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16
/ 3

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研究

刘昕 公言军

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温州 325000

摘要:本课题是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研究-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职业院校中立德树人的任务内容以及实现途径:坚持 “五 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机制。高校思政课教师明道、信道是立德树人的关键,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的实践创新,自然成为一个好的选择。大学生自己作为主体进行道德实践,学校提供指导和一定的平台,学校进行相应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创新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相关课程的相关实践配套活动,使学生在研学过程中亲身体会、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反思提升。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发挥引领督导作用。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立德树人;实现路径研究

《礼记·大学》谈到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立 德”一直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教育文化精神之一。可见,“立德”是人生追求的核心目标,“树人”则更具有长久性、艰难性以及深远性。“立德”是“树人” 的重中之重,“树人”是“立德”的价值旨归。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国家层面的教育导向。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明确和发展了“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与使命,重申立德树人在教育发展中的地位。这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并且正不断发展出符合中国国情和未来发展需要的现代内涵。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018 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讲话时强调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也在《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 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想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明确具体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内容和怎样去把任务落到实处,建立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立德树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职业院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项目,关键是达成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所谓“立德”,即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所谓“树人”,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所谓“立德树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武装学生头脑,加强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注重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顺应时代发展,新时代大学生成长于全球化、网络化的信息时代。信息传播速度之快、传播范围之广,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独立、价值追求多样、可塑性强。面对多元思想观 念的冲击,要引导学生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21 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对人才表现出了高度重视。谁抓住了人才,谁就能够占领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在国际事务中拥有更多话语权。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始终秉持着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这充分显示了国家对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视。教师有师德、医生有医德,各行各业的工作者只有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恪尽职守,遵守职业道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才会充满希望。

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着谁培养、培养谁以及如何培养这一中心,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工作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以立德树人为教育的中心环节。因此,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总之,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同时进行体育和美育,增强劳动教育。职业院校中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一、加强教师队伍道德建设与对立德树人的研究

立德先立师,正人先正己。教师的信仰信念、师德师风是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底色。思政课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具有良好的理论素养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时刻牢记思政课教师自身的职责,强化使命意识,课堂教学、社会生活中讲正气,传播正能量。学生面对信息海量传播、舆情瞬息万变,不时会提出的各类问题,例如腐败问题、环境问题等,对此教师要采取不回避、不掩饰,正面应对的态度。运用唯物辩证法、唯物史观加以分析和评述,给学生以令人信服的引导和 回答。“精师易求,人师难得。”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担任思政课的教师应当具有强烈的政治素养与情怀,保持思维的创新性,积极拓宽自身事业,严于律己,人格要正。思政课教师应当正确认识自我,引领学生思维,锤炼学生品格,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不仅要保持政治清醒,具有家国情怀,为国育人而且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定政治立场,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基础上,扩宽国际与历史视野,既要高屋建瓴,也要联系生活实际把问题讲清楚,说明白,真正让思政课入脑入心入灵魂。更重要的是,思政课教师要严于自律,用高尚的人格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进而才能实现“爱其师,信其言, 则循其路”的教育目的,最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也具备了优良条件。

  1. 把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课程思政不仅是一个部门事情,每一个部门,每一位教职工都有责任。课程思政强调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方面,纵向需要层层激发动力、形成共识。教师把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春风化雨。

三、红色精神与高校立德树人协同融合

红色基因传承文化基因,红色信仰、红色文化、红色精神等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精神血脉之中,为实现中国梦凝神蓄力。讲好红色故事为着力点,教师应增强思想精神血脉之中,为实现中国梦凝神蓄力,讲好红色故事为着力点,教师应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着力提高学生的知识厚度、能力深度和素质宽度,促进学校德育工作,提升育人时效,比如,在思政课中开展讲座,弘扬红色文化,邀请老红军走进校园为学生演讲; 也可以利用浙江省的革命景点、纪念馆,组织学生实地参观游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提升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实效性。

其次,丰富育人体系,拓展树人高校应积极探索自身的特色发展模式,如将红色故事融入主题团日活动、青年大学习、青年微公益志愿服务等活动,通过“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教育实践活动构建学校文化体系、红色文化阵地、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体系,实现多形式育人、多通道树人,促进高校内涵式发展。

最后要拓展校内实践平台,通过校内设立师生教育文化艺术节;创建马列主义社团;办好新媒体网站、道德讲堂,让学生参入进来,发挥他们的等。

四、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探索网络育人平台

互联网是一个社会信息大平台,对人们获取知识、认识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高职高专院校应趋利避害,结合学生和专业特点,加强“互联网 +”平台的应用,促进立德树人教育走向信息化、现代化。一是建立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立德树人教育网站,占领网上教育阵地。二是及时更新网站 内容,传递科学知识,讲好中国故事。三是引导教育教学名师、优秀辅导员参与校园立德树人文化建设,在高效、互动的活动中,有效开展网上立德树人教育。

  1. 寻求社会合力帮助大学生进行道德实践

大学生自己作为主体进行道德实践,学校提供指导和一定的平台,学校进行相应实践平台的建设工作,创新思政课程、专业课程等相关课程的相关实践配套活动,使学 生在研学过程中亲身体会、动手操作、主动探究、反思提升。在网络上。网络并不是法外之地,帮助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搭建和完善,保证言论自由的同时注意言论合法。寻求社会合力,大学生未来进入社会,大学培养社会的预备人才。具备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与品行操守的大学生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契合国家、社会发展的需要,将个人理想与人生价值的实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对社会发挥重大效益。基于此,社会帮助大学生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是可取的。

六、建立和完善评价机制,发挥引领督导作用

在我院,一是成立立德树人管理育人机制,即成立由院党委领导、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思政教育者为主、全体师生参与的教书育人体制机制,做到主体明确,全员参与,责任清晰。二是挖掘校内外资源,实施校内校外配套育人机制,形成立德树人教育合力,通过学校、家庭、社区、街道、社会、国家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到资源共享,全程、全方位育人,达到立德树人无死角。三是制定科学适用的评价机制,注重过程性评价,注重多元化评价,注重质量性评价,正确引导立德树人工作的实施,科学督导立德树人工作的落实,引导教育回归到立德树人的初心和使命。

总之,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扎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贯彻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能够解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而且能够为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因此,研究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使命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有利于丰富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论述的探讨;有助于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实践的认识;有利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创新性;党和国家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全方位。这一过程中需要我们不断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和实践的认识,并不断从实践中寻找落实思想政治工作的办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 第三卷,第 36 页 .

  1. 习近平 .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6-12-9(01).

  2. 田歧瑞,黄蓉生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红色基 因论略 [J]. 西南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15

[4] 习近平 .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议上的讲话 [N]. 人民日报,2018-5-3

[5] 孙树彪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立德树人” 研究 [D]. 长春:吉林大学,2019.

[6] 温向娜 . 红色基因传承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研究 [D]. 南昌大学,2018. [7]康雪,廖金香.论习近平关于高校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和时代诉求[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01):60-62.

[8] 张群,厉晓妮.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思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5):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