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1+X证书试点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6
/ 3

高职院校 1+X证书试点关键影响因素研究

陈碎雷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3


摘要:高职院校在开展1+X证书试点过程中,将1+X证书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通过调研27所浙江省高职院校,316名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深入分析了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影响因素,从高职院校层面提出了多方健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机制、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将“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重构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课程体系、建立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体系、持续扩大试点规模等措施,进而提高1+X证书在高职院校中的试点成效,提升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1+X证书;高职院校;影响因素;对策研究

作者简介:

陈碎雷(1983-)男,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物流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十三五第二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以电子商务和物流管理专业为例(jg20190893)

浙江省第一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项目:“立德树人视角下‘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以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为例”

一、引言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明确提出要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培训普遍做法,制定工作方案和具体管理办法,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重要创新,是促进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实施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1+X证书制度是“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具有融通性、动态性、协同性、开放性等特征。探索实施1+X证书制度,反映出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是职教20条的重要改革部署,也是推进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改革举措和制度创新。1+X证书制度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吸收了“双证书”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对证书的基本概念、功能定位、开发建设主体、运行机制、管理模式进行了全新设计,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制度基础。高职院校在开展1+X证书试点过程中,结合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实际,将1+X证书和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相融合,提高1+X证书试点成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关于1+X证书制度的文献综述

当前理论界对1+X证书制度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1+X证书制度的探索、实践和思考等方面。闫智勇姜大源等分析了1+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并从职业教育的治理开放性、事业公益性等属性,提出1+X坚持质量和内涵发展的路径及具体措施[1]季欣提出学分银行服务1+X证书制度的六种业务模型,进而构建服务1+X证书制度的学分银行信息系统,从而保障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2]。李政从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背景、定位出发,提出了职业教育1+X证书试点策略[3]。王雪琴从1+X证书制度的缘起、逻辑等出发,提出了1+X证书试点的实施对策[4]。林夕宝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认知程度、接纳态度、获取情况和政企校角色需求向度四个方面分析“1+X”证书试点的主要影响因素,并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学校层面提出提升高职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实效的对策和建议[5]。杨天红分析了职业院校实施1+X证书制度的难点,提出了重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三教改革、探索学分银行制度改革等措施[6]。崔志钰分析了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认知误区,提出了深化专业群和课程体系建设、加快课证融通教学方式变革等实践策略[7]。王垚芝通过分析德国资历框架经验,提出以国家资历框架推进1+X证书制度的建设路径[8]

综上所述,当前1+X证书制度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1+X证书制度的试点工作、任务、措施等内容,缺乏从高职院校层面探讨1+X证书的试点影响因素。因此本文从高职院校层面探讨1+X证书制度试点的影响因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高职院校1+X证书试点的对策建议。

三、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影响因素分析

(一)研究对象

本文对浙江省27所高职院校316名教学管理人员、专业负责人、专业教师等进行了有效问卷调研,问卷样本结构如表1所示:

表1 调查问卷样本结构

有效样本

性别

男生

女生

67.4%

32.6%

年龄

25岁以下

25(含)~35岁

35(含)~45岁

45(含)~55岁

55(含)以上

10.1%

24.7%

44.6%

11.4%

9.2%

316

专业技术职称

助教

讲师

副教授

教授

14.6%

43.0%

36.4%

6.0%

工作年限

5年(含)以下

5—15(含)年

15—25(含)年

25年以上

15.2%

32.0%

33.5%

19.3%

(二)研究工具

本文主要研究1+X证书关键影响因素,涉及指标较多,数据相对复杂,采用因子分析法对代表同类型变量的公共影响因素进行计算、分析、排序。本研究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进行测量。

(三)数据分析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检验问卷内容,采取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共同因子,在因子分析前先进行Cronbach α信度系数及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显示1+X证书关键影响因子调查问卷的Cronbach α信度系数为0.946,表明问卷一致性情况良好;KMO值为0.907,Bartlett的球体检验亦达显著性0.000,如表2所示,代表问卷呈现的性质为极佳标准,显示适合进行因子分析。综合以上分析结果得知,调查问卷符合信度与效度要求。

表2 KMO与Bartlett检验

Kaiser-Meyer-Olkin 取样适切性量数

.907

Bartlett 的球形检验

近似卡方分配

6702.998

自由度

666

显著性

.000

(四)研究结果

通过数据分析,研究发现1+X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校1+X证书运行机制保障、1+X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及教学任务实施、学校双师队伍建设、1+X证书整体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这五项影响因素权重系数最高,是最重要的1+X证书关键影响因素。因此应该优先采取针对性对策,保障高职院校1+X证书试点的成效。

四、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对策研究

(一)多方健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机制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健全完善试点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完整系统的教师激励制度、考核管理办法,落实专项工作小组协调机制,让领导机构有效落地,承担责任。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出台培训评价组织管理办法,统一对实操设备要求、考证报名费用、考核题库、教学资源等进行统筹规划和管理,避免高职院校试点专业处于被动局面。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

一方面高职院校要加大试点经费投入。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各试点专业考证和培训供小于求的现状,高职院校要统一加大试点项目预算,优先支持“1+X”试点证书经费需求。同时政府财政部门也要提供试点院校部分补贴,减轻高职院校财政压力,以便顺利推进1+X证书试点工作。

(三)将“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一是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融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安排等培养模块融入考证标准,从顶层设计规划复合型人才培养;二是高职院校日常教学要落实“三教改革”,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实践性”,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理论与实操培训,通过技能竞赛、考证奖励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学生们考证的积极性;三是高职院校要落实“1+X”证书考核,将证书列入学生毕业重要证书之一。

(四)重构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对高职院校试点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分解,在既有专业课程中植入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重构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课程体系。试点专业在分析现有教学内容基础上,确定已经纳入教学的和将来能够在教学中完成的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然后将标准内容转化为专业(核心)课程纳入专业课程体系,或转化为若干教学模块纳入部分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进而融入试点专业课程体系。

(五)建立人才培养多元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应设立专门考核评价委员会,由来自社会培训评价组织、行业、企业的代表和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组成,从传统教师的独立考核转变为多方联合评价。该考核评价委员会,严格按照对应的培训评价组织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标准进行评价,从而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与专业教学标准、培训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技能考核与课程考试统筹评价。

(六)持续扩大试点规模

鉴于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部署,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各类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成必然趋势,高职院校要继续扩大“1+X”证书制度试点规模,有序增加学生考证和师资培训数量,争取试点结束后能覆盖高职院校大部分专业。


参考文献

[1]闫智勇,姜大源,吴全全.1+X证书制度的治理意蕴及误区规避.教育与职业.2019(15)

[2]季欣.服务1+X证书制度的学分银行信息系统之业务模型构建.高等继续教育学报.2019(04)

[3]李政.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背景、定位与试点策略——《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解读.职教通讯.2019(03)

[4]王雪琴.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的缘起、逻辑及其实施.职教论坛.2019(07)

[5]林夕宝,余景波,刘美云.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调查与分析.职教通讯.2019(08).

[6]杨天红.职业教育1+X证书制度实施的难点与推进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07):126-129.

[7]崔志钰,陈鹏,倪娟.职业院校1+X证书制度试点的误区解析与实践策略[J].职教论坛,2020,36(12):29-37.

[8]王垚芝.德国国家资历框架及对“1+X”证书制度的启示[J].成人教育,2021,41(05):8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