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左与右:社会民主主义的凤凰涅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06
/ 4

超越左与右:社会民主主义的凤凰涅槃

———评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

1.鲁楷 2.王昕迪

1.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公共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2.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学术硕士研究生 海南省海口市 570228

摘要20世纪70年代,工业化国家的“福利共识”逐步瓦解,传统社会民主主义遭到质疑,其危害波及到了福利国家。“第三条道路”的思想主张出现在危难时刻,迅速占据了主流思想。不仅成为了当时的社会思潮,在当今各国的福利改革、政策制定方面依旧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本文针对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对书中“第三条道路”理论框架的创新点进行梳理,反思当今社会政策的改革思路,同时通过对于现实实践的问题探索,对本书进行客观评价。

关键词:社会民主主义 第三条道路 书评

安东尼·吉登斯所著《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自1998年出版以来便引起了学术界的热烈讨论。20世纪末期,左派和右派均无法拿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在两种派别无休止的争论中,“第三条道路”作为应运而生的新思想,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为处于发展困境的国家指明了光亮,影响深远,指导了美国、欧洲多数国家的政治实践。吉登斯表示,“第三条道路”具有整体性、全面性和启示性,其内涵与外延具有社会民主主义治理的普适性。时至今日,“第三条道路”仍然经久不衰,树立了政治理想主义的丰碑,真正代表了社会民主主义的凤凰涅槃。

  1. 创新:治国理论的超越构想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共分为六章,第一、二章提出了“第三条道路”理论背景和社会面临的风险挑战,第三、四、五章,作者将“第三条道路”在政治、经济、生态方面的超越构想,全面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将国家治理的不同方面分章节论述,框架条理清晰,观点阐述逻辑缜密,是现实取向上更具理论超越意义的经典著作。

  1. 新的风险挑战

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作者分别将20世纪后期的理论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了概述,从而论证了“第三条道路”提出的必要性。首先,作者先从所处的社会背景谈起,在传统社会民主主义衰落的背景下,厘清之前陈旧的社会民主主义与当今社会新自由主义的观点与概念。在他看来,无论是传统的社会民主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因为其观点的漏洞,而对社会带来了损害。对于社会民主主义未来的命运,其是否还能够作为一种可借鉴性的政治思想,作者认为只有社会民主党人清醒起来并为之行动,从根本上加以改良,创造一种前后一致,具有全面性的政治框架,才能适应全球化的浪潮。由此,作者决定为社会民主主义的未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于是,社会民主主义在阶段性反思下开始复兴,他们将“第三条道路”作为指导思想和政策制定框架,力图做到超越“左”与“右”。

第二章,作者则开始讨论社会民主主义未来所要面对的种种挑战,他将其概括为五种两难困境,即全球化的威胁、个人主义的转变、左派与右派之争、政治的行动主体和生态问题。吉登斯作为制度主义者,他将风险社会解读为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阶段,例如:在他的另一本重要著作《失控的世界》中,他也证实传统工业社会的外部风险,可以通过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保险制度加以解决。而随着现代化的发展,人为风险开始出现,产生的风险具有自反性和不可预测性,对于风险的蔓延也具有不可预测性。不论“左派社会主义民主道路”,还是“右派资本主义道路”,在面对全球化、个人主义和生态问题等阶段性新风险的挑战时,由于不确定的风险、风险应对经验的缺乏,导致困难重重。当生态保护、社会平等、权益维护等具体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社会民主主义已经丧失了用来回应的思想策略。那么,具体应当怎样来回应这些风险挑战?作者随之引出了政治路线、福利思想和社会框架等一系列价值观念和具体措施,力图面对新的风险挑战。

  1. 新的政治路线

随着冷战时代的过去,大多数国家所面临的不是来自敌国的外部战争,而是国家的内部问题,如何增加政府的合法性,吉登斯认为,重铸国家权威,使得国家获得信任和合法性的途径在于通过政治改革使民主制度的民主化。于是,第三章作者针对国家与公民社会的问题,从政治层面为政府出谋划策。

