也可以从中看出气势的重要性,画家对一幅画气势的把握是成就一幅画的基础。其中“龙脉说”就是王原祁对气韵或是说气势的详细解读。但也因此王昱也没有在气韵的问题上过多赘述,而是转向对无形处的解释。

王昱在第二十七、二十八则论述了“布局布景务须笔有尽而意无穷。”1意在达到画外有画的意境感。文中还有提到“元气磅礴,趋(超)凡入化,神生画外者,为翰墨中的上乘之品。”1此中的神生画外就是对无形处的描述。足以证明奇者不在有形处而在无形处对王昱的重要性。

(三)设色之法

在《东庄》中第二十八则“麓台夫子尝论设色…墨中有色。”1讲述的是王原祁认为在画面中水墨和颜色是互相独立又相互交融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而王昱则补充了王原祁的观点“作水墨画…墨中有墨。”1这是王昱对王原祁的观点续写的内容。而在第三十一则“青绿法与浅色有别…则入恶道矣。”1这更是对二十八则的深入补充。

《雨窗》第九则“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非成法之可定矣。”3意思是上颜色也就是和用笔用墨一样,可以弥补笔墨上的不足,使笔墨显得更精妙。现在的人不理解就将颜色和笔墨各行其事,和画面不相融衬,只能看见“火气”,让人讨厌。只有不着重其颜色而着重其气韵,让颜色发于气韵,宛如天然,不可以心浮气躁。至于怎么画出自然的效果,只有平常留心于自然,没有定法可取。

对比两篇文章对设色的描述,可谓如出一人之口。用色和用墨相辅相成、互相交融,明显是王昱对王原祁的绘画思想的延续。王昱也借与王原祁讨论的对话表现出了对其的理解和思考。我们可以再从王昱对理气趣的论述去理解王昱对王原祁的继承。

(四)理、气、趣

在《雨窗》中,“理气趣”是个值得注意的观点。王原祁运用了理学的说法来诠释了绘画中的美学,给绘画和理学都带来了不一样的活力。“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彼此合法。”3作画要兼得理气趣,没有理气趣就达不到精妙神逸的境界。所以需要在平稳中求奇趣,如绵里包着铁,虚实相生…,只要没有言外之意,就会说有粗俗气。王昱的解释也告诉了我们,为何被现代人重视的趣,在当时排在了末尾。6乃是王原祁以理气为根基才腕底能生趣。

王昱以理气与绘画的关系为切入点进一步诠释了人和理气的关系。“理气二字,人所共知,亦人所共忽。其要在修养心性,则理正气清,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然后可称名作。”1就是要修养心性,就能理正气清。其实践的重点就是要修养心性,而修养心性又和《东庄》前文的“学画者先贵立品”的观点相互呼应了。

(五)贯想自然

在王昱心中,真笔墨,胸中丘壑都是由对自然的观察和深思得来的。《东庄》中写道:“运笔古秀,着墨飞动,...云烟变灭间贯想得来。”1、“知有名迹遍(偏)访借观,嘘吸其神韵,长我之识见。而游览名山,更觉天然图画,足以开拓心胸,自然邱壑内融,众美集腕,便成名笔矣。”1虽然这种观点王原祁有所提及但提的不多,对于艺术体验阶段的论述王原祁的摹古思想还是占了大多数。在《雨窗》中只有第九则提到“至于阴阳显晦,朝光暮霭,....是在心得,非成法之可定矣。”3还有《麓台题画稿:仿王叔明长卷(武清三弟)》中可见:“有真山水,可以见真笔墨,可以发真文章。”4

四、王昱的创新

王昱一向以来被视为过为师法所拘,但不代表他只是成为了王原祁的“影子”而没有发展。在《东庄》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学画者先贵立品”、“自我作古,自成家数”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一)学画者先贵立品

学画者先贵立品是王昱在《东庄》里非常关键的艺术思想。王昱在《东庄》里谈到:“学画者先贵立品,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1意思是学画画的人贵在其人品,有好的人品的人,有一种正大光明的气度神态,文如其人,画画也是如此。这是对先贵立品的叙述。为什么先贵立品?其实从前文中就可以看出端倪。“作画以理气趣兼到为重”3,朱子道:“理则为仁义理智”11,而后王昱说“其要修养心性,则理清气正,胸中自发浩荡之思,腕底乃生奇逸之趣”1。证明立品——培养品德,修养心性对达到精妙神逸境界有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清代《芥舟学画编》中也说:“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

7

(二)自成家数

除此先贵立品的思想外,王昱还在对继承论这上面与王原祁的思想有很大差别,他提出了“自我作古,自成家数”的想法。这与王原祁的摹古思想相差甚远。1大意是只有以性灵使用成熟法度,达到“熟外熟”境界时,才可以不知不觉化境顿生,不受古法约束,自成一派。这对于在以摹古为风尚的娄东画派来说是极为难得的。但可惜的是就现有王昱的传世画作来看,他并没有打破娄东画派的窠臼。因此后人对其评价也是过为师法所拘。


(三)绘画六要

还有一点,王昱提出了六个绘画要点,可以视为王昱绘画理论的总结。第一个是对气势的描述,要求气势和骨力古典雅致,二是神韵要求秀美脱俗,三是用笔用墨洒落有致,四是位置富于变化而笔有尽而意无穷,五是设色高贵华丽。这六要不但是对其自身绘画思想的总结,也呼应了其成文的教育目的。为了指导其后学得以行于正脉。

五、总结

总的来说,王昱最终虽没跳出娄东画派的范围,但其已经在王原祁的摹古风尚上有了一定的突破,要求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东庄》无论是在在成文的教育功用,还是在章法、气韵、无形之处、设色用笔用墨、理气趣、贯想自然等方面,都在观点继承的基础上对《雨窗》进行了一定的补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比如:学画者先贵立品,自我作古、自成家数,绘画六要等。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乾隆年间能在以纂修《四库全书》为名的毁书运动中存留并在后世反复刊印,也足以证实后世对其重视。在其独立的价值之余,《东庄》也对后世研究四王思想、娄东画派留下来弥足珍贵的资料。


六、参考文献:

1 潘运告.清人论画[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2 张玥.王原祁《雨窗漫笔》的思想形成与版本流传[J].艺术评鉴,2017(09):39-41.

3 王昱.东庄论画[M]//冯兆年.翠琅玕馆丛书.[M]刻本.羊城.光绪

4 冯金伯.国朝画识.[M].

5 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6 徐水平.王原祁的笔法与义理[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7 沈宗骞.芥舟学画编[M]//

作者简介:刘钟熙(1996—),男,汉族,籍贯:广东清远人,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国画,研究方向:花鸟,邮编:710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