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化学史融入高职化学教学的应用路径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4
/ 2

中国化学史融入高职化学教学的应用路径探究

张宝玲 王国青 葛彩霞

山东化工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1000


摘要:化学是机械、卫生、材料、农业、医药、食品和环境等专业的基础。它也是中等职业院校理工科新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职业教育将人文学科融入课堂教学与实践,将“课程思想政治”合理融入教学,是党和国家对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在教育教学领域,我们应该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新中国历史和中国工业科学史。学习中国化学史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习化学,而且可以通过课堂教学播下中国文化自信的种子。

关键词:中国化学史;高职化学教学;应用路径

1我国化学史教育的现状

1.1 教师对化学史的影响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化学史课程的设置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倡导、实验、规范,到大多数学校的淡化。在我国中学教育实践中,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学科内容的教学已成为科学教师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科学史教育。同时,大多数教师缺乏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的教育,因此科学史教育还没有形成大的氛围,更不用说进入被大多数科学教师接受的课堂。当我们的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时,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可以说他们缺少科学史课程。

“教育者先受教育”,如何提高未来化学教师的科学史素养,使广大化学教师接受科学教育,最大限度地走进课堂,已成为当前师范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传统的《化学史》课程不仅教材复杂,而且教学方法单一。它只注重向学生提供一些科研成果的史料,忽视化学史上科学发展的过程,轻视科学思想和方法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在考试中依靠死记硬背。由于他们不知道化学史教育的价值,而且它只是一门选修课,因此,很少有师范生对化学史感兴趣,化学史已经成为一门颇受欢迎的学科。当前,为适应国际科学教育的新发展趋势和国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我们认为高师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化学史”和科学史的教育,迫切需要对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系统的改革。

1.2化学教材中对化学史的处理

化学课程与化学史教育内容的整合体现在各个层面,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倡导、课程标准的规定、教材的整合和课堂教学中的体现。一方面,对科学家的描述主要基于传记资料;在介绍科学发展时,突出科学家个人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对发展的描述主要是用简明的语言描述相关的概念和发现;科学发展的背景涉及较少。另一方面,在化学史内容的呈现上,不同的教科书以二手材料为主,辅以相关科学家的照片(肖像)或过去科学家使用过的仪器和实验设备的图表,帮助学生感受科学家在历史上的研究过程和地位。

在分析的多个版本的教科书中,对科学家的描述仅限于对国籍和年龄的简单描述,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对科学家形象、个性特征或相关故事和轶事的描述。国内化学史教育中关于科学家的案例研究不多,大多侧重于科学研究本身和科学家非凡的素养,强调科学家的个人才能和勤奋,往往给人以进取和陌生的印象,很少介绍科学家的“人性”。然而,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一流人物对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可能在于他们的道德品质,而不是简单的智力成就。”

化学在近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概念、规律和理论。教师应着眼于现代,多渠道探索提高中学化学教师科学史素养的途径和方法,以化学发展过程为线索,将教材内容划分为不同的主题和不同的教学模块。将化学史内容纳入教科书时,不能只注重对内部历史的描述,而忽视了对外部历史的介绍。

2中国化学史融入课堂教学的途径

2.1教研共建教学资源

依托教研室成员的集体备课,集思广益,教研成果共享,建立教学资源库,是中国化学史进入中高职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中国化学史史料资源分散,常见经典案例少,缺乏专门人员进行收集整理。教学资源的开发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教师很难单独完成全面、可用的中国化学史教学资源。要依靠教研室成员讨论备课,共享教案课件,共同提问,只有解决问题,才能深入挖掘出一套综合,,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国化学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2.2以学生为中心创设精品课程

当前,虽然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信息媒体相对发达的时代,但他们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了解不多。主要原因有:第一,中、高职院校学生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状态,年龄偏小,没有更多的机会和丰富的经验去认识世界;第二,大多数学生只关注新闻热点、娱乐八卦和网络游戏,很少关注现实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利用中国化学史课程资源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达到所有学习者的有效参与和关注学习内容的目的。例如,尽管中国在一些新金属和新材料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一些新金属和新材料的应用领域相对狭窄,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学生对这些新技术既不感兴趣,也不完全理解其背后的重大意义,因此在课程设计中应予以关注。我们应该选择容易理解的案例,比如中国著名科学家侯德邦发明了侯德邦制碱法;或者选择比亚迪王传福在艰难中不懈发展中国电池产业的传奇历程。用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转化能力、整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展示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

2.3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金课”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一个新的、多样化的、不受时空限制的中国化学史教学资源。 化学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既有严格完整的概念原理,又有精细化学实验。教师可以根据课程格式制作微型课堂短片,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化学史。例如,当谈到金属铜时,你可以制作一个10分钟的关于青铜器“过去和现在的生活”的微型课程视频,展示我们古代人民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广度和深度。回顾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辉煌历史,结合青铜器骨架由厚到薄的过程和图案的逐步简化,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还可以展示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构建中国化学史时,必须注意克服“怕新技术”和“新技术万能”两种倾向,做到“内容为王,技术为辅”,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中国化学史的融合与创新。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上,从“以学生为中心、以成就为导向”的理念出发,探索适应性强、普及性强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

结束语

做好中高职教学课程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中国化学史融入教学,不仅要着眼于课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新标准、新理念,同时也要凝聚教师的集体智慧,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还要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和课外活动的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内容,与中国化学史有机结合,使化学史不仅仅是一部历史,更突出其在全面、科学、有序教育中的作用,提高中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能有效提高新时期中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实现知识转移与价值导向并重,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化学课程长期隔离的“孤岛效应”,将中国化学史融入教学,成为日常化学教育教学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背景下有机化学教学融入思政元素的改革初探[J]. 刘雄伟,李嘉欣,石慧,周英. 广东化工. 2021(10)

[2]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实施路径探析[J]. 周晓飞. 才智. 2021(11)

[3]中国化学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吴晗清,陈豆,任丽娟. 化学教育(中英文). 2020(21)

[4]价值引领融入“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的课程思政建设[J]. 马亚鲁,马骁飞,田昀,秦学,高洪苓,刘华姬,鲁凡丽,王晓东,王兴尧,李丹峰,王建辉. 大学化学. 2020(08)

[5]信息技术与化学课堂教学模式整合的思考[J]. 倪瑞丰. 数理化学习.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