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予文本“空白”想象的痕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05
/ 2

给予文本“空白”想象的痕迹

朱海明

嘉定区戬浜学校

语文课本中的“空白”,是指内容上的相对简约、含蓄而留有余地,为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拓展与想象的空间。奥斯本曾经说过:“想象力是人类的试金石,人类靠想象力征服世界。”因此,只有拥有想象力才能有所创新。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该如何借助教材中的“空白”,激出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融会贯通,用所得、所思来填补思维中的“空白”呢?下面是本人在有限的语文教学经历中,借助课文中的“空白”训练学生想象的几点做法:

  1. 紧抓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

1.1 找出关键词语,初步进行讨论

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往往是倾注了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是思想与情感的契合处,更是能够激发出学生思维能力的最佳切入点。怎样才能让学生抓住此类词语更好地想象出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意义呢?教师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含义,然后适当地启发引导学生,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例:我在教学课文《一枝白玫瑰》一文中“我心里安慰着自己------那男孩当然不会和这事有关.......我始终无法忘记那商店里的小男孩,有一种预感告诉我,那男孩跟这事有关”这一句子时,我让学生围绕“安慰”与“预感”这两个词,讨论作者此时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生:“安慰”可以减轻人的负担,用这个词可以使作者的心理压力得到舒缓。

生:用上“安慰”这个词语,表明作者其实心里知道小男孩与那件事情有关,但他的同情心使他不愿意承认。

生:作者不希望那事与小男孩有关,但是“预感”的残酷现实告诉了我们:即使再悲伤,纵然再痛苦,他还是要面对现实。

生:我可以感受出在这前后矛盾中主人公的痛苦,他善良的心不愿意相信事实,因此“安慰”自己。但是可悲的结果还是让他冥冥中有了“预感”,主人公不得不面对残酷的事实。

1.2 紧扣关键词语,进行合理想象

之后我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在“安慰”与“预感”两者不断碰撞的过程中,作者的内心会勾勒出一幅怎样的场景?以下是学生的精彩回答。

生:作者善良的心战胜了理智,他幻想着小男孩快乐地与妈妈在一起生活,无忧无虑地过着自己的童年。

生:作者作为一个成年人必须面对现实,他不禁为小男孩未来的生活感到担忧。

生:作者想到小男孩接下来将会无依无靠,变成一个孤儿,便想收留他作自己的养子。

生:比起残酷的现实,也许作者更愿意相信小男孩与车祸这件事无关,他心里会想象到小男孩带着自己的妹妹在田野里奔跑,在家里玩洋娃娃,无忧无虑的。

学生从“安慰”与“预感”的矛盾中进行了拓展想象,从“安慰”体会到作者善良的心灵,从“预感”体会到残酷的现实不可改变。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同时也丰富了词语的内涵。

  1. 凭借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

2.1 根据事件发展,发挥合理想象

教材中有一些课文,在故事叙述到高潮时突然留下了悬念,似乎一切尽在不言中,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思索与想象空间。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充分地抓住这个空白之处,适当地点拨学生,让他们根据事情的发展或把握人物的特点进行合理的想象,去填充这空白之处的内容,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想象潜能。如《家乡的桥》一文中,“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时,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你身处家乡的桥,你会做些什么?有的说:“我会一直在桥洞里嬉戏,怎样都不会玩累。”“学了课文我不禁也爱上了家乡的桥,我会玩累了之后好好休憩一番,做一个甜甜的美梦。”学生的想象也是建立在原文的基础上,表述合乎情理。又如在《一幅名画的诞生中》,教师可以抓住“他长久地注视着那些善良的眼睛和脸,抚摸着那些铁铸般粗壮的手......”一句,启发学生的想象:列宾和纤夫们生活在一起,还会看到哪些部位?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为理解课文的主旨而打下了铺垫。这样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促进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的统一发展。

