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教学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8
/ 1

《 东北三省》 教学案例

刘启龙

黑龙江省 桦川县第三中学

本节课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二节《东北三省》,教学内容围绕东北三省的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特征,其中自然地理特征包括东北三省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以及植被和土壤,人文地理方面包括东北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和工业生产条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东北三省的自然和人文概况体系。

自然地理部分的学习我主要采用问答法,首先我进行设问,引导学生依据教材逐步说出东北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本部分针对东北地区的湿冷气候特点及成因进行重点剖析。人文部分内容的学习建立在自然知识学习的基础上,本部分内容有我提出探究问题,学生自学后小组讨论,展示答案,完成学习。

导入以“白山黑水”为切入点,提问学生“白山”、“黑水”分别指的是什么地理事物。这个导入方式具有普遍适用性却不具有针对性,尤其是对于生活在东北三省地区的学生来说,对“白山黑水”非常了解,不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导入部分可以进行更加深入的提问,例如提问“白山指的是哪,为何称其为白山,与那些因素有关?”将长白山名称特征与位置和气候因素相关联。再问“黑水指的是哪,又为什么称其为黑水?”同时展出黑龙江与长江黄河等河流图片,直观对比河流颜色,引发学生思考,将黑水与东北黑土相扣。这样导入的问题便与后面自然地理的内容形成联系,更能将学生引入课堂。

对于第一部分自然地理的学习,我主要采用问答法,提出问题,学生从教材中找出答案,虽然具有针对性,但是使学生陷入到了被动的学习当中,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我讲的过多,学生参与过少,偏离了课堂以学生为本的要求。一节高效自主的课堂,应该是“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学明白的不讲,学生合作学习会的知识不讲”。充分的把课堂教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老师“独角戏”和“满堂灌”。因此这一部分的学习,可采用课前布置内容,将自然地理分成位置、地形、河流、气候、植被与土壤几个部分,划分给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在课下利用教材和网络搜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总结知识点,我则根据学生自学完成度进行补充。尤其是针对其后方面,学生对等温线,等降水量线理解不够,地形位置对气候的影响理解困难,此部分内容在学生展示后有我进一步讲解。基础知识完成后,可拓展问题:“我们家乡位于东北三省哪个位置?附近有那条河流?气候上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个问题可以将知识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增强学生对东北三省自然地理特征的理解,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自然地理条件是一个区域人文特征形成的基础,依托于独特的自然地理条件,东北三省成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和重工业基地,本节课自然与人文部分的衔接太过于僵硬,难以让学生形成“思维连锁”。这一部分可以从北大荒变成北大仓,有发展成全国重工业基地进行衔接。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农业部分提出问题:(1)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条件和不利条件有哪些?(2)东北地区主要农作物都有什么?(3)随着农业发展,东北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合作探讨结合自然条件给出答案。这一部分的内容为加深理解,可采用对比教学法。在学生展示答案后,我将东北三省与黄土高原分别从地形、河流、土壤、气候进行对比,让学生深刻体会平原地区耕作便利性和规模的庞大,感受机械化生产的效率。同时结合本地灌溉工程“渠首”,讲解河流对农业的灌溉作用,对比黑土与黄土,说明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同时也通过对比说明气候寒冷对东北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工业部分的学习,改变过于注重讲解的教学方式,抛出问题给学生,让学生探究答案。问题设置要由浅入深:“(1)东北地区有哪些矿产资源?分布在哪些城市?(2)东北地区有哪些工业城市,有发展了哪些工业?(3)东北地区工业出现了什么问题,你能否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建议。”学生展示本组探究所得的答案,其他同学可以进行质疑补充,我这充当起一个创设情景,提供材料,总结归纳的角色。充分的把课堂交给学生。

交通是工业的动脉,交通问题应打破课本的限制,不局限于传统的铁路运输,可以直接展示一张包括东北地区石油线路,铁路线路,港口分布的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中找出各种类型交通线路并说明对东北经济的影响,我在展示东北高铁线路,讲解国内高铁建设情况和对经济的影响,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爱国情感。

一节课除最后的总结外,习题也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习题可以很好的检测学生掌握情况,但本节课缺少针对性习题训练,因此应该增加习题的训练,强化学生记忆。

最后一堂好课需要不断地研磨,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既要符合教育要求,更要符合学生认知,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要让学生学会学习。作为老师,我会在提升自我,钻研教育的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