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管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5
/ 2

浅议后疫情时代大学生管理

杜泽民

南京林业大学

摘 要:本文致力于研究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发展变化,深刻把握其内在逻辑,立足于对高校在应对疫情时暴露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可行路径。

关键字:疫情防控、学生管理

新冠疫情以其强大的传染性和破坏性给各地高校建设带来了巨大影响。而随着疫情防控进入“下半篇”,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开始逐渐释放,一些新问题也逐渐凸显。站在新的时代关口,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管理该何去何从,亟待新时代教育管理者进行解答。

一、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新内涵

后疫情时代,是指以新冠疫情的终结为时间节点,人类社会逐渐消化新冠疫情影响的时空。随着我国成功控制疫情和疫苗的攻坚可期,后疫情时代也逐渐来临。其内在逻辑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把握:一是,以回归正常化为总基调。疫情首先带给人们的是恐惧和灾难,给学习建设带来冲击。而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遭受疫情的直接威胁,工人开始复工、学生开始复学,高校学生管理会逐步回归正常化,服务于主业。二是,强化公共卫生安全意识。新冠疫情的出现促使了高校管理人员的思维转变,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安全意识,一些新的理念需要进一步传播和强化。三是,建立高校防范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如何防范和化解新冠疫情的威胁是高校学生管理的最大考验。同时,放眼未来,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所以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建立健全完备的预防公共卫生事件体系,最大程度减少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的问题挑战

1.管理理念滞后,与学生脱节。疫情拓宽了高校学生管理的时代内涵。但部分高校在管理实践中,往往是迫于现实压力,对后疫情时代学生管理的内涵定位不清晰。一方面强化对学生的行为约束,忽视了学生的个人需求;另一方面,为达到理想的学业效绩。部分高校开始加快课程进度,造成“粗狂式”教学。没有将公共卫生安全理念与工作有机结合,工作忙乱、管教脱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

2.相关规章制度建设不够完善,责任链条未上紧。现实来看,学校作为知识分子的摇篮,人力物力有限,对学生的强制力管理相对薄弱。一些管理者不敢作为、形式主义的色彩客观存在;一些决策缺主观色彩浓重,少相关制度支撑,易受到学生质疑。如:相同地区内的高校,解封时间不统一,受到了学生的质疑。各部门之间责任界限不够清晰,监督问责不够完善,靠前指挥的意识不够凸显。

3.人文关怀力度不够,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心理健康教育在日常教育中的比重小、心理工作人才储备不足,应用新媒体进行宣传疏导的阵地建设不足,资源配置不够合理。在疫情前,大学辅导员对心理健康缺少经验,也导致了工作被动,不能及时回应学生的述求。

4.管理手段落后,信息化水平不高。防控疫情是一项庞大而精细的工程。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必然无法支撑如此强大的工程。但现实来看,科技应用需要较大成本,短期效益不明显,高校学生管理手段普遍落后于科技发展。部分地区高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5G应用、人工智能、人脸识别、大数据平台建设滞后,对学生的全时全域全方位掌控还不够托底。

三、后疫情时代高校学生管理的具体措施

1.强化组织功能,发挥主心骨作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1]全国高校要始终坚持党的绝对领导,自觉抬高站位,统揽学校防疫大局,全面强化学生管理工作。要强化特殊时期党组织的组织力,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建立垂直领导体系,划清各部门间责任界限,协调学校各方力量形成合力,科学制订应急预案和学生管理加强措施办法,强化对学生的管理工作的领导。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领导干部沉到一线、靠前指挥;广泛开展塑造党员好样子活动,活用身边先进事例和网络资源,上党课、举办专题党日,强化氛围感召;设立党员突击队,积极承担起急难险重任务。要发挥学生组织的神经末梢作用。借鉴疫情中社区工作者管理模式,积极给学生组织压担子,担负学校日常维护管理、监督履职等工作,畅通请示汇报渠道,确保领导层面时时掌握下情。

2.建立健全防控体系,压实责任链条。此次疫情是对高校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的巨大考验。为此,各地高校需着重做好以下三个环节工作:一、筑牢思想防线。开展疫情防控专项教育,增设卫生防病课程,为学生普及公共安全卫生常识;坚持用主流声音统一思想,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强化监管预警。建立完善灵敏的监测、预警系统。利用大数据进行追踪溯源,掌握学生行动轨迹。加强信息共享,坚持每日体温测量,收集学生身体状况,严格疫情上报制度,建立联系联防机制,当出现疑似症状时,第一时间报备上级党委,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三、严格阻断控制。严格落实隔离制度,在校园内适当增设隔离区。严格落实洗消制度,备足口罩、手套等防疫必需品。严格把控食品制作流程,严禁采购野生动物或来路不明的菜品,落实生熟分离制度。

3.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疫情催化了科技应用于高等教育的进程。[2]高校应当抓住机遇,大力推进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应用5G、大数据溯源、红外测温、人脸识别等高新科技,打造高效预警网络。建立大数据服务中心,加强对信息汇总分析,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教学平台,普及网络公开课,提升高校教学服务水平。积极推广健康码、疫情查询小程序等智能“云服务”平台,搭建群防群治的末端信息化平台。

4.拓展校园文化建设新内涵,加强人文关怀力度。各地高校必须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树牢“以人文本”思想,积极拓展后疫情时代校园文化建设新内涵。[3]一是坚持正向引导。拓宽教育渠道,组织学习习语金句、感人事迹,在课堂教育中融入音频视频、一线报道、公众号文章,并以亲身抗疫实践,促进学生思想境界升华。二是提升心理服务质量。加大心理工作建设投入,培养新型心理健康工作者,24小时畅通学校心理咨询热线,为学生提供优质心理服务。积极利用心理健康调查问卷等手段全面摸排学生心理健康,对困难学生组织“一对一”结对关爱,释放新媒体矩阵效能。三是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建立完善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制度体系,发挥制度育人优势。加强行为文化管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用好板报、布告栏、文化长廊、校园一角等宣传小阵地,见缝插针搞好氛围营造,切实传递必胜信心和浓厚正能量。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遭遇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4]但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有危必有机,一套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形成。高校学生管理也逐渐融入这套体系之中,对学生的学业、工作、生活产生了全方位、立体化的影响。它作为社会防控的一个环节,是学校与社会、个人与集体、宏观与微观、本我与超我的统一,被赋予了时代精神的烙印,极大地鼓舞了人们战胜困难的决心。广大高校纷纷探索在新形势下的学生管理工作发展规律,拥抱变化,享受科技红利和健康舒适的生活模式,是时代进步的缩影。大势所趋亦是人心所向,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生物安全的严峻挑战,高校的学生管理的工作还需不断完善,并举一反三,树牢底线思维,为更好地应对未来挑战和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高素质人才奋斗终生。


1]杨彧.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J]. 求知, 2017, 000(020):50-51.

2]马旭明, 汪峰. 浅析重大疫情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041(005):86-89.

3]梁爽, 车丽萍. 人本主义视域下高校管理路径探析[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 No.424(02):193-194.

4]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R].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2020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