2.2借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

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通常每篇课文都会伴随着相应的插图,而这些图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文字。同样,在对抽象的文字进行“咬文嚼字”时,我们又会把文字还原成独具一格的图画。教师在教授某些文字较少的课文时,可以利用这一空白让学生进行书面与图画相结合的交换,这样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有的放矢地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例:《题西林壁》一诗中,主要是苏轼游观庐山后的感想,描绘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告诉读者:要对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教材中的配图直观而又形象,苏轼与书童在墙壁上描绘出惟妙惟肖的峰景。教学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片,想象自己身处庐山内与外所见到的不同情景。同时辅以多媒体手段把学生带入连绵起伏、山峰耸立的庐山里去,让学生围绕图片展开想象,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想象,具体细致地表达出为何无法看清庐山的真实面目。

可以看见的是,教材中配图的“留白”,在有限中追求着无限,可以较好地调节着教学的节奏,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的意境之中,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使学习更富有成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2.3运用课文标点,拓展学生想象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课文为了给读者留下回味的空间,在一些关键之处“一笔带过”,描写精炼而简约,一句一词甚至于一个标点都能够让读者在读的过程中,发挥想象而有所感悟。因此我鼓励学生牢牢地抓住这样的“空白”展开合理的想象,或补充省略的情节,或把简单的那部分具体化、形象化,进行再造想象。但是这样的想象不能偏离课文的轨道,不盲目扩展情节,要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来“添砖加瓦”,使之更加丰满。

如《鸟语》一文中,十二小节的省略号意味深长,所省略的是从其他鸟儿那里能够学习到的精神。此时,我引导学生仿照课文叙述与抒情互相结合,借助课文中所学的知识与自身的拓展,经过合理的想象,把各种鸟儿可贵的精神表达出来。学生们的思维都非常活跃,积极踊跃地举手,情绪十分高涨。以下是学生对文中这一省略号的补白。

生:“从亲切啼叫的布谷那里,让我明白了今天的事情必须今天完成,不可以拖拖拉拉。”

生:“从预报喜讯的喜鹊那里,让我明白了鼓励可以升华人的心灵,可以让我们做事情更加有动力。”

生:“从展翅翱翔的雄鹰那里,我懂得了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时刻保持旺盛的斗志,拥有坚定的自信心。”

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想象,对课文中的“各种精神”有了真切的了解,同时也训练了学生创作想象作文的能力。像这样一种文本立足于思维的形式,它可以结合自身拥有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创造出一个崭新的形象,把文章中空白的形象具体化,拓展训练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 延伸课文结尾,挖掘想象潜能

有些课文中,虽然已经临近结尾,但仍然让人意犹未尽,留下了耐人寻味的“空白”,给出一个意味深长的余地。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填补结尾处的空白,以原文的终点作为自己写作的起点,联系自己生活中的经历与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

如课文《唯一的听众》结尾“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但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每天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老人身为最有声望的教授,却以“聋子”自居,给了作者无声的帮助。“老人会告诉作者真相吗?”我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这个问题并自我进行想象。学生们经过想象,得出了两种不同的结果。第一种是沿着文章的原意进行描写。如“作者每天清晨都为老人演奏小提琴,看着老人的微笑,作者的内心深深地被鼓励着,小提琴技巧也日久熟练。”第二种则与原文内容不同,如有的同学写道:老人听到了作者在演奏小提琴时,仍然有一些缺陷,便忍不住上前手把手指点作者该如何做。还有的同学写道:老人每天早上照例会来听小提琴演奏,当她发现作者的技巧愈发炉火纯青时,就生出了爱才之心,告诉作者她的身份,引荐他去音乐学院跟她好好学习。

在这里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生活中的感悟对课文的结尾进行了合理的想象,丰富了课文的内容。

当然,借助课文中的“空白”处来发展学生想象力的方式还有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学生作出自己的想象来填补课文中“空白”时,更需要教师即时点评是否合理,是否符合生活实际,去启发学生思考力与推测能力,从而能够有效地进行想象训练,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