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身份构建研究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3
/ 3

国家身份构建研究概况

邱海颖

上海海关学院 上海 201204

摘要:国家身份研究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性别研究、社会理论等等都对国家身份构建有所研究。国内外对国家身份构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不同。

关键词:国家身份构建;身份研究;国内外

1.身份与国家身份的界定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身份及其建构一直受到诸多学科的关注,例如人类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性别研究、社会理论等等。

关于身份,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为本质主义所倡导的静态观,认为人类自身存在一套特征属性,是永恒不变的;另一种观点是社会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动态观。建构主义身份观强调对身份的解读应置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社会建构主义还强调身份的多重性或混合性,认为身份的不同面在不同的情境下具有不同的凸显性,身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通过语言互动构建的,是流动而多元的。

2.国外身份构建语言学研究的不同路向

2.1社会语言学与身份研究

国外关于身份构建的语言学研究开展的较早较好,在社会语言学领域已形成有关身份研究的多种理论:(1)社会语言学对身份的早期研究以Labov,Trudgill,Berstein所主张的变异理论为主要成果。变异理论持静态观,主要考察社会身份和语言使用的关系,重点研究各种语言变量和社会身份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主张用统计的方法研究各种社会因素和语言因素间的相互作用,研究个人和群体间的关系以及社会身份的建构过程;(2)以Blommfield和Gumperz为代表人物的言语社区理论以社会群体为研究单位,研究语言内部的差异性和同一性,认为个体行为和风格是社会秩序规范的结果。1982年,Gumperz主编的《语言与社会认同》一书收录了系列文章,通过探讨现代工业社会群体间交际,揭示语言交际在权利和控制的实施、社会身份的构建和再现中的作用。Gumperz强调若要探究身份与社会、政治等社会范畴相互影响就要对微观的交际过程进行研究;(3)以Eckert和Mc-Connell-Genet为代表的实践的社区理论是一种民俗学的、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重点研究社会边缘群体及其内部成员之间犯的差异与冲突,关注该群体是如何构建或拒绝自身现有身份的;(4)以Cerulo和Jenkins为代表人物的社会语言学身份研究的基本观点:a)身份是动态的、可变的;b)身份在语境中构建,随语境变化而变化,语境通过各种社会变量调节和界定,并通过语言表达;c)在所有交际语境中身份都是自觉或不自觉被突显的;d)身份表明社会关系;e)在特定语境中,不止一种身份被表达出来,身份之间存在动态管理。 Omoniyi还指出,身份具有多样性和多层面型。(任育新,2013:63);(5)Goffmann以框架分析模式为出发点阐述了会话的叙事功能,Labov则提出了理想化叙事的模式,Collins指出叙事分析有助于理解身份的不稳定性和建构过程。

2.2 语用学与身份研究

有学者认为,语用学的特色之一是将语言使用者引入了语言分析。Joseph则指出,语言界限与人的界限似乎是一种巧合,这意味着语言部分地标记交际者身份是由人的本质所塑造,并进一步指出索绪尔对能指和所指的区分是对语言与身份相关联的一个弱化阐释。“Norton指出:任何时候当交际者进行言语交际时,他们不仅在交换信息,同时也在建构‘我是谁’以及‘我与社会其它成员有何关系’的自我身份意识。”语用学家Verschueren(1999:92)认为,语用学着眼于研究实际说话者社会身份的各种变量,考虑早就社会身份的因素,如文化、社会阶级、民族、种族、性别、教育程度等。Ochs认为,语言与性别以复杂的社会语用意义网络为媒介,语言依语境决定。

语用行为研究注意到了语境的作用,开始注意到人的主体地位。尽管如此,语用行为学说过于强调社会范畴对人语言行为的构筑作用,对人对社会身份的构筑作用认识尚不够。

2.3 会话分析与身份研究

会话分析学派认为语境制约着身份,语境具有变化性和不可预测性,因此,会话者在交际过程中根据情景变化调整话语,从而再现和建构自己的身份。同时,身份实在交际过程的局部产生、发展,并随谈话序列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会话分析研究者将身份分为两类:一为话语身份或交际身份(discourse identities),二是社会身份(social identities)。话语身份主要指“参与交际的人和一方与话语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研究和区分交际犯的某一方是在发出信息、接收信息还是代表某一方在传递信息”(俞东明,2001:420)。社会身份则指超出谈话本身之外的社会范畴,如性别、种族、职业等。(江玲:2012,26)在语篇中,话语身份和社会身份相互交织,话语身份是构建社会身份的基础。

2.4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身份研究

以Halliday为代表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着眼于语言使用者的实践,以语言的实际使用为研究对象。Halliday将语言的普遍特征归纳为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人际功能是语言的参与功能,指语言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及其对事物的推测、判断和评价等。

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身份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是《分析随意会话》。该书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符号观出发,认为语言的重要功能之一是建构社会身份和人际关系,并指出语气是构建身份的重要手段。

