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领导干部期权腐败成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2

传统文化视域下高校领导干部期权腐败成因分析

张艳莉 金鑫

摘要: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和资源高度丰富的特点,高校成为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高风险领域。高校文化氛围浓厚,研究高校腐败,文化因素不可忽视。文章从传统文化角度出发,从关系社会下的“圈子文化”、官本位思想下的权利异化和报恩思想下的行为扭曲等方面对高校期权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以期对症下药,守住校园净土。

关键词:高校期权腐败 圈子文化 官本位思想 报恩思想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吉林大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研究课题“高校退休领导干部期权腐败的路径研究和对策分析”(课题编号:2020LZXZZ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高校一向被认为是知识的海洋、学术的殿堂,是万千人仰慕的象牙塔。但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扩大成为大趋势,高校已经成为资源高度丰富和权利高度集中的领域,若监管不当,势必会成为利益输送和权利寻租的高风险点。有实证研究表明,高校领导已成为风险度最高的岗位。随着高校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腐败形式逐渐衍生出新花样,期权腐败便是腐败病毒的新变种,是腐败的新动向。

高校期权腐败,是指高校领导干部,利用职位赋予的权利和资源,通过不正当途径为他人谋得利益,但是为了规避当下风险,双方约定不收取即刻回报,而是把回报转移到离职或退休后。这种延时的利益回报,受益者不仅仅是高校领导干部本人,也可能是其利益密切相关者,如配偶、子女等。回报的形式,不仅仅表现与物质,也有可能是在退休后,被高薪聘请到民办学校、有关企业任虚职等。亦或者在位时培养扶植亲信,打造自己的权力王国,离职或退休后,依然可以通过“权力圈”来影响在位者。

高校期权腐败作为腐败的一种新形式,使高等学校的公权力遭到极大破坏,严重影响高校形象,损害教育公平,阻碍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行贿与受贿行为有漫长的时间差,在这过程中,双方身份几经变化,对事实界定较为困难,相关法律较为模糊。“期权腐败”表现形式复杂多变,时间空间跨度大,隐蔽性强,潜伏期长,证据搜集难,使纪检监察部门面临的新挑战。它的出现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社会中,尤其是高校环境中,受传统文化影响,期权腐败似乎又有其必然性。

一、关系社会下的“圈子文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指出,中国是一个“讲交情、攀关系”的社会。关系双方通过稳定的心理预期建立权力义务关系的非正式契约,无需通过文字约束,而是通过名誉、舆论、道德等社会压力对违约者进行无形制裁。关系社会中,每个个体都构成关系网络的节点,并以此节点辐射构建自己的关系网络。人们以己为中心,与他人形成水波纹状的由近及远的亲疏关系,社会学者将其称为“差序格局”。关系网络有封闭性特征,受“差序格局”的影响,逐渐产生“圈子文化”。

高校是受“圈子文化”影响较为明显的领域,同乡、同学、同门等关系错综复杂。一些高校领导干部“学而优则仕”,师门背景在高校中影响力不容小觑。大部分高校领导干部甚至从学生时代就在本校,工作后的职业生涯也都在校内辗转,势必形成错综复杂的熟人关系网,小圈子成员之间的内部信任,是“期权腐败”滋生的肥沃土壤。山西省纪委监委在对全省高校巡视后明确指出,一些高校中存在以乡缘地缘、学术传承为纽带的“圈子文化”。高校具有小社会、大基层的特点。当公权力不能被约束,原本因情而聚的老乡圈、师门圈、同学圈、亲友圈等很可能逐渐演变成权力和利益的结合体。很多高校领导干部“双肩挑”任职,他们既有行政职务,在校内经历过多部门多岗位历练,行政关系网遍及各部门。同时又是某一领域的专家学者,师生、同学关系网庞大。在学校资源分配过程中,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对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了然于胸,容易导致利益分配不公,行政腐败、学术科研腐败的风险增加。