吉登斯认为,培育良好的公民社会是推行民主制度的重要条件。当代社会需要民主制度来补充传统选举制度中的不足,在风险社会来临之际更需要公民参与,共同界定风险。在对于权力问题的处理中,吉登斯认为,不能一味地讲究权力分散和下放,只有将权力适当“向上移交”,才能保证不发生社会分裂的情况。所以,国家在政治改革中应当同时做好向上民主化和向下民主化,用全球性的眼光来看待问题,向下民主化应当推动公民的广泛参与,营造良好的公民社会氛围,让公众参与到政治生活当中来,行使公民手中的民主权力。相应地,通过向上民主化,由政府和市场制约公民社会,防止其造成因权力过度而造成政治的无序性。总的来说,吉登斯希望在政府、市场、公民三个社会构成的的主体中,寻求三者的平衡,以此来维护公民社会的稳定运行。

除了国家与政府民主问题的这一“大家”,吉登斯也将视角拓展到了社会基本组成——家庭,这一“小家”,主张不仅要建立民主的国家,也要组建民主的家庭,重视民生幸福。要用一种政治策略使社会中的家庭能够面对婚姻和子女抚养的生活困难,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家庭中的首要矛盾,则为两性矛盾,由不平等所造成的冲突严重影响家庭的和谐。所以,主张两性平等,推进家庭民主化进程,也是促进社会团结的有效途径之一。家庭中人人平等,独立自主,不受暴力的约束,家长可以适当捍卫自己的权威,但每一位家庭成员都应当享有共同协商问题的机会,从共建民主家庭,逐步发展为民主社会。

  1. 新的福利思想

20世纪末,福利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着道路选择的难题,在书中的第四章,吉登斯针对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上的弊端进行了一定的调整,提供了观念、概念、主张等多方面的改革思路,可谓是“第三条道路”中社会福利思想的精华,直接影响了英国工党政治领袖布莱尔的执政理念,成为英国社会保障政策改革的主要思想。

  1. 观念上的调整

吉登斯摒弃原本具有“福利依赖”隐患的传统福利思想,开创性地提出“无责任即无权利”的新观念,改革福利分配的方式。在吉登斯看来,权利和责任是统一的,在享受权利的同时要履行义务,社会福利制度不是能够惠及所有大众的保护伞,应当通过保障大多数人的福利来树立一种共同的道德,只面向穷人发放的社会福利,长此以往必然会导致阶层间的分化,激发阶层矛盾对于穷人来说,国家有责任为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提供必要的帮助。然而,个人更要积极寻找机会,改善自己的生活境况。当然,作者认为当前福利国家并不意味着要被消解,而是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思索重建福利国家制度的新方案。”

  1. 概念上的调整

吉登斯将原有“福利国家”的概念进行调整,提出“社会投资型”国家的新概念。他从养老和失业两个基本领域进行探讨。首先,强调把资金引向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用于解决失业问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养老金制度方面,与近年来的政策导向一致,早在20世纪末吉登斯就提出了废除固有退休年龄的想法,将老年人看做社会资源而不是社会负担。其次,改变现有自上而下的传统分配方式,使福利分配更加符合福利社会的要求。再次,福利分配不应当局限于政府之中,应当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避免权力的集中,对此,作者对福利国家做了结构方面的调整,而着重于与其他结构的合作,让多元主体参与社会福利的发放。最后要扩展社会关注对象,确定关注重点,不仅关注富人,更关注穷人。

  1. 主张上的调整

在福利提供方面,吉登斯提出了“积极福利”的主张,认为福利的分配不能处于被动的状态,应变被动为主动,提升人们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福利的发放不应等到风险发生才进行事后补救,应在发生前进行事前预防。”呼吁福利国际上重视风险利用,将风险看做一种积极的资源,看作促使人们奋发向上的动力。在参与主体方面,积极社会福利的主体应从国家主导到主体多元化,与培育公民社会相结合,尽量发挥个人、家庭和民间社会组织的责任和作用,确立其在社会福利的合作关系,共同承担资金筹集的责任,以求达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为消除社会间的不平等,吉登斯提倡增加阶层间的对话,通过教育培训缩小阶层间差距。

