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概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3

跨文化交际概述

曹丹丹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0

摘要:跨文化交际无疑在跨跨文化交际交际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劳林指出在人际交往中,信息的编码、传递的手段、解码的方式等皆受制于跨文化交际。换言之,跨文化交际决定交际是否成功。本文就跨跨文化交际交际的一些理论作下简要分析,希望对中外跨文化交际交流有所帮助。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概念

引言

跨文化交际一词在东西方词源中有着不同的含义。在汉语中,跨文化交际主要指文理、化育,进而引申为文德教化。在西方,跨文化交际最早见于拉丁语colere,意为耕种、礼神。罗马演说家西塞罗(Cicero)首先在教化的意义上使用该词。跨文化交际在产生初期有教化、陶冶灵魂、有特色的生活方式等意义,指的是一个人通过接受教育在自我完善、自我提升方面所努力达到的一种标准。在这个意义上,跨文化交际具有指导人们行为规范的作用。我国特有的民俗跨文化交际之一——刻在房屋大门上的对联,就具有规劝、告诫的作用,如在客家民居大门上经常能够看到的:"承前祖德勤和俭,启后子孙读与耕",就寄予了客家先辈对后世子孙的期望和规诫。由此可见,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东西方学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引申义上不谋而合。

1、跨文化交际概念的演变

20世纪以来,学者对于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可以分为两大阵营:人类学观点和社会学观点。人类学家在泰勒的跨文化交际定义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美国人类学家提出,跨文化交际具有符号性,它首先表现为人类在对日常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编码时的一种普遍能力,其次还表明人类交际过程中的社会性。换言之,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对日常经验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就不同。举例来说,各个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民族都有关于"人多意见难统一"的说法,但在表达方式和参照点上却千差万别。

中国:人多打瞎乱,鸡多不下蛋。

俄国:有七个保姆的孩子非瞎不可。(With seven nurses,the child goes blind.)

英国:太多厨子毁坏一锅汤。(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

日语:太多水手反而把船划到山顶上。(Too many boatmen run the boat up to the top of the mountain.)

以上用例表明,不同跨文化交际背景下的人们在表达对客观世界的相同的认识时,所选取的参照点各不相同,这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有关。中国以人口众多闻名,人多口杂,自然难以统一意见。俄国历史上等级制度下衍生出了与服侍有关的谚语。英国贵族阶级往往有自己的私人厨子,因而着重选取了这一现象作为谚语的基点。日本四面环水,航海业较为发达,水手划船出海成为较为常见的生活经验之一。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在表达相同的概念时,往往以日常生活经验中接触最为频繁的事物为参照点,这些参照点即该概念的符号。

2、跨文化交际概念的分类

此后不久,阿尔弗雷德•克罗伯(Alfred Kroeber)和克拉克洪在1952年的合著中对1871年以来的一百六十多位由人类学家、社会学家以及其他学者给跨文化交际所下的定义进行了分析。这些定义可以归结为六类:(1)指跨文化交际所包含的内容,洋洋大观,不一而足;(2)跨文化交际的特征之一是社会遗传性;(3)跨文化交际专指有特色的生活方式;(4)跨文化交际主要是人的一种活动,包括人类为适应社会所做出的种种努力;(5)跨文化交际作为抽象的价值体系,为特定的社会成员所共有;(6)跨文化交际的起源、存在和延续。(Kroeber&Kluckhohn,1952)继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之后,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对跨文化交际进行了其他的界定和阐释,但是这些观点并没有增加新的内容,无非是突显了跨文化交际的某一个方面。比如美国人类学家弗朗斯•鲍厄斯(Franz Boaz)对跨文化交际的定义虽然简单却寓意丰富,他说:"跨文化交际是人类习得的一整套的习惯。"(Lander,1965:p.16)鲍厄斯的定义突出了跨文化交际具有可习得性和传承性。罗伯特•墨菲则认为跨文化交际是不同社会独具一格的生活风尚的特征,突显了不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差异性。由此可见,跨文化交际这一概念蔚为大观、包罗万象,自人类社会诞生以来的一切现象、活动、事物等都可视为跨文化交际的内容。

3、跨文化交际的特征

3.1跨文化交际是后天习得的

人们对于本民族跨文化交际的认同,不是先天继承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感知器官等只是为人类提供了认识跨文化交际的生理基础,后天的社会环境则决定了人们的跨文化交际归属。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受到跨文化交际的制约,一旦打破了这种约束,就会碰壁或受到相应的惩罚,因此跨文化交际是人们行动的指南。尽管跨文化交际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活动,但是人们能够从一种跨文化交际进入到另一种完全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

我们能够发现不同的跨文化交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每个跨文化交际共同的目标,但不同跨文化交际在表达和实现的方式上却不尽相同。

3.2跨文化交际的普适性

普适性指的是,对于人类而言,任何一种跨文化交际都包含有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产物。当我们说到美国跨文化交际、中国跨文化交际、日本跨文化交际,或者嫁娶跨文化交际、茶跨文化交际、酒跨文化交际等的时候,这些跨文化交际的外在表现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都从细节上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某一个方面。再比如美国人民有着强烈的个人使命感,在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催生了《钢铁侠》《阿凡达》《生化危机》等一系列表现美国人民个人英雄主义的影片。中国人民长期受到天人合一思想的熏陶,在人际交往时讲究"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和谐统一"等礼仪。这表明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及其表现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就跨文化交际自身所包含的内容而言,无疑具有一致性。此外,随着跨文化交际间的趋同,对真、善、美的追求和认可已经成为人类共同的价值观。跨文化交际的普适性还体现在跨文化交际的变迁上,任何一个民族的跨文化交际都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跨文化交际变迁的几个阶段:从野蛮、未开化走向文明,从不完美走向完美。