期权腐败是一种“先办事,后收钱”的长线交易,受贿人需承担办事后预期收益难以兑现的风险。期权腐败的发生,实际上是信任与未来不确定性平衡的结果。在相对封闭的高校环境内,关系网错综复杂却相对稳定,名誉和口碑等会对腐败双方形成更为严格的约束,信任、承诺等心理契约会更为牢固,为期权腐败的到期兑现奠定基础。

二、官本位思想下的权利异化

官本位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延续了两千多年,以官为本、以官为尊,是与权力紧密联系的价值观,其核心是官僚阶层的特权思想,一方面深刻影响了社会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也成为了腐败滋生的温床。

古人将“学会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当作求学苦读的奋斗目标,以实现封妻荫子、光耀门楣的个人追求。即便是当今社会,规模庞大的“考公”大军依旧在续写“学而优则仕”的价值选择。志愿为民服务的高素质人才加入到公务员队伍中,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但也要看到,仍有相当部分的考生,依旧是出于官本位思想,意图跻身特权阶层。

官本位思想下,势必产生“卖官鬻爵”、跑官要官现象,高校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一方面,以权谋私,以官谋利,贪赃枉法。另一方面,为了保住官位,或者谋求职务晋升,惟上是从、弄虚作假、急功近利,处心积虑找关系、走后门,形成恶性循环。更有一些领导干部,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害怕离职或退休后“人走茶凉”,千方百计延长权力余温。在位时便致力于打造个人山头,任人唯亲,培植门生,形成个人利益小圈子,即便离开岗位,依旧可以影响圈子内成员,以实现个人意志。

三、报恩思想下的行为扭曲

中国社会自古崇尚知恩图报,甚至把这当作道德品质的衡量标尺。在儒释道文化的共同影响下,知恩、感恩、报恩思想深入民心,是中国社会中个体与外界互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两千年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家庭伦理的无形纽带,也是统治阶级治理国家的重要软工具。若报恩思想不能被正确引导,则很容易产生不正当的报恩行为,模糊公权和私利的边界,继而导致腐败行为的发生。比如,有的下属为了报知遇之恩,对领导进行巨额酬谢;有的在被提拔重用后假公济私,利益捆绑,权力互惠;有的则站队抱团,人身依附,排斥异己。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将行贿受贿过程理解为施恩报恩行为,而期权腐败则是一种延时的“报恩”。高校环境具有固定性和相对封闭性,领导干部和教职员工的工作性质具有长期性和相对稳定性,使得报恩行为可以不必是即时的,恩惠到期兑付的可能性要远高于其他群体,施恩与报恩双方都对未来报恩的高实现概率性有明确心理预期。

结语

由于权力高度集中和资源高度丰富的特点,越来越多的案例表明,高校不仅仅是求学圆梦的象牙塔,也是权力寻租和利益输送的高风险领域。高校文化氛围浓厚,对高校腐败成因的探究,文化因素不可忽视。传统文化对通过影响个体心理状态,进而影响其行为选择,是期权腐败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期权腐败的治理需首先进行望闻问切,理顺其形成机制,才能做到对症下药,守住校园净土。


参考文献

[1]蒋国宏.期权腐败生成的传统文化因素探析[J].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12):11-16.

[2]邱广滨.下属不正当“报恩”的典型表现及应对之策[J].领导科学,2018,(30):37-39.

[3]苏玲,魏崇辉.关系社会视野下新型行政伦理体系的构建[J].领导科学, 2019,(12):4-7.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研究课题《高校退休领导干部期权腐败的路径研究和对策分析》(课题编号:2020LZXZZ005)


作者简介:张艳莉,吉林大学离退休党委办公室主任,助理研究员;金鑫,吉林大学科研院科技开发办公室投标管理科科长,助理研究员

金鑫, 女,朝鲜族,籍贯:黑龙江大庆 生于:1987-7-17,职称:助理研究员 硕士学历,研究方向:党风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