  1. 新的国际关系

吉登斯认为,在迈向全球化的时代,社会民主主义应该建立合作包容型的新社会关系,制定一种普适性的政策框架,以实现对于世界各国的有效治理。在风险社会到来之际,面对全球化的问题时,不能仅仅依靠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的力量从中协调,而是应逐步树立世界大同的国家观,联合民族国家共同治理,在全球的范围内展开对话,共同协商应对全球风险的解决方案。

针对五个两难困境中,全球化导致的社会、经济、技术的变迁和由此而来的人为风险,对于经济风险来说,经济风险一旦爆发,其危害从来都不只牵扯单一的国家,事关国际合作和国际贸易,其消极影响具有连锁反应,需要世界各个民族国家联合起来,共商经济合作,抵御经济风险。反观影响人类生存环境的全球生态风险,由于科技发展引发的环境破坏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核辐射、光污染、噪声污染已经一步步损害着现代人的生活,由于世界各国共处一个地球,全球环境问题事关人类社会的生存。此类风险随着现代化发展而愈演愈烈。针对此类风险,吉登斯认为不应只局限于关注专家的意见和看法,而是把决策者同专家之间的协商变成公共讨论。

  1. 反思:社会政策的改革思路

《第三条道路: 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一书不仅仅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政策革新中应运而生的政策指南,它也是具有预见性意义、可借鉴性强的行动纲领,在当今社会,仍然拥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从政治治理、经济治理、生态治理的方面,让执政者反思社会政策改革的新思路。

第一,在政治治理方面,“第三条道路”致力于推动制度民主化,培育自由民主,充满活力的公民社会。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发展日趋完善,电子政务也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众多渠道和窗口,人民作为公民参与国家事务,政府通过它与群众进行及时地沟通。政府评价、信访沟通治理主体多元化发展,人民享有参与国家治理的权利,政治制度才能更趋向于民主化。但我们仍要意识到,目前中国依旧存在参与渠道不畅,参与积极性不足,人民监督政府的职能形同虚设等问题,我国当前应着力于实现人民民主,畅通沟通渠道,提升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使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达到有效平衡,鼓励公民社会发挥其主动性。

第二,对于经济治理来说方面,当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圆满成功,但城乡差距大、地区分配不平等的问题依旧是阻碍我国当前发展的掣肘,对此可以从第三条道路中的福利思想中吸取经验。首先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方面,根据人力资本理论,要解决现阶段的养老和失业问题,将人力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其次,变被动为主动,在贫困发生前便识别并消除贫困产生的原因,如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中指出的,不仅仅在表面上进行经济资助,应挖掘致贫背后根本原因,以便对症下药,从根本上实现减贫。此外,在制定社会保障制度时,应当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进行多样化定制,以便适应社会保障方面的差异化需求。第四,扩大投资主体,增加责任主体,将风险进行分散。放眼全球,多国各作的新趋势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例如亚投行、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第三条道路”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供方向指导。从西方实践的趋势来看,国家责任的集聚必将向市场与社会转移,形成国家、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新局面。在中国语境下来说,集体主义传统下的政府推动是社会福利改革成功的关键,政府在社会福利改革中依旧占据着领导核心的作用

第三,聚集生态治理方面,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层出不穷,如何调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如何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如何实现全球的生态治理均成为了各国治理中的困难。对此,我国在“第三条道路”全球化积极政治的引导下,在促进国家间共同发展,抵御全球化风险方面,给出了中国答卷,构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了“一带一路”区域发展的实践倡议。基于“第三条道路”生态治理中的超越构想,将关于欧洲政治革命的研究延伸到了全世界,纠正了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视欧洲为发展中心的局限性,破除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乌托邦式的幻想,为社会主义赋予了新内涵、注入了新生机与活力。

三、评析:现实实践的问题探索

“第三条道路”虽然在90年代掀起了思想改革的新浪潮,但在现实的实践中,评析“第三条道路”的构想,依旧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南橘北枳,理论理解不统一。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不同,所处的社会经济背景也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理论的解构也拥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在实践中的侧重点和执行方式也会随国情不同而发生改变。作为对于旧社会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太过空泛,派系复杂,内涵丰富,其构想表达有模糊不清的嫌疑。在使用过程中,各国对于其思想的理解存在极大的冲突和矛盾,难以总结出普适性的应对措施,制约“第三条道路”未来的传承与发展。

