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智学生体育教育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关于培智学生体育教育研究

张兆新 李丽屏

山东省 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 山东省 淄博市张店区潘南小学 255200

摘要:智力障碍是指个体现有功能水平存在缺陷,智力发展显著低于平均水平,身体发育和动作发展也明显落后于正常学生,认知、语言、生活自理、人际沟通与交往等方面也存在障碍,而所有这些都会严重影响个体的基本生活能力。


关键词:培智学校;智力障碍学生;体育需求;教学策略;

培智学校体育教学通过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运动康复,可以延缓其身体机能退化,增进其身体健康,改善其智力水平,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文章根据智力障碍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体育需求,从指令执行能力训练、分层教学、渐进式教学、建立正向的奖惩机制等五个方面详细叙述了培智体育课堂的教学策略。

一、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需求

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程,是“对智力障碍儿童施以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增进其身体健康,改善其智力发育,提高其生活适应能力的教学活动”。有研究表明,智力障碍学生因身体特征和心智特征上的能力限制,不具有普通人的身体协调、快速反应、提前预判、动作精细控制等能力。同时,智力障碍学生在活动时会伴有指令执行困难、动作僵直、肌张力大、平衡能力差感统失调,以及运动刻板单一等问题。另外,大多数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思维能力、理解力较差,无法准确掌握教学动作要领,也无法区分相近教学动作之间的异同,在运动中表现出感知速度慢、记忆差、动作技能掌握不全等情况。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对他们进行运动干预训练和适应性改变非常必要。

二、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

(一)进行指令执行能力训练

在体育教学中,正常学生能很快建立与教师的有效沟通方式,理解教师的指令,并实践到体育课堂中。但智力障碍学生不能很快理解甚至完全无法理解教师的指令,因此,教师首先需要与智障学生建立沟通的桥梁,拉近自己与智力障碍学生的关系。这就需要进行适应性指令训练,因为指令往往是最简单的,也是能快速传达体育教师想法或者动向的方式,因此指令性训练是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堂教学内容中的基础,也是智力障碍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前提。

(二)实施分层教学

智力障碍学生个体间差异很大,因而体育教师要对班级内智力障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智力水平、既往病史、运动能力、兴趣以及性格特征等因素进行综合剖析,将相同或相近能力的学生分在一组,并划分不同的层次,然后再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同的可达目标,进行分层教学。

例如,某班现有智力障碍学生14名,包含智力障碍、脑瘫、情绪与行为障碍以及自闭症等四种障碍类型。教师通过对其指令执行能力、认知理解水平、运动能力的评估,进行分组划分。A组学生在认知理解、协调性、运动能力等方面相对较强,能在教师正常的课堂教学下独立完成运动内容;B组学生认知理解、协调性、运动能力较差,体育教师则需要在A组的教学目标基础上简化课堂内容,降低课堂教学目标;C组的学生社交能力差,指令听取、执行的能力较弱,教师可将学生本堂课的目标再次降低,以认知、交流为重心,只要该生能完成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方面,即算该生完成本堂课的教学。在进行拍球练习时,对A组的学生要求能在指导下完成拍球练习;B组的学生则要在教师的直接辅助下完成一次拍球,或者能够抓握住球;C组的学生只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手中的球给到教师的手中。对智力障碍学生而言,只要他们能够参与到活动中,就是一种教育的成功。

(三)递进式开展教学内容

1. 培智学校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相比较普通学校的教学更简单、更容易操作,也更好理解,但要想更好地达到体育课的目标,教学者就必须有一定的体育教学经验和康复医学基础。而要用最简单的动作达到最好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就必须反复推敲,还要针对学生个别化特征设计,如此,才能使教学更具有操作性。

2. 智力障碍学生的障碍类型是多样的,同个班级会出现不同的障碍学生,同障碍类型的智力障碍学生又会在个人能力、配合度、执行力度、完成效率等方面出现分歧,如有时会出现情绪、能力评估不完善、特定动作不能完成的情况,此时如果一味地强调所有学生都必须完成已设定的本堂课原有的课堂目标是不可能的。同时,有智力障碍学生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多变的,也是不可控的,这就需要教师深层挖掘学生的体质、生理、心理、社交以及医疗等方面的特点,而大部分教师却都忽略了这一问题,所以适时调整教学目标就显得格外重要。

3. 对智力障碍学生开展的教学不是独立的,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年级段或者一个教育学段,而是每堂课都是相互联系着的,跨越任何一堂课,后面的难度都会增大,内容也会增多。

(四)建立正向的奖惩机制

智力障碍学生由于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足,平时受到的鼓励较少,导致其运动水平不高,往往还会伴随着意志力较弱、心理承受能力差、社会适应力差等现象。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建立恰当的奖惩机制有助于激发智力障碍学生的运动兴趣和动力,使其懂得竞争意识,进而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做准备。

(五)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是无法通过理论讲解理解课堂内容的,而通过图片和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可以增强智力障碍学生的第一感官反应,启发智障学生进行思考。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实操慢动作的方式,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提升运动能力,达到教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对智力障碍学生进行体育教学,是一个简单而烦琐的探索过程。它没有现成的教学模板和固定的教学方式,但通过指令执行能力训练、分层教学、渐进式教学、建立正向的奖惩机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策略可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帮助智障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促进其身心健康、培养其生活能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目的,而这就需要教师用“心”教、用“情”教。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s://www.sohu.com/a/156556630_99950984,2017-07-10.

[2] 舒川.全人发展事业下学龄前残疾儿童运动康复课程理论与实践[J].体育科学,2018(38):32-44.

[3] 黄天昌.特殊教育学校培智体育手段与方法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