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问题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2-03-21
/ 3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问题研究

赵欣荻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 青岛 266061)

【摘要】本研究选取青岛科技大学,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针对受网络影响的“00后”大学生自身、学校以及家庭对恋爱心理压力的产生原因展开调查,问卷调查所得数据使用SPSS.20进行统计分析。其结果显示,部分大学生受网络的消极影响造成恋爱行为道德失范,割裂了恋爱与婚姻的关系,网络伦理的缺失和网络规制的滞后以及缺乏有效的内容和形式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不同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压力,所以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力量的配合,从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本质特征和直接影响因素出发,构建恋爱心理教育体系,助力大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网络;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原因分析;恋爱心理教育体系

如今,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恋爱问题被打上了网络的烙印,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在网络背景下呈现出一些独特的特点,并加剧了心理冲突和恋爱冲突造成的心理困惑、心理障碍,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将着眼于探索导致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增大的主观和客观因素,以期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恋爱心理,学会处理各类恋爱问题。

  1. 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青岛科技大学崂山校区的643名大学生,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643份,回收有效问卷595份,其中男生209份,占 35.13%,女生386份,占64.87%。

(二)研究方法

在大量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次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共设计有 29题,本文基于网络背景下,试图从恋爱动机、择偶标准、性道德观、恋爱冲突、失恋反应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方面探究网络对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影响,以性别差异、专业类别差异为视角进行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比较分析。

  1. 网络背景下造成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多元婚恋观念的冲击造成恋爱与婚姻关系的割裂

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网络社交软件的发展,网络成为影响大学生婚恋的重要因素,并导致大学生婚恋道德意识逐渐淡化。大学生生理上虽然趋于成熟但心智还很不成熟,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容易受到网络上多元婚恋观念的冲击。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进入我们的生活,很多所谓的“情感博主”“CP博主“为了博取大众眼球获得流量,会经常在网络上发布所谓的“心灵鸡汤”“恋爱宝典”,但是往往将大学生带入误区。经过调查可知,为证明自己有魅力且受异性欢迎、出于好奇心想谈恋爱、以及受从众心理影响等都是大学生恋爱动机的影响因素,而认为恋爱是为了寻找结婚对象的男生和女生各占40.48%和39.60%,并不是占比最高的影响因素,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可见当今“00后”的恋爱动机呈现多样化,婚姻已不再像过去一样是恋爱的主要动机,这可能导致大学生产生短期性、游戏性、享乐性的恋爱行为,在恋爱中也就必然缺乏认真、尊重、理解、信任、责任和奉献的道德精神。

另一方面,就调查可知:男女生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认知不同,恋爱中缺失责任感,由调查可知,不同性别的大学生对于“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呈现出0.05水平显著性差异(chi=11.289, p=0.010<0.05),男生比女生明显认为恋爱应该以结婚为目的;而女生比男生明显认为恋爱不一定要结婚。

由此可见,绝大多数“00后”大学生认为恋爱与婚姻的联系偏小,这一点与爱情的本质不符。通过调查可知当今大学生在恋爱中缺乏责任感。恋爱与婚姻的关系已被大学生逐渐割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意味着即使双方有真挚的爱情,也不一定能走向婚姻。[1]而恋爱与婚姻关系的割裂无疑给大学生的婚恋观念形成带来心理压力。

(二)冗杂的网络内容对性道德观造成的消极影响

在网络“泛娱乐化”的影响下,拜金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西方价值观不断涌入。[2]给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带来了强烈冲击,对他们正确恋爱观的形成造成干扰和阻碍,加剧了他们的恋爱矛盾和困惑,造成恋爱心理压力,这样以来就导致性道德观念缺失,恋爱中的无责任倾向越来越严重。

由调查可知,“00后”男女生的性观念较为开放,男生比女生对性行为的接受度更高。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或校外同居现象是否接受”呈现出0.01水平显著性(chi=30.644, p=0.000<0.01),艺术类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和校外同居现象的接受率高达93.3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56.25%,可见艺术类学生性观念开放程度极高。

(三)网络伦理的缺失和网络规制的滞后造成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

网络的隐蔽性和虚拟性导致了网络伦理的缺失和社会责任的弱化。值得注意的是,作为网络主力军的大学生,其网络社会责任意识逐渐弱化,形势不容乐观。目前,对网络的管理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而当前网络领域,还没有建立起新的伦理道德,由于网络法律权威管理、伦理道德监督的弱化,使得一些大学生在网上交友的过程中,经常违反社会公德。

(四)社会与家庭教育的疏忽促使学生寻求网络上的非正规渠道获取信息

社会教育几乎忽视了对学生群体的早恋教育、性教育、道德教育。甚至曾经试图通过回避来压制学生青春期的萌动。不重视性教育的这种态度,学生只有通过网络上的非正规渠道满足性的好奇。而非正规渠道对性的误导,容易导致学生出现性压抑、性偏差等性生理心理障碍。