其次,纸上谈兵,实践效果堪忧。“第三条道路”提出的许多政策主张过于理想化,缺乏实操性,在实践中容易“说的比唱的好听”。“第三条道路”关于许多问题的探索,例如混合经济中,既追求经济的发展,发挥市场最大作用,又兼顾到社会公平和正义。仅是画饼式的构想,难以落到实处,最终失去民心。这也是“第三条道路”饱受诟病的一大重要原因。一份“画饼”的构想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第三条道路”的吸引力在于其将民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社会发展中的顽疾整合在一起,希望在其中寻求一种平衡,但实际上在操作中很难落实到政策上,同时本书致力于做到面面俱到,将重建家庭、解决生态、促进多元文化等诸多议题纳入政策构想中,许多在实践中趋于矛盾的目前更加难以在其中取得一种平衡,从这个意义而言,“第三条道路”注定不会长久。

第三,困难重重,局限性较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不确定的经济风险波及全国。石油危机后,欧洲国家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增强经济活力、促进经济增长、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而欧洲左派的传统强项是社会分配,却无法促进经济的增长,最终使社会民主主义逐渐走向衰落。自此以后,欧洲社会的民主党在“第三条道路的引导下,不仅未进行改革创新,反而走向了与保守党趋同的方向”。随着历史的发展,自始至终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都只是囿于英国资产阶级社会和西欧,至多是北美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理论,它注定受到阶级性和时代性的局限。由此,世界发展到21 世纪的头20年,世界格局继续往纵深发展,吉登斯的理论便逐渐开始显示出其漏洞。

综上,笔者认为,书中的思想主张虽然并未像倡导者主张的那样理想和有效,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但作为社会重要转折期的一份政治纲领,一套解决方案,并不影响其对于社会民主主义的突出贡献。首先,《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重视全球化这一社会的大背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不应拘泥于左与右的分界,应当探索性地超越左与右,走“中间道路”,迎合了时代要求。其次,该书强调变革和创新,政策措施包括新的政治路线、新的福利思想、新的社会关系三大主题,作为纲领性的一本书,简单而清晰,出版之后,布莱尔、克林顿、施罗德、达伽马、若斯潘等西方国家领导人纷纷标榜“第三条道路”的政治主张,欧洲一时间变成了所谓“粉红色的欧洲”,吉登斯也由此被誉为“第三条道路”的“精神领袖”,甚至影响了西方国家的政治走向。即使在20多年后的今天,依旧可以从中汲取出新的内涵及价值观,不愧为具有纲领性意义的经典名著。


参考文献

  1. 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族主义的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 丁建定.社会福利思想[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3. 丁建定,裴默涵.“第三条道路”社会福利思想主张的发展[J].社会保障研究,2020(06):88-95.

  4. 邱尹,王延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意义——兼论对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超越[J].理论月刊,2018(04):27-31.

  5. 徐红.“第三条道路”与政治现实主义——评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1):78-82.

  6. 赵洁.“第三条道路”: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再读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05):89-92.

  7. 韩克庆.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2010,2(02):45-48.

  8. 秦永超,卫小怡.“第三条道路”福利思想及对中国福利改革的启示[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05):30-33+40.

  9. 秦晖.“第三条道路”,还是共同的底线?——读吉登斯《第三条道路》[J].社会科学论坛,2002(6):4-11.

  10. 姚进忠.风险社会治理的社会工作策略--基于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剖析[J].社会主义研究,2014(4):125-130.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6页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注:人为风险是指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

安东尼·吉登斯:《失控的世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2页


安东尼·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 郭忠华,何莉君译,《中山大学学报》,2008 年第 1 期,第 4 页。


丁建定:《社会福利思想》,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03页。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页。

丁建定:《社会福利思想》,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204页。

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韩克庆.第三条道路与中国的福利改革[J].天津社会科学,2010,2(02):45-48.

邱尹,王延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关系意义——兼论对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的超越[J].理论月刊,2018(04):27-31.

赵洁.“第三条道路”:从理论到实践的尝试——再读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9(05):89-92.


61ad9dbd3054d_html_57eb4da3ad53ef71.gif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