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张人亚红色根脉”的课程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17
/ 2

守护“张人亚红色根脉”的课程实践

史灵燕

浙江省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 浙江 宁波 315807

【摘要】作为中共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的母校,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守护“张人亚红色根脉”为核心,以研学旅行为主要方式,精准定位、系统设计、有序推进《“人亚学堂”红色研学》课程实践,成为中小学生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关键词】张人亚;中小学生;红色研学课程

注:本文为2021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重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ZQ202184)阶段性成果


宁波市北仑区霞浦学校创办于1906年,是中共首部党章守护者张人亚同志的母校。“张人亚红色根脉”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学校育人的鲜活教材和营养源泉。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以守护“张人亚红色根脉”为核心,以研学旅行为主要方式,依托“人亚母校”、“人亚故里”独特的红色教育资源,结合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兴趣爱好,学校精准定位、系统设计、有序推进《“人亚学堂”红色研学》课程实践,成为中小学生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精准定位课程目标,让“守护”更有方向

作为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红色研学课程不仅要牢记红色文化的本质和意识形态价值,又要遵循教育的规律,结合学生身心特点、接受能力和实际需要,注重结构性、科学性、趣味性和参与性,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良好成长空间。在准确把握红色研学课程特点与学生需求的基础上,学校明确了《“人亚学堂”红色研学》课程两大主要方向:

1.培养学生红色素养

通过走进“人亚母校”、“人亚故里”探究体验,学生深入了解张人亚的成长经历与革命生涯,感知张人亚精神的形成与发展,感悟张人亚为代表的革命先辈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这种走得进、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悟得到的红色教育形式,更能激发学生对红色基因的情感认同和内心共鸣,激发爱党、爱国的朴素情感。

2.增强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参与1-3年级校内研学“初心之旅”、4-6年级校外研学“平凡的伟大”、7-9年级校外研学“我心光明”三大主题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学生从问题出发在真实的情境之中体验、合作、探究,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启发创新思维,激发实践潜能;通过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方式,学生真正走入生活、走入社会,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做事、交流交往,丰富文化体验,从小培养文明旅游习惯、社会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系统设计课程项目,让“红色根脉”更有力量

作为张人亚母校,学校开发红色研学课程的底蕴深厚,意义深远。但要想把这些资源转化为立德树人的生动教材,就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对资源进行二次建设,将红色历史和红色故事活化为可视、可听、可读、可参与的文化体验。

1.学生主体,自主探究

在研学实践教育活动中,学生才是教育活动的行为主体,教师应该是研学活动的陪伴者和启发者,是问题的提出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因此,学校在进行研学课程开发和设计时,更多的在课程形式上进行创新,并没有单纯地宣讲、解读、灌输,而是采用趣味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在校内博物馆和校外的人亚故居、党章学堂进行自主探索,通过研学手册上的问题引导,使学生真正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以4-6年级校外研学课程的第一个任务“入学申请书”为例:

6232d1c393152_html_edcf733c26699dc5.png

图1:4-6年级“平凡的伟大”校外研学课程的第一个任务“入学申请书”

这是学生在人亚故居研学的第一个问题,聚焦张人亚的学生时代,以完成“入学申请书”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和了解张人亚的事迹,将获取张人亚信息的过程变成为完成“入学申请表”的过程,让学习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之余帮助学生对张人亚的形象建立起基本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一天的研学实践做好铺垫。

2.场景体验,知行

研学实践教育是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实施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教育行动,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更多地需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感受,考虑知识和能力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是基于学生的认知、思想观念和实践能力进行的充分考量,从而通过实践活动将知识和观念转化为实际行动,真正做到知行并进、言行一致。以7-9年级“我心光明”校外研学任务“红色电波”为例:

6232d1c393152_html_f68ef025ce6befb.png

图2:7-9年级“我心光明”校外研学课程的第七个任务“红色电波”

通过对张人亚曾经秘密工作经历的挖掘,创设情境,让学生化身“地下党员”,体验文字加密的过程并传递信息,亲身感受地下工作的艰辛和不易,加深了对人亚事迹和人亚精神的理解,培养革命感情,从而实现红色教育内化的目的。

3.文化为媒,拓展边界

历史遗迹只是一道风景而不是文化,通过人的感知和表达才成为文化。学校在进行研学课程开发时思考:面对陈列在馆中的文物、面对百年的老房子,如何让学生产生联想?如何让学生透过文物的表面获得感知?进而去理解那个艰苦的年代革命先辈们的精神与品质?通过反复研讨,学校找到的思路就是“用文化建立有历史生命的教育主题”,让学生真正与革命历史文物“建立关系”。如下面这两个研学任务的设计:

6232d1c393152_html_72b51a2505e37bc4.png6232d1c393152_html_cc035ed12478cf1f.png

图3:4-6年级“平凡的伟大”校外研学课程的任务二和任务三

通过解读“张人亚”名字的由来,延伸到宁波方言的表达,更进一步延伸到“吴语”的发展和演变,让历史人物变得更加鲜活的同时,加深了学生对张人亚的了解,更进一步地普及了地方语言文化,让革命历史的演绎变得生动有趣。


三、有序推进课程实施,让“课程育人”更具影响

为避免“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提升课程育人实效,学校极为关注课程的规范化实施,通过前置课程、关联学习和后续跟进,进行一体化推进,注重行前的兴趣激发、知识储备和任务导向,突出行中的项目实施、有效引导和过程监控,强化行后的及时评价、成果反馈和深度反思。

6232d1c393152_html_15a98bdcdced7133.png

图4:课程行前、行中、行后一体化实施模式

1.行前准备课程的“点燃”

1-3年级学生主要参加校内研学实践,行前通过观看校史视频、制定研学内容、规划校内研学路线、研读《研学手册》等方式,做好充分准备。4-9年级学生主要参加校外研学实践,行前通过阅读了解相关知识,从张人亚的故事、相关链接、思考与讨论等方面入手,了解张人亚的成长经历和革命故事,初步感知人亚精神,激发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阅读材料包括学校自编人亚故事注音读本,以及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信仰的足迹——寻找张人亚》(彭素虹著)等。

2.行中探究课程的“催化”

行中带着问题出发,1-3年级学生深入“人亚母校”、4-9年级走进人亚故居和党章学堂,在现场考察、设计制作、动手探究、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学习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思考张人亚事迹背后的英雄品质和理想信念,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创新想象能力、合作能力。

3.行后拓展课程的“升华”

行后引导学生将活动感悟与收获,通过撰写研学报告、反思日志、心得体会等方式进行内化,通过演绎“人亚话剧”、宣讲“我心中的校友人亚”、践行“我为人亚精神代言”等多样化成果形式,在投身红色基因传承和红色文化传播的行动中体验蜕变升华的成就感。

《“人亚学堂”红色研学》课程建设已经持续3年,厚积而薄发,成效初显,被评为宁波市第九届义务教育精品课程一等奖。学校将继续深入探索,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运用,让学校真正发挥“中小学红色教育基地”的功能,把守护“张人亚红色根脉”这项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做下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2016年11月30日.

【2】教育部.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Z].北京:教育部,2017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