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渔歌进课堂的策略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汕尾渔歌进课堂的策略分析

杨凭招

汕尾市 职业技术学校 516600

摘要:基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相应教育研究学者意识到在专业课程教学之外,还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的进一步学习,让学生在民族音乐的学习过程中,进行传统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传承和个人艺术情操的培育。汕尾渔歌作为汕尾非物质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应当被纳入到民族音乐的课堂教学内容中,进入到小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当中来。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措施分析等方式,对汕尾渔歌进课堂的策略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希望对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有所帮助。

关键词:汕尾渔歌;课堂教学;传承创新


引言:汕尾渔歌是汕尾地区人民群众传统文化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汕尾渔歌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了解汕尾地区的风土人情和民俗信仰,了解汕尾地区的文化发展特征。作为汕尾地区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汕尾渔歌的艺术呈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进行汕尾渔歌的学习,有助于增强汕尾地区青少年儿童的地域归属感,提高民族自信心,也有助于青少年儿童艺术素养的进一步培育。

一、汕尾渔歌概述

汕尾渔歌其实是中国传统民歌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海岸线绵长,近海区域内生活着众多的渔民。不同纬度区域所生活的渔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了不同风味的渔歌,呈现出了当地极具特色的人文历史特征。就目前而言,中国所流传的渔歌可被分为三大体系,所谓的汕尾渔歌是南海渔歌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第4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瑰宝。汕尾渔歌所涉及的歌唱内容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了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状态,劳动状态以及情感观念。汕尾渔歌的艺术表现形式较为淳朴,并且蕴含了十分丰富的海洋文化。倘若想要进行汕尾渔歌的溯源,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欧越族,其所使用语言乃是闽南方言,在居无定所的常年漂泊中,大部分汕尾地区的渔民都习惯使用渔歌来进行个人内心情感的表达和内心诉求的传递。因此进行汕尾渔歌的学习,有助于青少年儿童进行区域性先民辗转漂泊迁徙历史的进一步了解,从中体会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坚忍不拔的优良品质。

二、汕尾渔歌传承的必要性分析

之所以要通过汕尾渔歌进课堂的方式,来进行汕尾渔歌的教学,是由于汕尾渔歌在现阶段的民族文化传承过程中逐渐被淡化,如若不采取必要的行动加以扩大宣传和保护,那么汕尾渔歌很有可能会淹没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汕尾渔歌都靠着当地渔民家族内部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进行流传,缺乏文字记载的汕尾渔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无意识的,松散碎片化的传承状态。这种传承形式很容易让汕尾渔歌在文化交融与兼并的过程中逐渐消失。但实际上汕尾渔歌的传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是乡土文化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味着区域性的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甚至思想道德观念,可以通过演唱的形式来进行,这在道德教化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功用性,是寓教于乐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具体地域流传与使用的重要表现形式。由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使得原本依附于海洋资源进行生存的渔民数量逐渐减少,由于海洋资源获取来进行生存资本维系的渔民所演唱的渔歌,也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倘若任由其在历史发展的潮流中逐渐消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当所呈现出的重大损失,这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传承。因此进行汕尾渔歌的宣传和教学显得势在必行,运用更为科学的方式来进行汕尾渔歌的传承是现阶段教育教学研究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三、汕尾渔歌进课堂的策略分析

1.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组建

想要让义务阶段学生能够在日常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进行汕尾渔歌的学习。有关学校就需要进行专业教学团队的组织,让能够进行汕尾渔歌演唱和教学的教师负责相应的教学工作。但实际上大部分教师都不具备进行汕尾渔歌演唱和教学的能力。因此当地政府和文化部门应当组建引导汕尾渔歌进课堂的工作组,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计划来进行汕尾渔歌教学师资力量的培训。通过文化干部抽调或邀请进行汕尾渔歌研究的学者和一线的汕尾渔歌演唱者的方式,来开办与汕尾渔歌教学相关的培训,让一线的义务教育阶段音乐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汕尾渔歌的学习当中来。在进行渔歌演唱方式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汕尾渔歌所蕴含历史文化渊源的进一步了解,并将其所学知识和演唱技能带入其所任职的中小学当中去。只有如此,汕尾渔歌进课堂的教学策略才能够得到有效地实施,学生们才能够进行汕尾渔歌的进一步学习。

2.进行校本教材的编写

有了专业的师资团队之后,虽然日常的课程教学师资力量得到了进一步的保障,但各区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仍然没有专业的汕尾渔歌教材来进行相应活动课程的开展。教材的缺乏会直接影响到汕尾渔歌进课堂的效率和状态。基于此,各学校应当在汕尾渔歌进课堂活动的落实背景下,进行有关校本教材的编写,将汕尾渔歌的相关演唱作品和历史文化背景融入校本教材当中去。只有如此,各学校音乐教师才能够通过校本教材中内容的传递和讲述,来引导学生进行汕尾渔歌发展渊源和艺术价值的教学。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大部分学生在进行汕尾渔歌学习之前,并未接触过与渔歌相关联的传统文化。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时难以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为了避免学生在进行汕尾渔歌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厌恶情绪,教育研究学者在进行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应当以学生的兴趣点和审美点作为教材编写的切入角度,来进行汕尾渔歌有关内容在课本中的融合。只有如此,学生才会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汕尾渔歌的教学活动当中来。需要注意的是,相应校本教材的编写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校本教材编写完成后,音乐教师可以就校本教材进行汕尾渔歌教学的初步实验,根据最终呈现出的教学效果,来进行校本教材的进一步编撰与完善。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得汕尾渔歌进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根本保障。

3.进行课堂教学形式的进一步丰富

虽然汕尾渔歌是通过演唱的方式来进行艺术表现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只能够通过演唱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汕尾渔歌的学习。为了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教师可以进行与汕尾渔歌相关联的课堂教学形式的进一步丰富,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进行汕尾渔歌学习的教学质量。实际上现阶段所进行传承的汕尾渔歌中,有许多经典曲目具有连续的故事情节和动人的人物形象,譬如《默娘》《娶新娘》等都是汕尾渔歌中的代表作。因此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汕尾渔歌教学中,带领学生们观看具有鲜明故事情节的汕尾渔歌剧,让学生们通过汕尾表演的欣赏来体会汕尾渔歌中所传达的思想观念所渗透出的艺术特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舞台剧表演的方式,进行汕尾渔歌的演唱和再现。这些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都能更进一步的提升学生进行汕尾渔歌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汕尾渔歌在校园中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结束语

总而言之,采取必要的措施和手段进行汕尾渔歌在课堂中的进一步传承是很有必要的。这能够令诸如汕尾渔歌等代表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为全面的保护,使其能够为更多人所认识,并在新时代发展中得到传承与发展。也能够让学生的个人艺术情操得到进一步的培育,使得学生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个人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文静.浅谈汕尾渔歌在校园的传承与创新[J].岭南音乐,2020(06):73-75.

[2]毕淑婷.广东汕尾渔歌真善美探析[J].北方音乐,2020(02):46-47.

[3]刘敏.浅谈汕尾渔歌的传承、创新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7(21):116-117.

[4]傅凤龙.文化诗学视阈下的汕尾渔歌[J].韶关学院学报,2017,38(07):12-15.

[5]谢欢,雷雨虹.汕尾渔歌的考察与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04):24+26.

[6]李天怀.广东汕尾渔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