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双线主题的小学语文“1+X”课时阅读教学模式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1-13
/ 2

基于双线主题的小学语文“ 1+X”课时阅读教学模式

廖海燕

广东省 梅州市五华县教师发展中心 广东省 梅州市 514400


【内容摘要】:作者通过山区阅读教学现状调研,在统编教材和大阅读理念的支撑下,构建了基于双线主题的小学语文“1+X”课时阅读教学模式。本文从“1+X”课时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模式解读、基本特点和实践意义四方面展开论述,希望更多山区一线教师了解并使用此教学模式,藉此解决“满堂灌”教学现象,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实现课内增量阅读,促进学生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造一批研究型、实践型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线主题;1+X


一、基本概念

1.双线主题

双线主题是统编版教材的编写思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大模块,双线并行。

2.“1+X”课时阅读教学模式

源自于统编教材总编温儒敏教授的提法:“建议教师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二、模式解读

(一)基本框架

1.低年段课时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第一课时框架:“朗读指导——字词检测——拓展阅读(人文)”;第二课时框架:“语用点拨——迁移阅读训练(语用)——写字指导”。

2.中高年段课时阅读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第一课时框架:“朗读指导——字词检测——把握内容——拓展阅读(人文) ”;第二课时框架:“语用点拨——迁移阅读训练(语用)——推荐阅读”。

(二)操作流程

1.低年段课时教学模式操作流程

1)第一课时操作流程:

流程一:朗读指导。(20分钟)

①引入新课,出示目标;②生初读课文,标记难字难词;③师范读,生听读自纠,再自读课文2-3遍;④师随文点拨难字、难词;⑤分段检查朗读(关于朗读方面的语用点可在此处解决)。

流程二:字词检测。(10分钟,视学生掌握情况而定)

①利用多种形式检测词语; ②利用多种形式检测生字。

流程三:拓展阅读(人文)。(10分钟)

①结合人文主题,拓展阅读相关文章,复现生字或训练语用点;②小结、布置作业。

2)第二课时操作流程:

流程一:语用点拨。(20分钟)

①引入新课,出示目标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语用点找出重点词、句,在朗读中理解训练语用点(词汇、句式、角色朗读······);③小结方法。

流程二:迁移训练(语用)。(10分钟)

①选择具有相应语用点的文章阅读;②结合文章迁移训练语用点,学以致用。

流程三:写字指导。(10分钟)

①生观察,解读难点,示范书写,提示间架结构、关键笔画;②生描红,师巡视、提示双姿,展示评价;③布置作业,结合双线主题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或整本书阅读。

2.中高年段课时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流程

1)第一课时操作流程:

流程一:朗读指导。

①引入新课,出示目标;②生初读课文,标记难字难词;③师范读,生熟读课文;④分段检查、指导朗读。

流程二:字词检测。

①难字、难词点拨和书写;②集中检测字词认读。

流程三:把握内容。

①带着问题再读课文;②了解或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流程四:拓展阅读(人文)。

①结合人文主题,拓展阅读相关文章;②了解或把握该文章主要内容;③小结、布置作业。(有些语用点是放在第一课时的,要在这一课时完成并训练)

2)第二课时操作流程:

流程一:语用点拨。

①引入新课,出示目标;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结合语用点找出重点词、句、段,在朗读中感悟和理解语用点(表达方法、表达顺序、文章结构、描写方法、修辞手法······)③小结方法。

流程二:迁移训练(语用)。

①选择具有相应语用点的文章(文段)阅读;②结合该文章训练语用点,学以致用。

流程三:推荐阅读。

①小结强调语用点,布置作业;②结合双线主题推荐阅读相关文章或整本书阅读。

三、基本特点

1.重视朗读与指导

阅读教学的基础就是朗读,教学中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多朗读,还加以朗读指导,只有在熟读的基础上读出韵味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

2.目的性更强

阅读教学中,教师能结合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阅读,并且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使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如通读、速读、选读、泛读等,能较好地培养阅读能力。

3.参与更积极

模式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比赛、过关、游戏等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动手、动口、动脑,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4.课外阅读课内化

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双线主题选择相关的课外文章引入到课内来读,既有效地扩大了阅读量,又有利于语文要素的落实,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

5.更好地转变角色

教学中,教师不再是王,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引导者,学生也不再是一个个“鸭子”,而是自主地做起了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彻底地解决了“满堂灌”的现象。

四、模式构建的实践意义

(一)落实统编教材编写思路和“大阅读”理念

首先,温儒敏教授在全面解读统编教材时建议中小学采取“1+X”的办法,在利用好统编教材以外,同时关注自由阅读,将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宽泛的书目范围,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兴趣自由挑选,进行个性化阅读。其次,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和新闻出版总署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提出“全民阅读”活动的重要举措。自2006年活动开展以来全民阅读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二)转变山区阅读教学落后现状

1.转变教师重知识轻能力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课内和课外文本,在此基础上感悟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切实有效的参与式朗读和训练,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极大程度地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解决了“满堂灌”现象,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又增强了语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

2.改变山区小学课外阅读的落后状况

(1)解决阅读兴趣不高、阅读数量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结合双线主题实现课外阅读课内化,通过激发课内文本朗读兴趣、调动课外读本阅读兴趣等形式,引导学生围绕单元主题自主阅读、海量阅读,由原来的读懂“一篇”走向读通“一类”,达到增量阅读的效果。

(2)解决阅读习惯不良、阅读方法不好的问题。

本模式实践时,要求教师结合课标和教材认真分析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针对性阅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选择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文章,圈点勾画,才能较好地完成阅读任务,培养良好的阅读能力。

五、总结和反思

1.总结

基于双线主题的小学语文“1+X”课时阅读教学模式于2019年5月份提出,于2019年9月份正式开始教学实践。实践以来,笔者深入诸多学校听课并举行了几次大型片区公开课,师生反馈良好,教师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总结中逐步完善教学模式。本模式的构建很大程度上解决增量阅读的问题,在完成1篇课文的教学中实现2篇以上的课外文章阅读,既落实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又实现了方法与能力的迁移运用。教学中,教师以关键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边读边圈划、做批注,很好地解决了“满堂灌”教学现象,而且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朗读兴趣,语文要素的落实也很好地促进了阅读能力、阅读方法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师在备课与教学中将理论融合到实践当中,能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2.反思

一个教学模式的实践总会遇到一些难点:1.山区教学点的师资力量和教研力度弱,如果备课、上课达不到课标和教材的要求会适得其反;2.不同年级和不同文体的教学也存在差异性,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摸索和完善;3.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设计激趣的环节和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以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一些年老或性格不够活泼的教师相对较难;4.学校校长和教学部门的支持与否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难处虽多,但总体情况很不错,全县300人以上的小学基本已经开始实践,教学氛围和教学效果明显好转。新教材,新教法,改革路漫漫,且行且珍惜!



参考文献

[1]毕英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1+X单元授课教学法,2015.11

[2]李卓彬.“1+X”阅读教学的践行与思考[J].语文月刊,2019.(7)

[3]朱国红.阅读教学“1+X”模式初探[J].江西教育,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