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实施校本课程 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05
/ 3

构建实施校本课程 助推学校科学发展

翟剑生

江苏省泰兴市蒋华小学 22544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学科课程标准中对教材的编写也提出“根据《标准》编写的教材占教材总量的80%-85%,其余15%-20%留给地方教材及学校教材”。这一课程管理政策的改革,使得中小学校本课程这一新生事物应运而生,显现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发展态势。但与此同时,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学校教育已由素质教育时代迈入核心素养时代。学生的培养、教师的成长、学校的发展都迫切需要高质量、个性化、科学化的校本课程紧密配合国家课程的整体实施。当然,校本课程建设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国家对于校本课程建设也没有出台明确、具体的要求。但严谨、科学、合理、规范应该是必然要求。我想就自己在校本课程建设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谈些点滴体会与感悟,以飨读者。

一、校本课程建设要有明确的目标

我们的校本课程必须体现时代精神与教育属性,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精神、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养,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 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校本课程更多的是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所以其目标指向必须明确,校本课程体系的建构与课程内容的安排必须锁定课程设置的目标。紧紧围绕目标予以建构与实施,这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前提条件。

二、校本课程建设必须在综合性中凸现个性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虽然强调学科的渗透与课程的综合,但应试教育的“怪”性作用和现实,事实上使得我们的课程改革难以突破“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而校本课程建设的环境是良好的,在很大意义上并不受应试教育的约束,表现出与生俱来的综合性、素质化。但是,扫描当前校本课程的建设,不免让人多少有些缺憾。“人云亦云”、“鹦鹉学舌”者居多,却不知这种做法有悖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良苦用心”。校本课程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学科综合下的自身个性的张扬。我们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把学校特色建设作为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让学校特色建设走进课程,这样,既能让学校“特色”得以凸现与传承,又使得校本课程“校本”性得以发展与完善;既能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获益,又让学校在“校本课程”中崛起。我校一直把“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作为我们的办学理念。艺术教育是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与视觉形象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对艺术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基本素质与能力的一种反映。因此,艺术教育有其他任何学科教育所无法替代的育人功能。我们的校本课程把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作为一个课题提出并进行尝试。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可行的,而且与以人为本的新的教育观是完全一致的。

三、校本课程建设要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

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但是受应试教育大环境的影响,“素质教育喊得惊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的现象比比皆是。应试教育最终必将被素质教育所取代,这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一方面,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加速到来,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着更为伟大、更为艰巨的任务,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加快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发挥应有的作用和优势;另一方面,基础教育的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进展和成效同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如不及时有效地解决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就无从谈起。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决定着各科教学的学科本位将会在今后一段时期存在,而校本课程的建设面临着空前的良好发展机遇,我们应该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要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体现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以适应学生终生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特点,首选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学会学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在实践中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在实践中创新。例如: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说茶》,组织学生深入开展“茶庄”参观、访谈、上网查询等系列活动,以茶文化为主题,了解茶的起源,茶的种类,茶的功效。在丰富的生活实践中,学生认识了龙井、毛峰、碧螺春、铁观音、苦丁茶、银针、乌龙茶、雨花茶等,对每种茶的特点都能流畅地介绍。在实践中,他们了解中国的茶文化,学茶道,说茶趣,每人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个性得以充分张扬。

四、校本课程要具有灵活性与发展性

校本课程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灵活性与开放性。其一表现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校本课程的内容选择除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外,可以是学科间的碰撞与整合,也可以与学科内容毫无联系,按照各校实际,因地制宜,重新开发新的课程内容。其二表现在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上,既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家庭,甚至可以走向社区;可以全校同时进行,可以以班队形式组织开展,甚至可以以小组形式进行实施;可以利用在校时间,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时间。校本课程的组织实施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创造性地组织实施。在校本课程建设的进程中,要通过对学生的评价给学生以发展的动力,即评价方式的多元化应为学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校本课程的建设应打破学科本位的禁锢,课程内容的设置要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绝不能固步自封,作茧自缚,跳不出自己的框框,要正确处理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对已形成的好的传统要用发展的眼光待之,用扬弃的方式方法待之。对尚未取得成功的做法要不断改进,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持之以恒,对取得的成果要加以总结与提炼,以谋求新的发展。有时,校本课程的实验过程,更要有利于学生的探索、实践与成长,即使没有结果,但同时让学生体验失败与挫折,也让学生从失败中感悟成功背后的艰辛。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本身就是校本课程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实施方法。

五、校本课程应具有活动性

“活动”一词意为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行动,可以这样说,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般来讲,活动有生产劳动、科学实验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但是受年龄特点、社会阅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知识结构的影响与制约,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其活动方式、目的有别于社会公民,这是一个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是一个能让学生在接受教育和参与学习中各方面不断得到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让学生发展个性,完善自我的过程。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素质主要是在活动中形成的,活动结构决定人的素质结构,而人的素质水平则取决于个体参与活动的主体能动性。因此,校本课程的实施应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实施。让学生以活动的方式参与其中,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获取、成长。

六、校本课程应具有愉悦性

新课改强调学生的学习要以兴趣爱好为动力,这就要求我们的校本课程,要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氛围。让学生通过活动的开展充分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并能让这份愉悦变成主动参与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学生已有的生活与生活经验,因此校本课程内容的选择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能结构,应该巧妙科学地设计、精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内容、活动形式,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实施教学。

七、校本课程的实施应追求有效性

校本课程必须追求极高的效度。因为效度是校本课程的第一生命。这也是评价校本课程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校本课程效度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一,课程目标是否明确。其二,课程内容是否贴近学生实际,是否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三,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否把握学生的注意之门。其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否积极主动地参与。例:我校五年级开发的校本课程《小河的昨天、今天 和明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小河出发,采集数据,了解引发生态环境的变化诸多因素,环境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这种校本课程,由于贴近生活实际,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意识大大增强,环保教育让学生终生受益。

八、校本课程的实施应具有可行性

校本课程的建设必须做好大量、细致的前期准备,从课程性质的界定到课程价值的论证,从课程体系的规划到课程内容的选择,从课程实施的过程到课程实施的评价,都应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追求时尚,好高骛远,不求实际,盲目决策,否则将适得其反,产生意想不到的负面影响。

九、校本课程建设应具有多元化意识

校本课程所追求的是尽可能高的教学效应,这就要求我们在单位时间内,让学生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量。我认为校本课程最有效的途径应是追求课程目标的多元化,即校本活动过程应起到“一石多鸟”的效果。例如:我校在六年级校本课程中设计了《黄桥烧饼》这一课题,让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实地造访,调查有关黄桥烧饼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既能了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以黄桥烧饼为纽带与我军结下的军民鱼水情,又能让学生通过黄桥烧饼节感受如今的黄桥烧饼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黄桥烧饼未来的美好憧憬。通过这一主题的学习,学生既了解了黄桥老区的光辉历史,又了解到黄桥烧饼给今天的黄桥人民带来的巨大经济效益;既让学生感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又激发起学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既让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学习方式,又培养了学生与他人的社会交往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程实施中学会生活、学会交往、学会学习。

校本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系列讲话精神、重要论述为指针,乘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东风,开拓进取,扬帆远航,以校本课程建设加速推进教育转型升级,促进学校大踏步协调可持续发展。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