3.3跨文化交际的民族性

跨文化交际的民族性或差异性几乎是不证自明的,这方面的文献和事例不胜枚举。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1987:p.36)认为跨文化交际好比个人,"或多或少有一种思想与行为的一致模式",即每一种跨文化交际都具有内部的一致性,每一个民族都秉承一种独特的价值观,在这种价值观的驱使下个体之间的异质性也逐渐被统一在共同的目标之下,由此看来跨文化交际有助于培养民族认同感。例如,所有人类社会的跨文化交际都有关于"美"的认识,但是具体到某一个跨文化交际样态下,"美"的表现形式却不尽相同。缅甸克伦族人以长颈为美,越南京族以牙黑为美,汤加则以肥胖为美。再比如,不同民族对于颜色词的认识同样受到本民族跨文化交际背景的制约,在说汉语的人们那里,"红色"无疑象征着"热情、喜庆、兴隆"等,但在说英语的人们那里,red一词则多与"血腥、危险、警告"等联系在一起。又如,在中国祖父母一般会帮儿女抚养、照顾孙子女,在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则没有这种义务。如果凭此我们问一个美国人,"你们的祖父母不爱自己的儿孙吗?"就是不合适的。从这个现象上得出西方人之间亲情淡薄、冷漠则更是没有根据的。不同的跨文化交际中都有各自的称谓禁忌语,例如中国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小孩子在遇见一位老人的时候,父母会要求孩子称其"爷爷"或"奶奶",这在美国人看来也是很不可思议的,因为双方之间不具有血缘关系,是不能使用这些称呼的。此外,跨文化交际的民族性不是绝对的,而是有着主流和非主流之分,其内部也不是均质的,而是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但是这些不和谐的现象并非主导因素,跨文化交际作为一个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符号系统,虽然表现形式具有多样性,正如一个群体内部的信仰、道德准则、价值观念等具有差异性,但是每一种信仰等都是自身跨文化交际核心主旨的实践者。因此,跨文化交际的民族性指的是社会成员内部所表现的相对共性而不是绝对共性。所谓跨文化交际的民族性与种族性之间是否等同?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个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加拿大政府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认为加拿大籍日本人与发动战争的日本人之间具有种族上的联系,因而驱逐或囚禁了这些已经成为加拿大公民的日本人。这个错误的决定主要基于这样一种假设:种族相同,那么价值观必定相同,因而种族等同于民族,进而演变为跨文化交际的标签。当我们讨论跨文化交际的民族性时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地域、血缘和种族等,但是种族作为一个社会概念,仅仅表明某些群体具有共同的祖先,并不能证明他们拥有相同的价值、信仰和思维模式,显而易见,民族与种族是两个概念。跨文化交际的普适性和民族性特征对于跨跨文化交际交际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不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人们进行交往时,跨跨文化交际交际就产生了。正是由于不同跨文化交际之间具有一定的共性和范式可供参考,才使得跨文化交际的冲突得以调和,跨文化交际的鸿沟得以弥合,跨文化交际的差异得以理解。也正是由于跨文化交际具有民族性、差异性、个体性,才使得人类跨文化交际呈现出千奇百变的面孔,这既是跨跨文化交际交际的前提,也对跨跨文化交际交际提出了挑战。

3.4跨文化交际的动态性

跨文化交际决定着一个人身份的认同感,但是这并不是说个人所信奉的跨文化交际是一成不变的。跨文化交际具有动态性,不仅一个民族或国家内部的跨文化交际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媒介的发展,不同跨文化交际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便捷,因此,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相互影响从广度和深度上较之以前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比如借助于网络媒介,我国的新现象、新词语往往在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更有甚者,能够在短时期内获得其他跨文化交际的关注。跨文化交际的动态性还表现为,不同民族跨文化交际之间并不存在无法逾越的鸿沟,随着跨跨文化交际交流的频繁和深入,高语境跨文化交际与低语境跨文化交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难以分辨。例如,我国作为高语境国家,在过去,当人们面对他人的称赞时,往往做出迂回的、含蓄的,甚至是否定的回答。

4、结语

中国作为高语境跨文化交际的国家之一,其跨文化交际具有含蓄、内敛、浑沌、注重礼仪等特征。例如我国国画的留白在很大程度上就营造出一种"此处无物胜有物"的氛围。再比如我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对"高语境"的最好的诠释。在日常生活中,过去人们在收到礼物时一般不会当面拆开包装,以免给人迫不及待之感。男人一般情况下也不会当面称赞友人的妻子,否则会被视为无礼、粗鲁。在别人称赞自己时,也要委婉地做出自我否定。然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交流和碰撞,我们跨文化交际中的某些现象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美国作为低语境跨文化交际的典型代表,在待人接物上比较直率、坦诚,在言语行为上也是直言不讳,从来不会拐弯抹角。所以我们和任何一个国家的人交际时候,都要时刻考虑我们国家和交往国家文化的区别和不同。

参考文献

[1]樊葳葳,吴卫平,彭仁忠.中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自我评价分析[J].中国外语,2018,10(06):53-59.

[2]付明霞.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跨文化能力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海外英语,2017(19):68-69+80.

作者简介:曹丹丹,河南洛阳人,硕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