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1-25
/ 2

浅析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何萍

青海省中医院,药学部,, 810000

摘要:目的:对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使用过程当中的效果以及常见的不良反应进行探讨分析,并且对其防治措施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9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病人,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把本次所选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A和B两组,每组内45例病人,对A组内的病人采用临床当中常规的方法应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B组则是依据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当中所出现的不良反应,采取防止措施进行治疗。最后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的状况。结果:通过对两组内的病人应用不同的治疗措施以后,B组的治疗效果要远远高于A组的治疗效果,两组之间进行统计学分析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在应用不同的措施以后,A组内病人所发生不良反应的人数要远远高出B组,两组之间进行的统计学分析,具有统计学的重要性(P<0.05)。讨论:对于在如今的临床当中,使用他汀类药物必须要根据在临床当中所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情况的发生,既可以提高患者的医疗效率,还可以对患者的生存质量加以提高,并且从中也可以发现,对于使用他汀类药物,必须要根据在临床当中所产生的其他不良反应,采用一定的防治措施的使用价值。

关键词:他汀类药物;应用效果;不良反应;防治措施

他汀类药物对于减少人体胆固醇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他汀类药物主要是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起来的,主要用来防治原发性高胆固醇血液病,由于其突出的效果,从而减少了冠心病的高死亡率和发病率,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与关心[1]。如今,他汀类药物主要用于临床诊断高胆固醇血液病、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症以及血管狭窄等,并能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暴发,对器官移植后的移植排斥反应也有助于减轻病情。由于他汀类药物的应用广泛,因此人们需要关注对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了用药的安全与可靠性。为此,本文将介绍他汀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和预防方法,以解决病人心中的焦虑。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90例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病人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把本次所选的90例病人随机分为A和B两组,每组内45例病人。A组当中男性患者25人,女性患者20人,其中年龄最小的为36岁,年龄最大的则为61岁,平均年龄约为(41.2±6.3)岁;B组当中男性病人24人,女性病人21人,其中年龄最小的37岁,年龄最大的60岁,平均年龄约为(40.2±4.3)岁。本次研究已报备相关部门的许可,所选的病人对于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把上述两组病人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具备可比性。

    1. 方法

      1. A组的治疗方法

对A组内的病人主要依据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说明书或者按照医生的指导,去服用药物进行治疗。

      1. B组的治疗方法

对B组内的病人依据病人服用他汀类药物后自身所产生的不良反应,所采用针对性的防止措施,具体内容如下所示:

首先要合理减少为患者口服药物的用量:在临床当中,为患者口服他汀类药物时,临床医师必须根据患者本身的身体情况,进行合理安全的用药,也可以先从小剂量进行口服,但是在为患者口服药品的过程当中,必须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身体情况,并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当确定患者无不适情况之后,才能合理的对药品的口服用量加以递增。在给患者服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当中,医生必须严密监视患者对口服药品的使用情况和不良反应,以避免药物风险的发生,以便对治疗的安全性做出合理的提高[2]

其次是要及时观察患者本身的特点,在临床使用他汀类药物的过程当中,必须全面的掌握患者本身的疾病特点及其生理情况,要特别重视那些同时伴有其他慢性疾病甚至有药物病史的患者,因为这类患者在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时候,是最易产生不良反应的群体[3]。所以,针对这些人群要适时的加以咨询,并多询问一些有关使用药物过程中的情况,如果患者发生了不良反应,要嘱咐患者及时的终止口服他汀类药物[4]

    1. 观察标准

在对病人的治疗效果评价上面,可以分为有效、无效;在对不良反应的评价上面,主要就是一些过敏反应、肌肉反应、一般反应、肝脏反应等。

    1.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22.0软件将经过统计学研究所获取的数据和结果,运用统计学分析处理,所得到的统计数据以( x±s )公式来分别进行表达,用t公式来对计量数据和资料进行检验,计数数据的检验则是通过x2,得到的结果差异在统计学中有重要的意义(P<0.05)。

2 结果

2.1 对两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评价

在B组当中有效的人数高达43人、无效人数2人,总有效率高达95.56%,A组当中有效的人数只有33人、无效人数12人,总有效率只有73.33%,两组之间的总有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状况进行评价

在A组当中出现过敏反应的3人、肌肉反应的1人、一般反应的5人、肝脏反应的2人,总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24.44%;在B组当中出现过敏反应的1人、肌肉反应的0人、一般反应的2人、肝脏反应的2人,总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为11.11%,把两组之间的不良反应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结合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依据他汀类药物在临床使用当中所产生的不良反应,采取具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可以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状况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此类治疗方法在临床当中的推广以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君实,李月敏,曹雪滨.他汀类药物不良反应评价及有效应对[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18,17(11):877-880.

[2]宋媛媛,杜丽萍,王蕴怡,李翔,梁洋.他汀类药物在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产生机制[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36(01):174-177+182.

[3]赵晓玲,王明.我院他汀类药物用于降脂治疗中的不良反应185例分析[J].中国药房,2016,27(02):204-206.

[4]张冰,王莉莉.他汀类药物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3,40(05):560-564+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