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整体化教学思维优化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1
/ 2

运 用整体化教学思维优化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陈露韩

厦门市同安区大同第二中心小学 福建厦门 361100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语文学科开始更加注重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言教学的实施中,教师形成了通用的语文课程设计思路,在语文核心素养的理念下审视了所有语文要素,并按照课程组合的总体框架进行了设计。同时,他们在语言实践过程中充分注意语文的基本规律,根据学习者的个人语文学习经历进行教学活动。以实现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最终目标。

关键词:整体化教学思维 语文要素 语文核心素养

近年来,由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对语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语文教育中,人们也开始更加重视培养中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部编版学校对语文课程的最大突破,就是逐步构建起了自己的语文知识、练习方式和思考方法,逐渐形成了十分具体的语文课程教学内容——语文要素。然而在实践中,有的老师却偏离了课程的原意图,而是单方面地将语文的要点抽出来,变成了静态的重要知识点,并进行了标注,不利于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建立。

一、整体思维的概念与功能

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尤其是小学教学中综合思维素养的培养,就是要从整体上看学生的研究对象,合理理解综合思维过程的概念、过程和完成情况,养成从整体上思考的习惯。整体思维在小学很少使用,主要是因为人们没有看到这种思维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有时我们不能从细节入手,我们必须看整体。通过研究整体结构的形式和功能,更容易找到突破口,问题也很容易解决。小学语文问题的原理是一样的,既可以让学生从宏观的角度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学知识,又可以快速解决语文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培养思维素养和审美认知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造更高的平台,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整体化教学思维优化语文要素教学设计育成之道

注重掌握语文教学的要点,在课堂实施过程中创造科学合理的整体结构,根据课堂需要设计合适的语言教学,整体课堂内外的教材,在欣赏过程中传达思想共鸣语文教学重点实施过程中的情感熏陶,终究是提高学习者语文核心素养的最有效途径。

在完整的核心素养框架下优化语文要素的设计

在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四大核心素养中,语言的结构和应用是前提、基础和关键。语文要素是学习语言结构和使用的关键知识和素养。它们是形成语文课程内涵、体现语文课程本质的基本单位或条件。语言与思想、审美和文化的关系也确立了语文教育必须树立整体观念,使语文要素成为有意义的线索,引导思想、美学、文化的隐含价值,才能推动语文教育的全面发展。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专业知识,以全新视角看待小学生的读写,汇集重要的中文读写素养。同时,还包含了思维、美学、文化等隐性教学要素。

以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课本指定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它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是打开想像空间,把阅读的内容还原成图像;第二,把内容和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第三,在文本的内涵中形成相似的情感联系。所以这不仅是阅读策略的训练,更是视觉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本单元课文采用"情景交融"的文学表达方式。在教学中我们需要反思美的规律,把握审美意象,才能理解作者是如何用“风景语言”来表达“情感语言”的。老舍的《草原》“以景唤情”,就是要充分调动学习者的想像力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才能真正了解作家的情感。宗璞的《丁香结》以诗中“丁香结”的意境,与梅、兰、竹、菊等象征性花卉相互联系,表达了作者的独到观点。《古诗词三首》都描写了自然景观,包括日落、西湖、山村,不同的风景给予了作者不同的感受。《花之歌》是纪伯伦最具代表性的散文诗。作品是用“花”的语气写成的,但文中没有一个字是“花”,这是学生需要调动去想象和探索的。《变形记》带领学生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种东西,走进陌生的领域,带来各种美妙的表达体验。

在完整的教材编排思维下优化语文要素的设计

语文的最基本要素是源于语言现象的“有限资源”,掌握这些常规知识和原则不可能一蹴而就。我们要用相关的系统思维塑造教学,形成有序的教育中的语文素养。部编版语文教材每单元都围绕一至二个要点形成了一个“学习任务组”。经过六年的小学学习,学生可以掌握语文的“大概念”并学会一些重要的阅读方式。所以,语文要素的设计应该摒弃传统课堂教学,运用开放的思维模式,搞好整体与局部、整体与特殊的关系,打造优质的语文学习平台。教材将整个单元与语文要素融为一体,体现了学习阶段和整套教材的完整性。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阅读相关性与平衡性都很高。习作是单独进行的,并与本单元的阅读内容有关。课后习作通常以课堂文字或语言形式为基准,并添加了多种小练笔形式。另外,在课本中还提供了创造性的阅读课,为每本书设计了一个单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可根据“阅读与作文双向聚焦”的相应思路,正确寻找和设计阅读与作文的“结合点”。

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包括春节、七夕、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学生生活中熟悉的牛郎织女传说。三年级下册教材组织了广泛的学习活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同学们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地联系作者已有的历史认识和实际生活经验,体会作者内容和所理解内容之间的差别,从而了解作者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感情。但部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甚远,如寒食节、藏戏等,学生们或许并不了解。老师能够扩充有关的图文或视频资源,有助于学习者深入了解。而且,学生能够在与本单元文章相同的题材和主题上适当地扩充阅读资源。老师能够针对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选取一些篇章,帮助学习者自主查阅,增加对民俗艺术的认识,充实学生的阅读积淀和文学积淀,培养读写能力。

优化活动全过程的语文要素教学设计

课程中的语文要素要经历复杂的语言习得过程,才能转变为学习者的个人对语文感受,最后构成了语文素养。首先把语言理论知识渗透到文本语境和日常生活体验之中,继而在话语情景的带动下,全面地开展语言实验、感受、探究、反思等学习活动的基本流程,从而使其提高到语言认知的常态化水平。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习者积极地参与语言训练,进一步发展学习者的能力通过运用语言实践或学习经验,揭示语言现象与话语活动背后的规律性。在设计课程时,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个人学习经历,组织语言实践活动。

《小英雄雨来》课的语文要素是“如何掌握长文的主体部分”。课后的第一和第二个问题让人联想到这种教学重点。在教学中,作者首先通过提问这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体验:"这篇课文很长,如果你什么都学,时间不够用。你事先已经看到哪些内容是不用老师教的",然后集中教学重点:课文的哪一部分与“小英雄”有直接关系?练习阅读技巧以快速提取文本信息和细节。然后讨论:“游泳能力高”与“小英雄”的称号并没有直接关联。这部分可以删去吗?如果"上夜校读书"与"小英雄"没有直接关联,这部分可以删去吗?如果正文的第一和第五部分都作了景物描写。但似乎与小英雄没有直接的关联。可以去掉吗?用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思索,感受景色和人物情感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引导学生“学习长文你掌握了哪些金钥匙”,让学生在反思中预编长文阅读策略。

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根据教材的情况设计个性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让学生将语文要素转化为个人的语文阅读、思考和表演体验,并在新的语言环境中尝试运用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固定的知识,而是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发展起来的动态知识。语文基础教学的重要立场是从“人”出发,让孩子理解语言实践,形成自己的语言体验。

结束语

语文要素的回归是部编版语文教材的一大创新。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语文应该有与自身对应的知识体系。并创造性地处理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教与学、语感和语言理论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以单一、割裂的手段来教授语文要素,而要辩证的、完整的、应用的、设计的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思维,使语文要素能够真正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