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2


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王庆帝 张凯

山东协和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9

【摘要】目的:为了探究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济南某医院收治的60例AMI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X线检查,研究组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CTA),对二者的准确率进行对比。结论:在AMI疾病治疗中,与X线检查相比,CTA技术的诊断准确率更高,诊治作用更加显著。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肠系膜血管缺血;治疗效果

从临床领域上看,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AMI)是一种较为凶险的腹部急症,主要病症为绞窄性肠梗阻,一旦未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会恶化为肠坏死,对患者生命构成威胁。当前,临床层面主要采用MR、X线片与CT扫描等方式进行诊断。在医学影像技术飞速发展之下,CTA技术在胃肠道血管病症诊断中的作用日益突显出来,可对栓塞、血管狭窄所致的AMI症状进行准确检查。当前,CTA 技术作为AMI疾病诊断的黄金标准,灵敏性与特异性为80%~100%,可清楚的观测到 AMI病变情况,包括梗阻位置、大小、程度等。本文选取院内60例AMI患者资料,对X线和CTA两项技术的诊治效果进行对比,CTA属于典型的医学影像技术,在 AMI 治疗中有显著的应用效果,值得推广使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济南某医院收治的60名AMI患者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诊断标准为:患者腹部有持续性或者阵发性疼痛,大便检查为潜血阳性;临床体格检查为肌紧张、反跳痛等。排除标准为:患者处于病危期、神志不清、语言模糊。全体患者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并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固定式X线机,标准功率为20kW,电流为200 mA,严格按照操作规范,扫描范围为整个腹部[1]。研究组采用 CTA 检查,利用螺旋CT机,指导患者仰卧,扫面范围确定为膈面到坐骨结节水平处,以平行扫描的方式操作,电压与电流值分别为110 kV和150 mAs,层厚与层距分别为2mm与1mm,准直器宽度设置为22 mm,6mm层距轴位行多平面重建;在肘动脉位置为患者注射300mgI/m L碘海醇,以每秒5 mL的速度注入,间隔25~65s后进行扫描。在患者发病后的4h到5个月之间进行血管造影,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情况,如若存在则要确定具体位置、程度与大小,再明确责任动脉,根据患者的主要病症特点、生命体征、MRI等影像学检查,确定责任动脉所在。在狭窄长度测量时,取血管壁非光滑位置的起点与终点距离,如若病变非对称,则将一侧最近端与另一侧最远端间的距离作为狭窄长度。狭窄度分级标准为,不超过29%为轻度。30%~69% 之间为中度,70%~99% 之间为重度,100%为闭塞[2]。



1.3评价标准

根据病变位置的不同,将肠系膜动脉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分别对X线检查与CT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计算准确率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把SPSS23.0软件作为数据统计分析,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准确率,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研究组中,共计检查出28例阳性,2例阴性,诊断准确率为93.3%;对照组中检查出23例阳性,7例阴性,诊断准确率为76.7%,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两组检查结果对比(例)

分组

例数

阳性

阴性

诊断准确率%

研究组

30

28

2

93.3

对照组

30

23

7

76.7

注: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AMI疾病分为动脉栓塞与动脉血栓两类,前者的发病机制是心肌梗死后血栓脱落所致;后者因局部动脉硬化所致,患者可因心律不齐、血管收缩过度等导致血栓产生[3]。AMI属于血运性肠梗阻,因梗阻位置、大小与程度不同,由此引发多种程度的肠坏死。在肠坏死产生后,患者局部肠道功能丧失,对自身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急需采取科学有效的诊断措施进行救治。当前临床层面常采用CT扫描、X线片等进行诊断。其中,X线片只能确定患者是否患有肠梗阻,但无法将梗阻位置、大小显示出来;X 线检测较为便利、用时较短,在AMI治疗中拥有一定应用价值。因肠系膜血管中的血流波动较大,且个别患者存在肠气、肥胖等情况,对X线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影响诊断灵敏度。CTA作为医学影像技术的一种,探头数量较多,可对肠系膜血管进行快速准确扫描,支持多平面图像重建,空间分辨率较高。通过 C T软硬件开发可在2s内通过低辐射照射进行腹部扫描成像。此外,CTA 技术还可有效减少碘造影剂的用量,具有无创、高精度等特点,在AMI诊断中优势十分显著。相关研究表明,DTA技术可对多种急性AMI病症准确诊断,正确判断病症成因是因动脉栓塞或是血栓产生。对于患病时间较长的患者,该技术的应用还可开到开放的侧支血管情况,可有效避免与腹主动脉产生重叠,进而良好的显示出动脉起始位置血管变化,促进病情诊断效率提升,为医学影像创新打下坚实基础[4]。在本文研究中,将院内收治的60例AMI患者分为两组,分别采取X线检测与CTA技术进行诊断。可见研究组的指标优于对照组,CTA的应用效果更加理想。在两组的检查准确率方面,在研究组中,共计检查出28例阳性,2例阴性,诊断准确率为93.3%;对照组中检查出23例阳性,7例阴性,诊断准确率为76.7%,差异具有显著性,同样说明CTA技术在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更高。

综上所述,在AMI病症诊断方面,CTA与X线检查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能够与当前临床需求相符合,且检查准确率更高。对于后者来说,与前者相比的优势在于操作简单、技术难度较低,适宜推广应用。因此,在AMI诊断时可将X线检测作为初筛技术,在必要的情况下再利用CTA技术进行深入检查。 总体来看,医学影像技术在AM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值得后续推广创新,造福更多患者。


[参考文献]

[1] 李树昌 , 杨宏 , 赵红军 .MSCT 血管造影在急性肠系膜上动脉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J].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22(2):305-307.

[2] 詹泽娟 , 黄珍欢 , 王建文 , 等 . 多层螺旋 CT 血管成像在肠系膜动脉

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探讨[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29):4022-4023,4113.

[3] 周京安 , 梁杰雄 , 王宇夫 , 等 . 腹腔镜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19,19(4):303-307.

[4] 李孟彬 , 张海佳 . 医学影像技术在急性肠系膜血管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作用 [J]. 医学与哲学 (B),2017,38(12):15-17.



作者简介:

王庆帝,女,山东协和学院,研究方向:医学影像技术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