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17
/ 2

基于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张宏宇

黑龙江省伊春市友好区二中 黑龙江 伊春 153000

摘要:在我国今天的发展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网络技术,这也使得我们的大部分工作都与网络密切相关。人们会利用网络技术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学习并开展与网络相关的娱乐活动,中学生也不例外。然而,中学生自身并没有很好的自律能力,往往很容易沉迷于网络世界,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的中学生更容易沉迷于网络,,他们也容易受到一些不良网络信息的侵权,变得易怒和暴力,这是非常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寻找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使用网络,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网络环境;教育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得到了便利,但网络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如果学生的上网行为不规范,学生很容易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这种成瘾行为会对他们的学业成绩、个人行为习惯、个性和心理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下,教师要加强对中学生网络的理性认识,引导中学生正确使用网络,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接下来,本文将阐述网络环境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相应的对策。

一、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受到的影响

第一,网络环境制约了学生正常的交流和沟通。网络环境下中学生的交流和沟通,往往针对的是虚拟世界中的人物,而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面对面的交往。这种人机交往方式,容易将现实生活中交流的主体忽略,使得中学生在人际关系上较为冷漠,情感萎缩,并且与现实脱离,形成闭锁心理,阻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二,网络环境容易导致中学生人格结构的失衡。网络虚拟世界崇尚个性张扬与主体性,这种创造性以及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中学生思维的发散,但由于中学生对网络虚拟社会中污染、过剩以及欺骗等信息的自制力还比较弱,一旦过于主张个性的张扬与主体,反而容易滋长人性的劣根性,最终导致中学生人格结构的失衡。

第三,网络环境容易使学生迷失自我。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为学生提供学习和交流平台的同时,还为其设置了交流的屏障。学生过于依赖网络,会使自己陷入到“真实自我”、“现实自我”以及“网络自我”的矛盾中去。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经常会产生“我是谁?”或“我是否还是原来的自己?”等困惑,使中学生在网络中迷失自我,最终产生性格的错位。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无法集中精神,使得学习成绩下降幅度大,甚至还会产生厌学情绪。

二、网络环境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学校应当完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应课程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应着眼于中学生心理发展的趋势,应将网络文明以及网络规范纳入到教学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开展中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加强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理论的研究,使其符合当代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通过完善中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新教材,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道德观,增强学生法制观念以及安全意识,使学生能够认清并区分现实以及虚拟世界之间的不同,从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与此同时,学校和教师还应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中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并对其进行归档。

(二)完善网络信息审查管理制度

政府及社会应加大中学生网络信息管理的规章制度,组建网络信息筛查队伍,加强网络信息的监管力度,从源头避免不良信息传播。同时加强网络违法的整治力度,查封不良网站,避免有害信息侵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联合社会、政府以及学校,加强网络教育的宣传,如举办“红歌会”、“红段子”等。帮助中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提升中学生个人意志,使学生能够懂得如何去选择、整合网络信息,提高学生积极面对现实生活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在原有的德育考核制度基础上,完善激励以及约束的机制,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网络道德教育实践过程中去,从而营造出良好的网络校园环境。举办如IT论坛、专题演讲、网络DIY以及网页设计大赛等活动,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实践中去,从而树立起良好的道德观念以及道德品质。

(三)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自我管理

网络环境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引导”,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利,而不是传统教育中的“说教”,通过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从而有效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并改善或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一个自我完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的过程,因此,应充分调动起学生自我管理及教育的自觉性以及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到教育活动中。同时,学校应加大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活动的扶持力度,积极开展自我教育及管理的活动,如社团、广播站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促进学生将他律转变为自律。教师可以根据中学生的特长以及兴趣爱好,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帮助自己完成一些如资料查阅、稿件的打印等任务,让学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潜移默化地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四)是学生的辨识能力

在网络世界中,有着各式各样的人,他们的三观、个人习惯、性格等都各不相同,他们既是信息的获取者,也是信息的制造者,这就导致各种好的、不好的、真实的、虚假的信息充斥在网络世界中,在网络世界中也没有一个很好的过滤器对全部的信息进行过滤。因此,为了能够让学生们能够很好地应对充满诱惑的网络世界,有效分辨各种信息,就需要提高学生们的认知能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锻炼他们的意志,从而促使他们能够坦然应对网络中的各种信息,能够很好地从中找寻自己需要的信息,克服不良信息对自身的影响。

三、结语

人们在利用网络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受到网络中不良信息的影响,尤其是中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有利于减少或避免网络对中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通过讲解心理健康对学生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保健措施,培养健康的心理,有效提高学生识别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和自我控制意识,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刘于雅.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典型表现与应对措施探讨[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8,35(5):130-134.

[2]詹玏.网络化时代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8,41(1):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