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四川茶文化史》中茶名的翻译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1-12-29
/ 2

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四川茶文化史》中茶名的翻译

何珊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江西南昌, 330000

摘要:全球化不断深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也随着加强。在交流过程中,中国文化开始不断为世界所认识和接受。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必要传播其文化。翻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四川茶文化史》中涉及到大量的茶名,对其中茶名的翻译有助于四川茶文化的传播。本文以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四川茶文化史》中茶名的翻译。

关键词:《四川茶文化史》、茶名、文化翻译观

1、引言

随着文化交流的频繁发生,富有中国特色文化的文化越来越引发外国人的喜爱。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茶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传播价值。四川史茶树的原产地和发现地,更是人工种茶、饮茶、售茶的最早区域,可以说川茶是中国茶的缩影。因此,我们要高举川茶的大旗。为了对四川茶文化做出贡献,翻译《四川茶文化史》中的茶名具有重要意义。对茶名准确的翻译有利于茶文化的对外传播,相反,误译会阻碍茶文化的传播,更严重会影响外国人对我国文化的理解,这有损国家的形象。本文章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的视角下,探讨《四川茶文化史》中茶名的翻译技巧,以期为后来研究茶名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

2、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理论

直到20世纪70年代,翻译研究才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了翻译单位应该是文化而不是文本。巴斯内特认为翻译应该关注文化,而不是简单的话语。”大多数学者认为应该把文化研究纳入文化翻译,这是翻译理论的一个新阶段。这种转变被称为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

文化研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范围。在文化翻译研究中,文化意义优先于翻译前一种翻译原则是忠实或忠诚。据说,在某些情况下情况。翻译可以被视为一种特定领域内的重写形式历史、社会或文化语境对传统主流翻译理论提出了挑战,传统翻译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的对等目标文本。

廖七一总结了巴斯内特文化思想的要点以及把翻译理论与巴斯内特文化功能对等理论的比较。最后,对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进行了理论分析,本文还阐述了巴斯内特翻译思想的重要意义。谭载喜给出了一个简要介绍巴斯内特的翻译成就和翻译思想。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巴斯内特的翻译思想:翻译研究,以及翻译研究的四大领域和翻译研究文化的视角。罗承丽研究操纵理论和文化建构理论和巴斯内特文化翻译理论的重要内容并探讨了文化翻译理论在诗歌翻译和戏剧翻中的应用。沙敏讨论了巴斯内特关于解码的编码、文化功能对等。这个文章还着重讨论了文化翻译和巴斯内特对诗歌和戏剧翻译的看法。

苏珊·巴斯·奈特把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把翻译研究置于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文化的范畴来加以探讨和研究,并且注重跨学科的研究。在批评标准、对等和等值等问题上,她考虑到多种制约因素,为翻译研究拓宽了思维空间。此外,她对文学翻译的重视,对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的关注都使得翻译、译者的地位提高。

3、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下《四川茶文化史》中茶名的翻译

原文:蒙顶山茶

译文:Mengding Mountain tea(It is also called Xian tea thanks to prolong people’s longevity)

分析:相传,蒙顶山茶为汉代甘露普惠禅师亲手所植,此茶有益脾胃,久饮此茶,能延年益寿,故有仙茶之誉。译者采用了音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目标读者根据译文可以了解此茶的生产地以及其作用和功能。音译法保留了原文的文化特色,对传播四川茶文化起到重要作用;加注法的使用给目标读者提供更多的文化信息。在考虑到文化功能对等方面,译者采用了音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在这两种翻译技巧的作用下,这样的译文不仅能够保留源文本的文化特色,还翻译出其背后的文化信息。

原文: 四川边茶

译文:Sichuan Bian tea(it is specially supplied to the regions in which the ethnic minorities inhabit)

分析:译者在翻译四川边茶时,同样采用了音译和加注的翻译方法。只看音译的部分,目标读者可以猜测其生产地,但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就不清楚了。因此,译者采用了加注这一翻译技巧来进一步对它进行解释,这有的译文更容易被读者接受,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并传播了四川茶文化。

原文:四川红茶

译文:Sichuan Black tea

分析:四川红茶又称川红功夫,它与祁红和滇红并称为中国三大红茶。译者在参考了平行文本之后,采用了音译和借词法来翻译。长期以来,红茶一直被翻译成Black tea,并且广为接受,因此,这样的译法读者也能接受。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并没有把四川红茶又称川红功夫翻译出来,因为译者考虑到,不加注的情况下,目标读者也能理解,就没有必要再用加注来增加读者的负担,从而影响他们的阅读体验。

原文: 慧明茶

译文:Huiming tea(it is named after the Huiming Temple in Yunhe County, Zhengjiang province)

分析:慧明茶得名与浙江云和县慧明寺。译者参考了平行文本,最后采用了音译法,但译者考虑到国外读者对我国的文化不了解的情况,有对其进行了加注,为目标读者更好理解其文化内涵。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也提出译文尽量要保证各个文化的文化特征,译者采用的音译法符合其文化观。

原文:奠茶

译文: tea sacrifice

分析:奠茶指每日在佛前、堂前、灵前供奉茶汤。根据万红作者撰写的清代前期奠茶酒礼仪的演变,译者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技巧来传递出原文的文化信息。意译是指在进行茶名翻译时,译者在充分理解了源文本所要表达的意思后,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而将其背后潜藏的含义转化为目标读者能够理解的内容。

原文:化茶

译文: Huayuan tea(beg alms tea)

分析:化茶全名为化缘茶。化缘是佛教用语。佛教认为,能布施僧人的人,即与佛门有缘,僧人以募化乞食广结善缘,故称化缘。中西方文化不同,如在宗教信仰方面,在中国,人们普遍信奉佛教、、道教以及伊斯兰教,而西方人信仰基督教,因此在翻译有关宗教文化时,译者一定要具备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在翻译中,译者采用了音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如果只采用音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特色,但对于不了解中国宗教的读者,这样的译文会给他们造成理解障碍,从而不被他们接收,因此译者也采用了意译的翻译方法,从而得出更好的译文,给目标读者良好的阅读体验。

原文:戒腊茶

译文:Jiela tea(戒腊 refers to the number of years after the people are initiated into monkhood or nunhood)

分析:戒腊茶指按照受戒年限的先后饮茶。戒腊是佛教用语,又称法腊,夏腊,坐腊。译者采用了音译和加注的翻译技巧,对戒腊进一步解释说明,使目标读者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这样的译文有利于文化的传播。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翻译应该根植于文化背景当中,尽可能地展现源文本的原滋原味。

结语:译者在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视角下,探讨了《四川茶文化史》中茶名的翻译技巧,译者在翻译这些茶名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音译,加注和意译的翻译方法。通过对《四川茶文化史》中茶名的翻译,译者必须要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并且要熟悉不同国家的文化,这与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理论·不谋而合。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悠久的文化价值,因此对茶名的探究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让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中国思想,从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于涉及文化内容的翻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Clevdon: Multilingual Matters,1998.

[2] 罗承丽. 操纵与建构—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思想研究[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 廖七一.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

[4] 胡德香. 解读钱钟书的文化翻译批评[J]. 山东外译教学,2006(3):81-85.

作者简介:(1997.02),女,汉族,籍贯:四川广安,学历:研究生在读,专业:英语笔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