孩子的启蒙老师是父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奠基作用。[3]首先,家庭教育缺乏对子女的情感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教育相对缺乏,尤其往往回避躲避性教育,谈性色变。这容易造成子女的恋爱心理压力,对子女正确恋爱观念、健康性观念的形成缺乏引导。其次,家长婚姻对子女的影响也是促使大学生寄托网络世界寻求精神寄托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可知: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父母婚姻对其产生较大或极大影响。49.24%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婚姻对其恋爱观是产生较大影响的,23.19%的大学生受父母婚姻影响极大,从而影响感情态度,仅15.3%的大学生认为父母婚姻对子女恋爱没有影响。

(五)学校教育的缺失造成学生恋爱心理压力

本次调查问卷中获得的数据表明,高校在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中占比并不高,36.58%的大学生是从思想品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中获得并感觉影响很大,20%的大学生却认为影响不大,这是因为这是由于大多数高校没有专门开设关于大学生恋爱、婚姻与性的课程,学生所能学习到的关于恋爱观的课程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的一小部分章节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部分章节。使得大学生往往通过影视作品、网站信息等非正规渠道进行恋爱教育普及,而这些非正规渠道往往充斥着黄色信息、暴力等垃圾文化,这无疑污染毒害了大学生的恋爱心理。

可见,高校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传统的恋爱观教育形式已经难以满足 “00 后”大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需求,他们需要参与性更强、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加丰富的恋爱观教育。

  1. 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解决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问题,需要社会、家庭、高校、大学生自身等多方力量的配合。然而,从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本质特征和直接影响因素出发,心理教育无疑是最直接的路径选择。

(一)学校和社会:构建网络恋爱心理教育体系

1.明确网络恋爱心理教育的理论基础

网络心理压力教育的理论基础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此外,网络心理学应以心理学、教育学、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础,比如积极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心理发展理论、健康人格理论等。网络心理学主要研究网络使用对人的心理特征的影响,因此网络心理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由于网络心理教育与网络心理学存在诸多交叉重叠部分,因此网络心理教育完全可以借鉴网络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成果。

2.明确网络恋爱心理教育目标,加强高校网络舆论引导

针对当前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新特点和当前恋爱教育存在的不足,要与时俱进,确立教育目标,做好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目前的恋爱教育目标大多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树立正确的恋爱观,而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和网络背景带来的恋爱新特点。因此,首先要把理论灌输的重点从理论转向实践,既要教会大学生爱情的理论知识,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又要教会大学生应对恋爱心理压力的技巧,增强抗压能力;二是重视恋爱心理压力疏导,充分发挥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作用,帮助大学生解决恋爱困惑问题,缓解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

3.丰富网络恋爱心理教育内容

当前大学生的恋爱压力深受网络环境的影响。要正确缓解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应结合网络背景下大学生恋爱心理压力的特点,丰富网络心理教育的内容。教育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设置,并不断变化和优化。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拓展和深化校园网络心理咨询。借助网络技术平台,通过网络媒体与大学生进行互动,在此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心理服务。根据学生的需要,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网站。该网站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健康概念、常见心理问题等心理健康知识的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课本之外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还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加强学习互动。此外,网站还应提供自我心理健康知识和调节技巧,让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学会调节压力,宣泄情绪,缓解紧张情绪。

4.创新网络恋爱心理教育方法,建构高校网络空间建设体系

首先,利用网络传播积极健康的信息,如开展网络心理教学,建立网络恋爱教育网站、网络恋爱论坛、网络恋爱咨询热线,传播大量正面的信息,促进大学生正确恋爱观的形成;其次,加强网络监督治理,开展信息选择能力和信息甄别能力教育,减少不良信息的毒害。加强网络监督治理落实,通过网络实名认证、信息审核、法律责任追究等手段,消除不良网络氛围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二)大学生自身:加强网络伦理道德教育

大学生本身是产生恋爱压力的根本原因,因此,应加强大学生本身的自我教育,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大学生有义务进行自我教育,克服自身浮躁气息,超越道德底线的性爱观念是大学生必须时时提防的。作为网络使用大军的大学生应该接受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应该树立网络伦理道德意识,对自己的网上行为负责任,文明上网,维护良好的网络秩序。

(三)家庭:填补家庭教育的空白,给孩子健康理智的关爱

恋爱是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应然过程,中国家长不能再一味逃避,必须承担起恋爱心理教育和性道德观教育的责任。家长要摒弃腐朽的性道德教育观念,依据家庭环境的特点,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渗透恋爱心理教育,及时关注孩子的“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对子女进行适时、适度的性道德教育,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学会调节与控制自身性情感与性行为。


参考文献

[1]关青.大学生爱情观及爱情行为偏离与矫正[J].现代教育管理,2011(03):98-100.

[2]尹涛.大学生恋爱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43):96-97.

[3]王贝蓓. 焦点解决取向团体辅导对贫困大学生恋爱压力的干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4.