James Martin在第36届国际系统功能语言学大会上所作的发言“体现、实例与个体化:对青少年审判会中身份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了用“个体化”理论来分析社会身份,使系统功能语言学对身份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然而,系统功能语言学也存在局限性。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交际者的语言选择是自发、无意识的选择,是由交际者决定的,忽视了在身份构建中交际者的主观能动性,“把语言选择看成是无意识的选择,对语言选择的研究只会囿于没有语言使用者的语言研究”(田海龙,张迈曾,2007:12)。

2.5 批评话语分析与身份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深受法国哲学家福柯(Foucault)话语观的影响,强调语篇分析必须结合对社会语境的解读,并将语篇的生成和接受过程考虑在内,主要探讨社会关系、知识信仰、权利意志和身份是如何在话语中构建的,揭示语言与社会的互动。批评话语分析者认为,批评性语篇分析必须扎根于语篇语言的研究中,通过语言进行分析来发现语言的身份建构功能。此外,身份的研究必须结合话语中权力关系、意识形态、形成话语的历史结构条件,强调了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对身份关系的控制和影响。

在众多的批评话语分析学派中,Fairclough提出的话语分析理论是身份研究中受到较广泛的应用。Fairclough认为,社会身份、社会关系和知识信仰体系通过话语得以建构。此三者分别对应于语言的三大功能,即身份功能、关系功能和观念功能。身份功能涉及社会身份在话语的构建方式;关系功能关涉怎样制定和协商话语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观念功能涉及涉及文本说明世界及其过程、实体和关系的途径。话语实践有助于再造社会本身(社会身份、社会关系、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 基于此,Fairclough提出了话语分析的三维模型,即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并指出话语分析的三个步骤:描述、阐释、解释。此外,Fairclough还引入了互文性的概念,作为连接话语的语言层面分析和社会实践分析的桥梁。

3.国内身份构建研究概况

相对于国外研究中对身份构建的研究,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萌芽状态。在这些研究成果中有对身份及身份构建的国外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的综述性的文献,也有运用话语分析、系统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语言学理论对具体情境中的身份构建进行解析的研究。

在综述性文献方面,谷小娟、李艺在《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中回顾了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初40年间有关学科对语言与社会身份关系的认识和研究历程。作者认为诸如社会科学、历史科学、心理学、民俗学等其他学科的发展拓宽了语言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并将这些学科涉及语言与身份研究的侧重点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立足于语言,如以Labov为代表的变异理论研究探讨折射在语言社区的语言的社会因素;一类立足于个体,侧重社会对个体语言使用的规约作用,如语用学;第三类立足于社会,如Hymes和Gumperz的社会语言学、Eckert的言语社区理论以及着眼于语言与社会的辩证关系的批评话语分析。作者认为,人们对语言与身份关系的理解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向影响到双向影响,从群体行为到个体行为,从本质决定相互构建的、逐渐深入、全面的过程(谷小娟、李艺,2007:102)。项蕴华在《身份构建研究综述》中对英语国家近年来的身份建构研究成果进行了述评,探究其哲学基础和语言学基础,并对从话语形式、身份类型、研究问题、研究视角等不同角度对身份构建做了区分(项蕴华,2009:190)。董平荣比较了会话分析和批评性话语分析在身份研究中的不同,指出会话分析自下而上地分析话语与身份;批评话语分析则从意识形态出发,自上而下地分析社会结构对身份与话语的影响,提出在语言和身份研究中将两种分析手段相结合、话语分析与民族志相结合,提出建立语言和身份研究的跨学科多视角的理论框架(董平荣,2009:8-11)袁周敏对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梳理,提出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的结合有助于身份研究的深入(袁周敏,2011:77)。任育新、魏晓莉在《言语交际中身份研究的多视角及其整合》中回顾和平息了身份及身份构建的六个重要视角及研究现状,并提出不应忽略交际者微观层面身份的动态建构(任育新、魏晓莉,2013:62)。

在具体情境中的身份构建方面,从研究的社会背景来看,中国社会背景下的各种身份构建研究居多,国外社会背景下的身份构建研究偏少,且往往集中在美国社会背景下的总统就职、反恐演说上;从身份类型来看,多为个人身份与团体或机构身份的建构研究,国家身份建构的研究偏少。

参考文献:

[1]袁周敏:《社会心理学与语用学视角下的身份研究》,载《外语学刊》2011年第4期,第79页。

[2]李俊丽、吴兴东:《奥巴马政治演说中身份的话语构建》,载《科技信息》2012年33期,第214页。

[3]费尔克拉夫著,殷晓蓉译:《话语与社会变迁》,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第60页。

[4]谷小娟、李艺:“语言与身份构建:相关文献回顾”,载《外语学刊》2007年第6期。

[5]管文虎:《国家形象论》,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2000年。

[6]刘国强:《媒介身份重建:全球传播与国家认同建构研究》,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年。

[7]田海龙:《语篇研究:范畴、视角、方法》,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年。

作者简介:邱海颖(1978-),女,广西合浦人,上海海关学院海关外语系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